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心理学视角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85 浏览:11915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感恩的概念,感恩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意义的基础上,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及青少年自身等几个层面上提出了对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心理策略,以期对青少年感恩教育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关 键 词】

青少年;感恩;教育

感恩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新专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但国内外关于感恩的研究对象大多为成人,关于青少年感恩的研究还不多,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感恩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极为重要且势在必行.

一、感恩的概念

感恩一词源出于拉丁文“gratia”,意为慈悲、好心和感激(Emmons&Shelton,2005).其产生主要有四种途径:宗教、个体自我实现、积极的主观经历和对因他人帮助而使个体获得积极结果的知觉.大多心理学家都把感恩定义为: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感感和感激行为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从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的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目前国内外对感恩的概念还没有定论,它经常被定义为一种正性情绪状态、态度、美德、情感特质或者人格特质等.在中国,感恩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中从来都不乏对感恩的推崇,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名言佳句就是佐证.

二、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感恩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许多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大量学者把感恩看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积极的人格特质.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个体的整体的精神面貌,它影响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动.人格既决定个体如何体验和对待外在的世界,也决定个体怎样体验和对待个体本身.感恩这种人格特质具有亲社会本质特性,具有感恩倾向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利他性行为和社会性的行为.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来看,感恩有利于增加青少年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人际关系满意度、有利于加强社会和谐与团结、有利于青少年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积极的人格力量.

2、感恩作为一种积极情绪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阶段正经历青春期的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的危机时期.是人生个性化和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这时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成熟又不成熟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个体处于从儿童的幼稚期走向青年的成熟期的发展过渡时期,他们处于幼稚与成熟并存、面临诸多变化和转变的时期,这个阶段也是青少年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及人格等方面发生急剧变化和转变的重要时期,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能指引青少年个体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支持与关心,有助于青少年个体形成对他人支持与帮助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心理学视角

社会心理层面

(1)积极营造感恩的社会风气.感恩根植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中.作为社会应该建立良好的感恩氛围.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感恩教育并举办各种感恩活动,以营造一个人人都感恩的良好社会氛围.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他人与环境和个体的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个体不仅是社会文化影响的接受者还是授予者.因此,营造人人感恩的社会氛围是促进青少年个体感恩心理水平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而大众媒介可对受众造成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这种暗示引导受众按照媒介传播者的意图去思考、去认知、去行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很多受众通过接收媒介的信息,改变个体自己的态度,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服从.而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群体更容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因此,积极营造感恩的社会氛围对促进青少年个体感恩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2)积极树立感恩的榜样.及时宣传感恩的事件和感恩个体,树立感恩的榜样,号召大家学习,从而形成人人知恩、报恩的良好生活习惯.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我们知道,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从而进行学习,被观察者称为榜样.班杜拉认为,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我们不需要亲自体察行为的结果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当个体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个体就可能模仿从而习得这种行为.亲社会行为(如帮助、分享、感恩等)通过呈现适当的模式(他人的亲社会的行为过程)能够施加影响.强制对亲社会行为是没有效果的,有时强制的命令可能会一时有用,但会有反复,只有模式的作用才会更有效,而且持续时间更长.故此,树立感恩榜样,尤其是身边的榜样,对青少年感恩教育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

(3)积极强化感恩行为.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报道、表彰奖励等各种方法对青少年的感恩心理及行为进行积极的、及时的强化,进而让他们形成感恩的习惯.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一种自发反应性活动是由于其正性或负性后果而得以加强或者削弱的过程.个体为了得到其期望的结果,就会学会有意地作用于他们所处的情境.个体是否会重复某种行为,取决于该行为是否被及时强化.斯金纳强调强化是塑造行动的基础,不强化就不会巩固和发展某种行为,不及时强化同样不利于个体的行为发展.所以,要促进提高青少年个体的感恩水平的提升,必须积极及时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及行为.

(4)丰富青少年个体感恩经验.如果个体曾经有过一些感恩的经验,那么,在他下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其感恩的可能性就比其他人要高.依据弗里德曼观点得出:个体通过以前的利他行为的表现,向外投射出一种“利他”的自我形象,而一般个体都具有追求自我形象前后一致的心理需求,因此,该个体以后就容易产生利他的行为.由此可见,青少年个体经历的感恩经验越多以后产生感恩的行为可能就会越多.

2、学校教育的积极干预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那学校应该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提高他们的感恩水平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作为学校,要对学生加强感恩观念的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感恩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有效利用课堂教育的作用,不断激发学生们的感恩情感并强化学生课后的实践能力,进而让他们内化自身的感恩品质;(3)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力量,身正为范,积极开展各种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动,在学校营造一个人人知恩、感恩的校园和谐氛围.3、不断重视家庭教育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作为父母,要时常教育自己的子女有感恩之心,并要以身作则,比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相互关心,对自己的父母要孝敬,也不吝感恩的表达;在与他人相处时,做到平等、谦恭、有礼和与人为善;在工作中,积极、认真负责,并时刻怀有感恩国家、社会、单位等给自己工作机会的心.父母的感恩榜样作用,是影响子女感恩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父母要采取的教养方式,积极主动地给子女营造一个既温暖、轻松,又有理解和的家庭和谐氛围,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子女良好品质的养成和发展.还应该注重子女的良好生活态度、独立自我意识的培养,并积极强化子女的感恩行为.也就是说,要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提升他们的感恩水平,作为父母,应该有效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采取一些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教养方法,注重家庭和谐氛围的营造,不断加强子女的感恩意识、感恩行为,使子女的感恩得到良好地发展.

4、青少年个体自身感恩水平的修养与完善对策

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和对我们的养育;感恩大自然的恩赐;写感恩日记,计数感恩,写感恩日记能激发积极情绪创造幸福感,这已经被国内外众多研究所证明;及时表达感恩,对他人有感恩之意,及时积极表达,如,一句感谢的话语、一个小小的礼物、一条温暖的短信等都是我们表达感恩的方式.不吝表达我们的感恩会使我们更加愉快.

总之,作为青少年个体,我们不仅要善于学习各种感恩的理论、方式和事件,还要学以致用,积极培养和内化自身的感恩品质和意识,进而不断增强自己的感恩行为.

【参考文献】

[1]EmmonsRAMeCulloughME.Countingblessingsversusburdens:A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gratitudeandsubjectivewell―beingindailylif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3.84(2):377―389.


[2]SmithA.Thetheoryofmoralsentiments(6thed.)[M].Oxford,England:ClarendonPress.1976(OriginalworkPublishedl790)

[3]张利燕,侯小花.感恩: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10.33.393395.

[4]石国兴,祝伟娜.初中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心理研究,2008.1(3)34―3.

[5]苏彦捷等译,Feldman,R著.发展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9―27.

[6]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