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78 浏览:6980

摘 要: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较差、应聘能力不强,原因有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和个人因素.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社会实践为平台、职前培训为辅助、就业心理辅导为保证.

Abstract:EmployabilityisanimportantfactoraffectingtheemploymentStudentscurrentlypartoftheemployabilityofstudentsisnotstrong,mainlyfortheknowledgestructureisirrational,lessabletopractice,applicantsnotstrong,becausetherearesocialfactors,educationalfactorsandpersonalfactors.Toenhancetheemployabilityofstudents,shouldbebasedondemand,basedoncareerplanning,socialpracticeasaplatformforthesecondarypre-employmenttraining,employmentcounselingasaguarantee.

关 键 词:就业就业能力大学生

Keywords:employment,employability,collegestudents

作者简介:陈惠娟,女,(1972.12),广西灵山人,钦州学院,助理研究员,在读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钦州学院校级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07XJ50)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中国新增就业任务为900万人.今年仅应届生就有630万人,去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80万人,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据此预计今年劳动力供求缺口在千万以上.

在这种形势下,要促进大学生就业,关键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简言之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能力,是知识、方法和技能等的综合.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当前,部分大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供”“需”脱节的现象,部分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部分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大学生.这折射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主要原因在于不少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专业课程设置面过窄,十几年来基本不变,有的已陈旧,脱离现实,有的缺乏前沿性、发展性,不能涵盖当今行业发展的实际内容.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高校有的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力跟不上专业发展要求,素质不能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实践能力较差.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能马上胜任工作,但现实并非如此.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参加学校要求的实习,没有参加其它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用人单位反映,约一半以上应届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成绩出色,但他们的成绩与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不相称的.这其中原因有社会的因素也有教育的因素.如社会公共培训机构不足、校企合作的缺乏等.高校一些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虽然有计划安排实习,但实际实施实习、技能操作课流于形式,存在重理论教学,轻技能实习的现象.另外,很多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等,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原因.

(三)应聘能力不强.应聘能力指大学生筛选就业信息、面试应聘的技巧和技能.大学生应聘能力不强的具体表现,首先是“就业迷茫”,面对各种渠道的招聘信息,不少大学生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其次是应聘时不注意礼仪和缺少应变能力、面试怯场和应聘简历制作粗糙等,大学生因为应聘能力不强而错失良机的比比皆是.原因有就业指导方面的也有大学生个人因素.有的高校就业指导还是大班形式,对大学生的应聘技巧缺乏指导和训练.另外,有的大学生缺乏生涯规划,就业定位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没有围绕明确的目标做好就业的充分准备.还有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对就业的恐惧、不良的择业心理、不正确的价值观、过高评价自我、盲目的从众心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应聘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学生作为贴着学校“商标”的“产品,”“就业能力”是产品的质量.只有大学生的质量“就业能力”是就业市场所需要的,达到市场要求,高校生产出的产品“大学生”才不会过剩.知识结构是就业能力的核心,为此高校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时具进,地方院校自觉为地方建设与经济发展怎么写作,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一致.如钦州学院坚持立足北部湾、怎么写作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的办学方向,开设海洋科学、轮机工程、现代陶艺与装饰雕塑设计等多种特色专业,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培养了大量创新型应用人才.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自己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目标明确、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高校应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落实规划的检查.指导大学生规划出最佳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职业发展路线,引导大学生尽可能利用多种学校、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依据生涯目标规划积极准备相关事宜,依据生涯规划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在这方面,英国的高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21世纪初,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局开始在各高校倡导大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并要求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档案,明确要求毕业生都必须具有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记录档案,以作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参考.这一举措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值得借鉴的.

(三)以社会实践为平台.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经验是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的,同时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大学阶段专业知识成绩的出色与其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并不直接相关.因此,在校期间受过较多实践锻炼的大学生更受企业青睐.西方发达国家,著名跨国公司,对人才标准的界定早已走出了“唯学历”、“唯学位”的误区,主要强调实践能力.我国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了类似的趋势.高校要加大校企合作的步伐,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基地,同时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检测日,参加大学校园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各级各类的社会实践工作等,这些都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实践平台.此外,我们应向国外高校借鉴.如英国大学的三明治年项目(也称三明治课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常是在第三年到企业带薪工作一年并将工作结果记入学分,如学生工作报告占40%,学生日志10%,辅导员报告20%和雇主报告30%.该项目的益处是使大学生工作期间课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联系,懂得如何在团队有效工作,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简言之,借助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可使大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尽快胜任工作,取得职业成功.

(四)以职前培训为辅助.大学生从“学校人”成为“职业人”,应聘是重要的途径,而应聘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进行考核,自然是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去要求,而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无形中大学生就与企业形成了“就业鸿沟”.因此,开设形式灵活的职前培训,是提高大学生应聘能力的捷径.大学生职前培训内容一般有社交礼仪、职场沟通、公文写作、主动性、责任心、团队协作、客户意识、质量意识、人脉开发、销售基础等.培训形式可以是就业指导课、讲座、“实战”等.如礼仪、团队协作等知识可在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实战”可以是以班为单位举行模拟应聘,由就业指导教师现场指导,还可在大学生中开展跨专业、多形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如面向全校开设公文写作培训系列讲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五)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保证.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大学生中存在一些就业心理问题.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有择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忧虑和恐惧、消极自卑、就业盲从、盲目追求享受、过分依赖等心理.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在近二三十年里,不少国家和地区已将就业心理辅导列为大学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例如我国港台地区,注重自我了解,以提高决策能力,强调自我观念的发展,以求得最佳的人生定位,重视个人价值观的建立,以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有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坦然承受毕业的心理压力,树立职业的长远意识,调整择业的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强化择业中的价值观等.辅导的方式可以为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就业心理辅导活动课、在班级和团体活动中开展就业心理辅导、个别辅导、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就业训练活动等.如模拟招聘活动、创业设计大赛、参加就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对就业的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利于更好地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