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科考的步伐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010 浏览:92529

中国第三十次南极科考已于2013年11月起航,并将于伊丽莎白公主地建成我国第四个科考站――泰山站.为此我们独家采访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院生.

李院生,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他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1995年6月进入中国极地研究所(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从事极地雪冰化学与冰芯气候记录研究.从1996年至2013年,他共前往南极10次,执行了7次内陆冰盖考察任务,执行1次南极埃默里冰架考察任务(也是中国首次埃默里冰架考察).2005年,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登顶DomeA最高点,2009年,他带领考察队顺利完成建立昆仑站的工作.此外,他还分别担任考察队领队和副领队执行了2次南极现场考察任务.


记者请您谈一谈我国南极科考的历程.

李院生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最初派出了两位科学家――董兆乾、张青松到澳大利亚南极考察站进行南极科学考察,这两位科学家也是我国首次到达南极大陆的第一批科学家.以后又分别派遣了三四批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这是我国南极考察的初期阶段.在这批科学家中,有我国第一位到达南极的女科学家李华梅、现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的秦大河院士、冰川学家谢自楚教授、气象学家卞林根研究员等十几位科学家.

此后,我国在1983年签署了《南极条约》,同志为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题了词,1985年,我国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国.1984年我国派出了政府组织的南极考察队并在亚南极地区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5年后,1989年我国又在东南极大陆沿岸的拉斯曼丘陵建了中山站,为在南极大陆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山站建成后,我国即着手筹建内陆冰盖考察车队,于1996年在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依托中山站成功实施了第一次内陆冰盖考察,向内陆冰盖挺进了300千米.随后,经过连续三次内陆冰盖考察,到达了海拔3800米DomeA区域,在距中山站1100千米的冰盖深处建立了DomeA前进基地.经过几年的休整,在2004年又开始了冲击DomeA的内陆冰盖考察,由13名队员组成的内陆冰盖考察队于2005年1月10日成功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此后,又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成了昆仑站.昆仑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质的迈进,也随即开始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从大到强的历程.

我国在进行南极科学考察的同时,也逐步开展了北极科学考察.1995年我国加入了北极科学委员会,1999年雪龙船执行了我国首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至2012年我国已经实施了5次船基北冰洋科学考察.在北极站基科学考察方面,我国于2004年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新奥尔松岛建成黄河科学考察站,开展了多年持续的科学考察活动.

支撑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平台科学考察船也从最初的向阳红10、极地号,演变到今天的雪龙号.雪龙船于1993年从乌克兰购进,经过科考条件改造后,于1994年入列成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最重要的平台,又经过2007年、2013年两次升级改造,已成为一艘现代化的极地科学考察船.目前,我国已经启动新极地破冰船的建造改造,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拥有一艘科学调查能力、后勤支撑能力更强的极地科学考察船,与雪龙船组成极地科学考察船队.

记者我国在南极建立了几个科考站,他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李院生我国目前拥有3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正在建的泰山站是我国第四个南极考察站,同时我国也开始了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建设的选址和地勘工作,计划在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

这5个站中,长城站、中山站和拟在罗斯海塔拉诺娃湾新建的考察站均是常年科学考察站,常年有考察队员在那里工作.昆仑站和正在建的泰山站为度夏科学考察站,只在南极的夏季派考察队员去那里执行考察任务.

常年考察站建有支持考察队员在那里长期工作、生活、开展科学考察活动所需的各类保障条件和科学观测仪器设备.备有能够维持考察站额定人数生活两年的食品、发电机燃料和基本生活物资.人员配备上有维持考察站各类设备运行的后勤保障技术人员和科学观测人员,还有医生、厨师等人员,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一般越冬人员一年轮换一次,度夏人员在那里工作一个南极夏季就返回国内了.

我国长城站越冬队员有13~15人,度夏队员有60人;中山站越冬队员有17~58人,度夏队员一般为100~120人;昆仑站度夏队员一般为20~28人,正在建的泰山站定员也在20人左右.在南极的越冬队员是相当不容易的,他们要克服长期远离家人和社会产生的诸多问题,在中山站的队员还要克服漫长的极夜.能在那里安全完成越冬考察任务的队员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都是英雄.

记者其他国家对南极的科考进程是怎样的,著名的国外南极科考站有哪些?

李院生国际上南极探险从18世纪就开始了,真正进入科学考察时代应该从20世纪50年始.50年代中期,在第三个极地年期间,几个主要国家在南极开始了成规模的考察活动,最大的遗产是建立了一系列科学考察站.如美国的麦克默多站、南极点站,苏联的东方站等多个站以及亚洲的日本昭和站等.第二次南极科考是80年代,德国、中国、印度、韩国在80年代建了一系列考察站.

比较有名的考察站如美国南极点建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罗斯的东方站、美国的麦克默多站、英国的哈雷站、德国的纽梅因站、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法国意大利的DomeC站等.其中,美国的麦克默多站规模最大,在度夏期间有2000~3000名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在那里工作,像一座小型的科学城.在南极建站最多的国家是苏联,建有20多个考察站,现在俄罗斯共维持着7个考察站,其中4个越冬站,3个度夏站.

记者请您谈一谈第一次去南极时,南极带给您的感受是什么?李院生我第一次去南极是作为交换学者参加日本第38次南极考察队去南极的,乘坐的是日本南极考察白濑号破冰船,是从的晴海码头登船的.我参加的是他们的DomeF内陆冰盖考察队,去日本南极内陆考察站DomeF站进行冰川学考察和深冰芯钻探现场考察.

经过近1个月航行,在12月上旬,白濑号破冰船抵达昭和站附近海域海冰区.在船破冰的同时,用直升机先将内陆队的队员送到了距昭和站20千米的内陆出发基地.我也随大家一起被直升机送到了南极大陆.那是我第一次去南极,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而且是离岸不远的冰盖.我们带的行装,包括内陆用的各类保暖衣服、睡袋、个人物品等随直升机一同运了上去.这个内陆出发基地基本没有什么设施,只有被埋在雪里的雪地车和雪橇.我们晚上就睡在雪地车的后车厢里.

上去第一件事是先在一个平坦的地方垒雪墙,垂直风向垒一道雪墙,把带过来的行李放在那里,作业间休息时也可躲在墙下避风.印象最深的是那里伴着雪的风,那个季节风不大,但劲很大,很刺骨,风夹的雪一会就把包之类的埋了.那里四周都像荒野一样,我们几个人在那里就像被社会抛弃了一样,一下就感觉到了孤独.这是我踏上南极大陆冰盖的第一个感受.

记者您在南极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李院生我去南极的次数比较多,有很多经历都是十分难忘的.我每次去南极,都有新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都是一次人生的历练.比如,我国南极考察第一次海冰卸货就是由我这个内陆队开始的,那一次我开着雪地车拖运一个重载雪橇,差一点就压塌海冰掉进去.

比如,登顶DomeA的那一次,不仅需要智慧、毅力,还要有果断的判断,任何一个环节没跟上去,整个行动就失败了.如果那次行动失败了,我国就不会这么快续写昆仑站建站、开展目前所开展的一系列前沿和高难度科学考察活动了.

再比如,建昆仑站的那一次,500多吨的建站材料和后勤支撑物资要运到1300千米外的冰盖高原,运力又不足,那是非常艰难的,没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是很难做到的.

最难忘的还有我的队员,那里面有对我国南极内陆考察事业建立了巨大功勋而默默无闻的人,如我们的首席机械师崔鹏惠同志等等.

记者在科考过程中,通过什么方式与家人联系?科考间隙有哪些娱乐活动?

李院生现在我国南极考察站、船的通信手段有几种,采用现代通信技术,考察队员与家人、单位的联系还是很容易的.中山站、长城站配备了多套卫星通信系统,考察队员可以随时与家人通,就是上海的;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联系(如视频、语音聊天等).最近,在中山站还建了手机基站,可以在中山站10千米范围内利用手机与国内通.内陆队主要使用铱星与外界联系,加装大型天线后,还可以收发电子邮件.

考察站和考察船都有健身和娱乐器材,考察队也经常举办一些文体活动,在紧张的考察工作之余,给考察队员调剂一下生活和情绪.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南极科考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去南极进行科考?

李院生南、北极是地球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外,在科学研究上也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利用这些珍贵的科学资源开展相关研究,将为人类的知识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1、南、北极是全球气候环境的重要观测点,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区域.南北极是地球的两个冷极,是全球气候系统和全球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源.在气候环境变化日渐剧烈的今天,它在全球气候系统变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要了解地球气候环境的现状、预知地球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就必须研究南北两极的冰盖、海洋、大气、生物等等科学问题.

2、南、北极也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南极是一个独立的大陆,它的演化历史是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南极的地球科学,无法理解地球的整个演化历史和过程.

3、南、北极存在极端的自然条件,极端条件下生物学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所独有的,当然,还有深海.南北极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极端条件下的生命形式和现象具有与地球其他区域不同的特点.此外,南极冰下湖可能存在地球几百万年前的独特活体生命形式,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可能.

4、南、北极是特殊自然过程和自然现象研究的重要场所.如极光、天外物质、特殊天气现象、天文观测等,也有一些与地球其他地方不同的独特性.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利用南、北两极特有的科学资源,开展了以气候环境变化为主要方向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涉及的领域有空间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科学(冰川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生命科学、人体医学等多个学科和学科领域.这些科学考察主要依托考察站、考察船、飞机及其以这些条件为支撑的观测站、观测点开展.在南极,我国的主要研究区域是南大洋雪龙船走航断面、普里兹湾海区、东南极冰盖、南极半岛和乔治王群岛等.

关于南极的矿产资源,为了保护南极环境,国际上于1991年制订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规定除科学研究目的之外,所有与矿产资源开发为目的的考察活动都被禁止,并冻结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