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视角看“三化同步”问题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738 浏览:106921

【摘 要】站在社会学范式的视野里分析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就会得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虽然农业份额会下降、农村人口会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三农”问题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简而言之,工业化、城镇化越是深入推进,“三农”的基础地位越会牢固.

【关 键 词】农业现代化农业工业化城镇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011年底农村工作会议继续把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作为2012年“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作为时代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农村社会学,有必要对“三化同步”这一重大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揭示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变化、未来发展趋势规律的目的.

工业化、城镇化越是深入推进,农业的支撑作用越明显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47%,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人均GDP已超4000美元,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已成为普遍性趋向.在这一趋向中,农业的战略地位、支撑作用越发凸显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进程中,多种因素叠加使得粮食和主要农产品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使农业更加成为“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到2011年底,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但还没有摆脱粮食供求紧张的局面.历史经验表明,一旦出现农业滑坡与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两碰头”的情况,就很有可能引发高通胀等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保证粮食基本自给,立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人多地少水更少的状况使土地等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地、人水矛盾进一步加剧.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2009年,我国人口从12.58亿增加到13.35亿,而耕地面积从19.24亿亩减少到18.23亿亩,且减少的大都是良田.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农业生产的耕地水资源的硬约束日益强化.这就要求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使耕地和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用.三是改变农户数量多、经营规模小的格局不能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自然完成.据统计,我国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为0.47公顷,而美国为187公顷.小规模经营导致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普遍高于国际,国外低价农产品的进口压力很大,农产品贸易已连续多年呈逆差走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解决我国生态脆弱、农业面临源污染严重问题,需要一个长期、渐进过程.我国水土流失、土壤和水体污染严重.目前,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仅为1.8%,比欧洲同类土壤低1.5%~3%.我国耕地面积占全球7%,而化肥施用量却占世界总量的35%,化肥、农药利用率仅有30%~40%,这对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工业化、城镇化越是深入推进,农村这块“短板”越需补齐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历广泛而复杂的变革.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依旧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可以说,农村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农业这块“短板”补不上、补不齐,工业化、城镇化必然受影响,我国的发展质量必然受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拉平公共财政对城乡均等覆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以公共财政为主要带动的农村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建立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等政策惠及了农村.但是,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基本公共怎么写作不均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居民拥有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等资源,还远远低于城镇.城镇居民享有的社区管理、环境卫生、消防保障等怎么写作,在农村才刚刚起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总体还是分设状态,在标准、转移、接续等方面还未接轨.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怎么写作均等化,还须付出长期的艰辛努力.二是打破城乡户籍壁垒,需要集中攻坚.近些年来,许多地方在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农村人口落户城市的政策,但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本改变.有的地方,农民工需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作为进城落户、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的先决条件.应当看到,户籍只是一种标识,其背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福利体系.工业化、城镇化越是深入推进,我们就越要打开这种制度壁垒,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特别是要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能与户口挂钩.三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任重而道远.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旱涝保收田只有36%左右;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89亿亩,占耕地比例不到49%,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到0.5.同时,农业技术进步和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刚刚超过5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更多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向农村,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化同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越是深入推进,农民这一群体的影响力越不能忽视

个体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整个社会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当前,我国的人口结构分布呈现出3个1/3的特点,即有城市户口、在城里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占1/3;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及家属、务工经商人员占1/3;住在农村,靠务农为生的农民占1/3.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需要特别保护,再组织化工作需要特别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由土地资源引发的矛盾凸显.工业园区、铁路、高速公路、旅游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产生了征地拆迁和失地农民问题.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每征用1亩地,就造成1.4个失地农民.如果土地征用补偿方式不当、标准偏低,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现在,因征地拆迁引发的信访和件占1/5.可以预见,今后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更加突出,由土地资源引发的矛盾将会更多.二是进城农民工对城乡社会管理造成的压力凸显.目前,全国有2.3亿农民工,其中有1.5亿多外出务工.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支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大军,也给城乡社会管理构成了很大压力.他们的身份、待遇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部分人心态失衡、情绪不满;他们的合法权益屡遭侵犯,工资被克扣拖欠、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对他们的管理和怎么写作体系还不健全,相关政策措施还不完善.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三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使得一些农民游离于组织之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亿万农民“离土又离乡”,出现了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一些农民游离于组织之外,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组织化程度明显降低,这给社会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四是即使将来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很高,仍然会有数以亿计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在农村、居住在农村,农业经营收入仍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始终是“三化同步”的重要目标、“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

结论

站在社会学范式的视野里分析“三化同步”问题,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虽然农业份额会下降、农村人口会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三农”问题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简而言之,工业化、城镇化越是深入推进,“三农”的基础地位越会牢固.在这个前提下,一些农村社会实践层面的工作必须着力抓好抓实,以下几方面尤为重要:一是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二是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重要任务,三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加强和改善,四是更加重视农村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五是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待遇均等问题,六是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七是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对“三农”工作的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社会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