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新馆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916 浏览:67591

摘 要:博物馆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建筑,它还是记忆与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地域性文化的汇聚,在维护文化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洛阳博物馆新馆设计为例,从地域文化特性和建筑造型、色彩的运用、材料的运用、光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洛阳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中对地域性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期对今后在建筑设计中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民族精神、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有所帮助.

关 键 词:建筑;博物馆;地域文化;设计

0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城市的决策者盲目的跟风模仿,简单的重建,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工程,导致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形成“千城一面”的现象.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阮仪三教授在谈到“千城一面”的现象时指出:“出现这种现象是一种文化贫瘠的表现,是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的表现,是文化低下造成的.我们讲的多样化不是简单地汇聚各地各国的建筑,不是属于自己的特色就果断放弃,更不应该机械模仿.”如何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派建筑,是摆在设计师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洛阳博物馆新馆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进行初步的探讨.

1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和文化性

建筑是城市整体设计的一部分,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历史文脉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城市形制的整体性思想早在周代就被提出.《周礼》开篇在谈到立国之本时明确提出“辩方正位”,意思是建立城市时要分析周围关系,辨别方向,摆正应处的位置,这就是将城市及其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整体性思想.如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注意到这一点,开始寻求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在建筑自身诸要素与环境之间取得和谐的整体关系.

建筑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与美学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它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地域性与时空性.地域特色从狭义的角度说就是一个地方的场所感,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场所的塑造源于建筑师对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敏锐捕捉与深切体验,是整体设计观的具体体现.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文霍尔在他的著作《锚――Anchoring》中阐述:“建筑应该是依据场地特有的内涵而设计的.”霍尔强调“场所”在建筑设计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建筑与特定的地点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不能脱离环境论建筑.他将设计理念还原到建筑的本质,通过与场所的融合、通过汇集该特定场景的各种意义,使建筑得以超越物质和功能的需要.洛阳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传统文化内涵中汲取营养转化为现代建筑语境,而不是简单的求“新”求“异”,从而导致城市文脉的缺失和环境的冷漠、乏味.

洛阳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从夏朝开始先后有13个朝代于此建都,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形成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随着洛阳城市的发展,洛阳的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全力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并存的文化旅游名城.洛阳博物馆新馆位于洛河南岸,周边即是隋唐洛阳城里坊区遗址.是连接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遗址植物园两大景区的重要节点,地处洛河以北的老市区与洛南新区的过渡地带.用地面积20ha,建筑面积43654m2.受遗址区保护规划的高度限制,建筑形成扁平的巨大体量.新馆从整合河洛文化精神符号入手,运用抽象、隐喻、虚实、对比等手法,从概念的转换中努力探索新的空间形式:建筑的扁平体量被塑造成一个巨大的遗址考古现场,将洛阳历史上的13个朝代看作是洛阳灿烂文化的平等组成部分,并按照功能划分把屋面为13个部分,象征在洛阳建都的13个朝代;建筑外部的凝重与内部的虚空共存;借鉴传统园林手法在流线转折的位置设置庭院和采光天井;主展馆与附楼的形体布局展现了洛阳的山水大势.新馆将场地特质与建筑概念融为一体,既现代又兼备地方传统意象,深刻地揭示了洛阳这座文明古都的厚重内涵.

2洛阳博物馆新馆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洛阳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从对洛阳历史文化的整体认知入手,整合该地块与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关系,重视场所营造与知觉体验,创造既具有博物馆建筑性格特点,又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场所空间,使之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良好去处.

(1)造型.洛阳博物馆新馆从场地特征出发,引用历史片段来暗示建筑内容和传统文化、地理形胜之间的关系.据洛阳的地方神话传说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铸九鼎以一鼎象征一州,从此“鼎”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进而演变为国之重器,“定鼎”一词也成为国家政权建立的代名词.新馆采用半围合式布局,中间的主体建筑为展馆,文物库房与办公、设备等辅助用房设计为附楼,布置在展馆北侧.从洛阳13朝都城文化和神话典故中提取出“鼎”的概念,通过隐喻的手法体现在展馆的建筑造型上,为了衬托展馆,附楼采取消隐为地景建筑的手法,再现了洛阳城“北据邙山,南值伊阙”的山形水势.


(2)色彩.色彩的运用历史悠久,它本身就蕴含着城市的传统与文脉.在古都洛阳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色彩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展馆以红色花岗岩装饰象征在洛阳历史上建都的都城,基座选用灰色花岗岩象征传统的民居建筑,色彩的对比象征了封建和政治制度.同时基座与附楼连为一个整体,与展馆形成半围合布局,象征洛阳城山环水抱、虎踞龙盘的大地势.

(3)材料.材料是建筑的物质基础,材料的肌理、色彩、结构方式等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蕴含着场所精神和文化认同感.洛阳博物馆新馆在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同时努力寻找与地域文化相契合的材料特质,使建筑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地域风格.新馆采用花岗岩这一古老的建筑材料,运用材料本身的色彩、质地体现历史感与沧桑感,将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充分释放与发扬.

(4)光环境.光是建筑的灵魂,光使建筑鲜活起来,变得富有生命力和立体感.博物馆建筑需要获得柔和、稳定的光环境.洛阳博物馆新馆为了将自然光导入室内,在大厅及展厅与展厅之间的过渡空间采用了顶部采光,巧妙的运用了自然光的变化特性,自然光透过建筑顶部的采光孔在墙面形成变化丰富的光影,带给人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新馆借鉴洛阳地区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转折的位置设计了庭院和采光天井,并将光线融于自然景观后作为背景引入室内空间,成为供观众欣赏的另一种形式的艺术――自然艺术.同时,有光的地方就意味着空间的转折,光环境设计也起到了室内空间寻路和导向的作用.

3结语

博物馆是历史的凝结,承担着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展示城市内涵、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功能.洛阳博物馆新馆是当代建筑与地方传统意象的结合,为中国建筑设计地域化提供了指导与借鉴.本文所谈洛阳博物馆新馆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只是初步探讨分析,许多深层次理论问题还未涉及,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