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法在“行政管理案例”课程中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19 浏览:17652

摘 要:“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大多数高校采用讲授式教学法,降低了该门课程的学习趣味和效用.而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即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我监控、开展分组合作学习等”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参与式教学,行政管理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05-02

从杜威开始,教育学家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布鲁纳的“发现法”认为,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目的的过程.罗杰斯认为在教学中要使个人沉浸于学习之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1].高参与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新型教学法,其教学样式归纳为“四个为主”:教材以自学为主、课堂以讨论为主、作业以学案为主、评价以平时为主[2].很多学者对该种教学法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与分析.总的来说,高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从教学目标来看,是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从师生关系来看,地位是平等的,从教学形式来看,外在表现是灵活多样的,从教学内容来看是开放的,从教学氛围来看是宽松、活泼的.

一、“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引入参与式教学法的意义

行政管理案例,是把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的环境下发生的有关行政管理的活动,客观地描述下来,经过典型化的处理,所形成的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实例.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是针对一系列行政管理案例实例,通过描述案情、相关理论阐述以及提出和回答问题等环节对案例进行全方位考察,目的在于全面消化和融通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都设置了“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基于该课程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一般在本科高年级开设,通常定位为专业任选课.从教学实践来看,相当多的高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传统教学模式与该课程的匹配度较低.

为改进“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有必要在教学中引入高参与教学法,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设置“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主旨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实质上是一门准实践课程.其实践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经过了近三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已初步形成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贯穿于不同课程中,往往处于相对独立的或碎片的状态,没有系统梳理.“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能弥补这一缺陷,该门课程并不引入新的理论,它是让学生在研读具体案例中深入思考,抽丝剥茧,对自己已掌握的诸多理论做一个回顾与提炼.其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除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文字能力、表达能力、综合能力等基本行政能力,这门课程引入高参与教学,把课堂上的说、问、讲、评等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良好平台.

第二,“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是一门内容多元的综合课程,具备开放性特征.该课程研究内容范围广、综合性强.政府的管理活动范围很大,包括各种各样的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多种社会活动,而行政管理案例并无统一的分析模式.对行政管理案例的分析,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其分析方法可以是多角度、多层面、多范式的,所以,其教学内容是开放的.针对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有必要开放,包括由学生参与完成教学环节,无标准答案的习题、论文或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的考核,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结合等.

二、“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运用参与式教

学法的原则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就必须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把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具体从“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来看,要把握几点:一是由学生选择案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案例选择范围,由于学时的限制,学生只能对所提供的案例进行筛选,哪些是在课堂上重点分析的,哪些作为课后习题等均由学生自主决定.据观察,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的关注度高.例如,人大版教材《公共管理案例》选用的是近些年广为关注的政府绩效、城镇化、行政审批、省直管县等问题,学生较有兴趣,选择较多.二是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关键环节,教师要适时帮助学生回顾梳理相关理论,所提及的理论最好为学生所熟识,涉及行政管理案例的理论多元特征明显,多学科知识渗透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结构,尽量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一般性理论工具,这样在给学生进行提点时,学生往往有茅塞顿开之感,能增强学习信心和成就感.三是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多多赏识,适当的鼓励性点评能让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持久.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我监控思维过程

为了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高参与教学的意识与行为,运用“以学论教”“以学定教”的方法,即把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课下完成案例任务的完整度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主要指标.例如,在45分钟的课堂中不少于30分钟的时间要交给学生.课后的习题在下一次上课时要进行演示汇报.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进行陈述和概括,通过生生问、师生问的互动和网状交流探讨进行相互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师生间建立起思维的碰撞和各种情绪的体验,学生思考多,投入多,收获也多.


(三)激励学生社会性学习,学会聆听合作

优化组建小组合作学习.建组目的在于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更多机会,合作学习能促进知识建构,个性发展.不仅使其思维得到相互启发,而且能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倾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负责为全班的各小组布置和分配学习任务,小组长为本组成员安排和协调研讨内容.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特点,尽量做到“动”“静”结合,“内”“外”搭配,男女相间,“强”“弱”互补.有时可让学生自选伙伴为合作搭档,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学习合作”.(四)发挥教师多元化角色的作用

教师角色多元化是指教师应从传统教学中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课堂教学进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作为组织者,教师提供合作式学习所需要的环境和经验,作为指导者,教师应做示范当教练,作为促进者,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讨,发现、提出和深入探讨问题,并与学生分享.总之,教师身份转变尤为迫切,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已变得无足轻重了,重要的是如何成为学生课程学习的脚手架.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一)师生身份转变是参与式教学的瓶颈

在高参与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身份职责与传统大相径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对师生而言都是挑战.从教师层面看,一般担任“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都是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而老教师大多擅长传统讲授型教学,要迅速转变成“学生讲,教师听”并不容易.例如,教师点评原本只需几分钟,可有些教师一讲起来就滔滔不绝,半节课过去了,学生只能任由教师唱独角戏,又回到了传统模式中.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主要做好两点:一是,根据不同的案例类型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锻炼每一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安排学生反复阅读,理解、消化案例内容,并根据行政管理学的一般原理,让学生写出发言提纲,教师可适当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评价.从学生层面看,上课听讲已成为多年的学习习惯,突然打破习惯由自己来像教师讲课那样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也是一个不小的跨越.刚开始学生大多不自信,有些人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应安排课时对学生示范、辅导或个别培训,作为高年级学生,这个转变的时间不会太长,年轻学生一旦适应和了解新的教学模式,进步是飞跃的.所以说,采用高参与教学,难在起步时师生身份职责的转变,解决好了这一瓶颈问题,有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

参与式教学具有动态性

一方面,高参与要求向学生开放,教师要真正抓住学生所思所论,以及在教学推进过程中不断表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及时地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地怎么写作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具备随时打破固定程序或步骤,对课堂秩序进行调整的把控能力.传统教学中预先设计好教学步骤环节,通过学生的“配合”一步步推进下去,这样的教学活动就不是开放的,表现出较强的排他性和封闭性.参与式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参与”教学不去刻板地追求形式化的结论,不要求每节课都上得圆满.即使需要下结论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不一定非得教师总结.有时候一节课下来,表面上没有结果,形式上看可能是残缺的,但实际上却可能对学生有震撼意义,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可能会引起长时间的思考.

注重参与式教学的适度监控

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参与式教学的表现特征,但宽松掌控不好很容易滑向自由放任或纪律松懈,这就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参与式教学进行监控.从已摸索的实践经验来看,有两点做法具备一定的推广意义.首先,在考核评价环节,加大平时出勤的权重分.在出勤问题上,改变大学课堂自由选择座位的传统,结合小组学习形式,给每个小组固定上课座位,并安排小组长考勤.上课座位一旦固定,缺勤者一目了然,小组长做好记录,直接作为平时成绩扣分依据.其次,加大平时表现的权重分,每堂课结束留两分钟左右时间由学生对本堂课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记名,由学习委员负责整理,实施加分,最终计入考核总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