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西和县三洋坝金矿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46 浏览:17564

[摘 要]文章在论述三洋坝金矿地质特征、变质作用、围岩蚀变和矿石质量的基础上分析矿床成因,认为三洋坝金矿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改造的变质热液矿床;总结出该区找矿标志,探索性指明了该区今后的找矿方向.

[关 键 词]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8-98-1

1区域地质概况

三洋坝金矿床位于西和县西成铅锌西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秦岭海西褶皱带东段.西成铅锌矿田属秦岭铁―铅锌(铜)多金属成矿带的西延部分.区域上有三华咀三洋坝小沟里安家岔、小东沟等金矿床,呈东西向或近东西向带状分布,矿化类型以石英脉型和破碎蚀变岩型为主.

2矿区地质特征

三洋坝矿区西部为尖崖沟―三洋坝倒转背斜构造,位于尖崖沟―三洋坝―小沟里铅锌金矿成矿带中部.

2.1地层

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中统的安家岔组

2.2构造

三洋坝金矿区的褶皱构造基本骨架为广金坝复式背斜.北翼地层发生倒转,总体走向80°.区内断裂构造近东西向,产状近于岩层产状.三洋坝金矿赋存于走向近东西向的层间断裂中.

2.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发育,多为花岗斑岩脉和蚀变闪长玢岩脉.花岗斑岩脉分布于矿区的中南部,断续出露1500余米.岩脉侵入时间早于金矿成矿时间,在空间位置岩脉与金矿(化)体上关系密切,金矿体多产于岩脉的上下盘或附近围岩中.故斑岩岩脉可作为本区金矿找矿的标志之一.


2.4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

该区变质作用不强,围岩蚀变较弱,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是硅化、黄铁矿化和方解石化.

3矿床地质特征

金矿体规模中等,矿区共圈出金矿体16条,有4个矿体规模较大.矿体以似层状、脉状为主,产状基本与围岩产状一致或略有斜切,厚度、品位变化较大.

金矿体产出于矿区北部和南部,1#矿体长800米沿走向方向较为稳定,位于矿区北部.2#、3#、4#矿体位于矿区南部,产于两套花岗斑岩脉附近.

3.1矿体特征

3.2矿石质量

3.2.1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呈现自形-它形细粒结构、自形粒状、柱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构造为主,其次是细网脉状构造.

3.2.2矿石矿物组成

矿石矿物变化小且组成简单,金属矿物以黄铁矿、毒砂为主,其次是辉钼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褐铁矿等,金为自然金.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有少量绢云母、钠长石和绿泥石.

3.2.3金的赋存状态

该金矿自然金主要赋存于蚀变岩型金矿石中其中金属硫化物含量不高.自然金以三种赋存状态出现:粒间金、包裹金和裂隙金,以粒间金为主,包裹金和裂隙金偶见,自然金分布很不均匀.工作中对黄铁矿、毒砂、金红石、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进行了电子探针能谱分析,分析成果显示没有分散金银.

4矿床成因

三洋坝金矿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改造的变质热液矿床.

矿区内泥盆统西汉水组碳酸盐岩地层中金平均含量为高出正常地层中金值2倍,表明该组地层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层.海西期的构造运动,使该区地层区域变质和区域叠加,热液活动使金进一步富集、迁移,形成矿源层.印支运动使矿区发生较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岩浆后热液以及大气降水和变质水共同构成强有力的成矿热液,从矿源层萃取大量成矿物质,沿层间裂隙迁移至构造减压带迅速充填成矿,在石英脉及脉旁围岩中发生矿化.

5找矿标志

5.1地层标志

矿体产于D2x2-3层中,绢云母千枚岩,方解石千枚岩,粉砂质板岩,变粉砂岩及薄层粉晶灰岩是矿化的有利层位.

5.2岩浆岩标志

该区花岗斑岩脉往往位于金矿体底部下层,花岗斑岩脉虽不含金但成为本区最直观的找矿标志.

5.3围岩蚀变标志

本区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及褪色化.石英―碳酸盐岩网脉沿节理、层间裂隙充填,呈红褐色、烟灰色石英―方解石网脉发育地段金矿化较为发育,斑状绢云母千枚岩与石英脉产出部位及其相接触部位金矿化往往较好.

5.4地球化学异常标志

水系沉积物金异常区及次生晕异常区均有不同规模的金矿(化)体出现.

6找矿前景及方向

(1)在矿区东段应继续扩大找矿范围,对比邻近的矿体,寻找新矿体.

(2)在矿区西段宋家沟,根据异常规模、强度、特征及民采矿点布置探矿工程,寻找新矿体扩大资源量.

(3)矿区西部紧邻尖崖沟铅锌矿,铅锌矿床均呈东西向或近东西向带状分布,地质工作程度低,成矿条件好,是寻找铅锌矿的有利地段.

(4)关注不同岩性的接触带部位,往往此部位蚀变强烈、矿化较好.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