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637 浏览:83155

【摘 要】本文针对校园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的休闲场所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图书馆休闲空间使用和学生之间的本质关系.如何提高图书馆的休闲空间的使用率,是未来高校图书馆建设所必须考虑的.

【关 键 词】空间使用率人的领域性环境质量环境的影响

图书馆环境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流聚集的重要场所,一个优秀的图书馆,除了要有丰富的藏书和良好的怎么写作以外,优美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情绪和学习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休闲空间为例分析图书馆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对环境的能动影响.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1.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知觉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知觉.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一个容易辨认的环境应有明显的路径、明确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2.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个人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6m)、个人距离(0.46—1.22m)、社交距离(1.22—3.66m)和公共距离(>3.66m).在环境设计中主要要给人提供舒适距离.

私密性包括4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领域有3个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

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性.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使图书馆休闲场所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想,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图书馆休闲场所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广场设计更加的合理,使人感到舒适、人性化.

二、研究方法

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现象考察方法,直接面对事物本身,将意识与其所指向的事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从对诸现象的完整和准确描述中,发现那些更为一般和具有普通意义的本质现象.这种直接、具体考察现象的方法是为了确保准确和本真地描述现象,并从中发现本质.

记录根据时间顺序:时间序列设计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现象连续地进行一系列观测,由此所得到的随时间变化的序列性数据称为时间系列,也称为时间序列设计.记录内容包括:限定空间里人所坐的位置、景观空间里人坐的位置;标记特殊情况.周边环境实地取景照相抽样人流:每隔2小时跟踪同一时间进入场地的人

三、研究分析

特殊空间

指跳出常规的思维模式或具有特殊目的为特定对象怎么写作而营建的景观空间.这些景观空间中,设计目标明确,设计手法针对性强并具有一定的启发联想的创新精神.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反应,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心理和心理效应,而这种人体效应会以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我们称这种行为表现为环境行为.

比如:调研地点的大厅东侧玻璃幕墙处,由于有很好的景观点,随着人流的增加,人们逗留的密度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加之有秋千这样具有特点的硬件设施,使得靠玻璃幕墙的使用率越来越高.

点的变化反应反应人的趋向性:

周边环境对场地的影响

环境行为的特征:

环境行为基本模式

(1)客观:客观环境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

(2)自我需求: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环境制约: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的行为,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制约.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此场地人的活动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很明显.环境对使用场地的影响是通过人的行为活动反应出来的.调研场地周边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在不同领域的行为特征有所不同.基地入口左侧,有小卖部,人流相对较大,所以大家都选择离它较远的地方休息;场地东侧有较好的景观,有比较有趣味的活动设施,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人们对此具有较强的趋向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空间质量高于受不利因素影响的地方.


3.人的领域性

人有着领域的要求,就是要控制一定的空间范围,即个人要求不受干扰,不妨碍自己的独处与私密性.个体往往以其存在的环境或改变环境,以建立起自己的边界或标记来描述领域.这些分界线应为别的个体所理解和尊重.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的弹性距离,分为:接近态45——75厘米、正常态75——100厘米.

接近态是指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密者进入此距离时会有强烈反应;正常态是指两人相对面立,指尖刚好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味,体温不能被感觉,谈话声音为中等强度.

黑点表示人在此停留

在研究的场地中,观察了同学们的座位选择性,以上午九点钟为例.研究发现:大家一般选择干扰小,容易进出的地方自习,尽量避免对面邻座,还有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个场地的领域性是无形的,看不见边界的,大家都希望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而不受别人干扰的.4、周围温度的影响

早上七点图书馆开门时,室内温度较低,人稀少.九点半太阳照射入,室内温度上升,靠玻璃幕墙坐的同学转过身来,背对太阳,场地里同学较多.十一点室内温度较高,有的同学趴在桌子上睡觉.十二点,随着温度的升高,场地里自习的同学渐少.下午,自习的人又陆续进入,场地的利用性得到提高.

研究表明: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人们感受到热带来的不愉快时,人际吸引降低在某些情境中,热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分享效应”,也就是说,是否与他人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5.场地光线的影响

光照通常比无光使人愉悦,从而使人更愿意做出利他行为.上午,在阳光明媚的条件下,自习的人更多.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有同学趴在桌子上小睡,晚上,场地灯光很弱,同学们都带着小台灯,利用人工光源延续自己活动的时间,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

6.场地流线

由于个人空间、领地和私密性的影响,出行中的拥挤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应激.在拥挤的车上人们常会避免视线的接触,如阅读、闭目养神,以缓解这种应激.

研究表明,进入场地的同学,一般会选择从场所边缘地带穿过,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结语

通过调研图书馆休闲场所,研究分析关于特殊空间的利用、周边环境对场地的影响、人的领域性、场地流线、不同时段场地的利用性以及周围温度的影响和场地光线的影响等问题.考察并描述了同学们和休闲区的各种联系,从同学们与休闲区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发现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人的任何活动都伴随有心理现象,人是通过感觉器官了解周围事物和环境的.同学们把A区零散的座位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现象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当进入场地后,为数不多的秋千总是显得格外清晰,而周围其他事物则感知的比较模糊,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