两位文学大家的政治际遇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14 浏览:130859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这一句诗断送了孟浩然的政治前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夸张地说,这首《春晓》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静夜思》是唐诗五言绝句中的绝对精品,中国人不知道这首诗的人大概很少,它的作者就是孟浩然.

孟浩然以善写山水田园诗著名,在40岁之前,他一直过着隐士的生活,似乎是一个无心于功名的高洁之士.其实,孟浩然选择当隐士是想走“终南捷径”.隐士十多年,诗名早已天下皆知,但始终没有接到朝廷要他的诏书,于是就坐不住了,毕竟已人到中年.于是孟浩然便主动告别隐士生活,从襄樊老家不远千里跑到都城长安,主动接近政治中心.孟浩然的确很有才气,也很会做人,到长安后很快就打开了局面,京城文人竞相与之结交,其中就有宰相张九龄和著名诗人王维,再加上“诗仙”李白对其的高度评价:“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时之间,京城中盛传孟浩然的大名.

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有一天,供职翰林院的王维邀请孟浩然聊天,两人正聊得兴起,唐玄宗突然到来.孟浩然惶急之下,一头钻到了王维的床底下.唐玄宗进来发现王维的表情不太对劲,便问王维是怎么回事.王维赶紧把孟浩然拉了出来参见皇上.当得知这个从床底下狼狈不堪地爬出来的人就是孟浩然时,唐玄宗不惊反喜,说道:“这段时间,长安城都在讨论这个人,大臣中也多有赞誉,说此人的诗名如何如何厉害.我早就想见见他了,为什么要躲起来呢”闲聊了一会后,唐玄宗让孟浩然朗诵他较为得意的诗作.

决定自己前途的关键时刻就这样来临了,孟浩然又是兴奋又是紧张.仔细想了想,他选择了自己那首寓意深刻的《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本来没有什么“政治问题”,抒发的是作者对仕途失意的感慨,作者酸溜溜的心情以及对仕途的渴望跃然纸上.哪知却弄巧成拙,孟浩然入仕做官的美好愿望就在快要实现的时候被这首诗在瞬息之间给扼杀了.当唐玄宗听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二句时,拂袖而起,冷冷说道:“你孟浩然几十年不来赶考,反而怪朕弃之不用,这是何道理”孟浩然一下子给吓蒙了,忘了辩解,只是扑通跪倒,不住地叩头谢罪.但事情已无可挽回,唐玄宗没有再给孟浩然任何机会,后人都为孟浩然感到惋惜.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说到底还是孟浩然的政治觉悟不高,对个中微妙的地方没有感觉.这一次打击使他心灰意懒,再次隐遁山林,在诗中去发泄自己的抑郁和愤懑了.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一句牢骚决定了柳永一生的命运

再来看另一个大才子柳永的政治命运.宋朝大词人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其父为南唐工部尚书柳宜,为官宦书香世家.柳永自幼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与兄三复、三接并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

风流倜傥的大才子,屡试不中的穷书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们的偶像,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宋代词坛上首屈一指的大师――这些都是对柳永的评价.

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柳永赴京城赶考,结果名落孙山.年轻的柳永对这个挫折没有放在心上,他在词中写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二次开科他又没有考上.这一次的柳永写下了那首有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要知道,当时柳永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一旦有新作问世,便会很快传唱开来.没过多久,柳永的这首《鹤冲天》就开始风行京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也听到了.本来仁宗皇帝还挺喜欢柳永的词作的,《后山诗话》载:“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但是,喜欢归喜欢,政治大局却不能不考虑,柳永混迹勾栏的行径是不能被主流读书人所认同的,作为最高领导的皇帝更不能倡导鼓励这种风气,而且这首词中的一句引起了皇帝的不舒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你柳永真的就看不起朝廷给你的名利吗

仁宗十七年(公元1034年),经过一番刻苦攻读的柳永再次参加科考,终于金榜题名得中进士.柳永非常高兴,以为自己终于修成正果了.哪知当仁宗皇帝在榜单上看到柳永的大名时,又想起他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心里一阵冷笑,大笔一勾,抹掉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注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无论是哪种说法,结果是一样的,柳永从此几乎与仕途无缘,他调侃自己说:“奉旨填词柳三变”.后悔万分而又无力改变的柳永索性“玩世不恭”地扛着“奉旨填词”的御批招牌,从此终日出入歌馆妓楼,更深地扎入到小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直到柳永50岁左右,他才混得一小官――屯田员外郎.因此也有许多人称他为“柳屯田”.

正因为这番失意,使柳永在词坛上获得了更大的成就,给我们后人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他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等就是很好的例证.落魄潦倒的柳永一生未娶,死时毫无家产.据记载,他死后,众自发捐献钱财为其送葬.出殡之日,“但见一片缟素,满城妓家无人不到,哀声震地”.每年清明,诸名妓不约而同,各备祭礼,为柳永上坟,时人谓之“吊柳会”,也叫上“风流冢”,并渐渐形成一种风俗,没有入“吊柳会”、上“风流冢”者,甚至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后人有诗题柳永墓云:

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

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摘自《文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