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地区职业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793 浏览:141151

【摘 要】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双元制是一个不得不提的教育模式.双元制教学通过学生学校和在企业两方面的学习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德国职业教育中其他先进理念也对林芝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让我们意识到,林芝地区的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校企合作等方面仍面临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 键 词】双元制校企合作教育理念专业设置

德国的职业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其中双元制职业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不仅使德国的职业教育成就一枝独秀,更为德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笔者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也引发了笔者对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教育的全面思考.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指的是,德国的青少年在职业学校接受学校教育期间也需要在企业接受培训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德国,凡是取得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证书后,均可以申请企业培训岗位.企业接受实习生后,再把他们派往相应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学习资格.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学校的学生.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德国联邦各州根据企业的整体需要制定.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实践为主体

双元制模式下的学生学习的三分之二时间需要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接受技能培训,所接受的培训内容均属目前企业普遍使用的技术,培训过程即是生产过程,在这种模式下,双元制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为企业创造利润,从而缩短了学生的工作适应时间,降低了企业风险.

2.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企业有责任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提供培训机会.因此,绝大多数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即使是没有能力的小企业也要采取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形式投身于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样就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讲解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通过积极获取知识增强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德国大胆引入了学习领域的概念.就教学方法而言,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归纳、分析、指导教学法、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及现代教学手段等各种方法,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林芝地区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同德国的职业教育硕果累累相比,林芝地区的职业教育却呈现出让人忧心的局面,面临着种种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构成复杂且就读人数少

林芝地区位于西藏的东南部,属于边境地区,教育水平

相对落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许多学生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构成复杂,在地域、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为学生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以至于学校需要用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使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等,这无形之中减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同时,由于许多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全面积极的认识,认为只有考大学才是正当的出路,因而漠视职业教育,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的教育.

2.林芝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远远满足不了当前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首先,林芝地区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仅有的一所职业学校也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在如何办职业学校这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学校的专业教师数量少,而且大多比较年轻,在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教育方法上同德国的同行相比仍然存在不少的差距.

其次,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当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目前林芝地区的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大专院校毕业后直接转入教学,因而实践操作水平远远低于理论水平,在教授学生实践操作时常常力不从心.

3.职业教育与企业实践分离,校企合作陷入死胡同

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实践教育约占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这是德国职校生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虽然林芝地区的职业教育学校也非常重视企业教育,但企业对于与学校合作并不热衷,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企业不欢迎职校生.同德国的企业相比,林芝地区的大部分企业因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教授学生实践经验,同时管理学生、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等方面又无疑会加重企业的风险成本,因而不愿意接收职校生进入企业实践学习这都成了阻碍校企合作的障碍因素.

第二,合作企业功利性突出.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虽然也有企业对与学校合作表现出了兴趣,但这部分企业的目的只是为了填补自身员工人数以应付销售旺季需要,学生只是充当了企业赚钱的工具而已,这无疑会使校企合作之路越走越窄.

4.课程设置比重和教材选用空间问题突出

在职业教育中,基础课依托专业课而开设,是为专业课程怎么写作的.而在林芝地区的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占的比例过重,这无疑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教材的选用是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林芝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这注定了本地区学生尤其是职教生在使用全国统一教材时会面临严重的学习困难.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适合少数民族地区职教生的教材,因此专业教材面临着地区匹配问题.

三林芝地区职业教育出路初探

1.转变教育理念,重新确定培养目标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生产过程及工作组织形式不适应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地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要达到以上目标,学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成为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变为主动的获取者,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将得到充分发挥.2.改革现有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建立适应林芝地区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

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否与生产结构及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为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应体现下述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企业需求原则,即专业设置应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二是相对稳定原则,即专业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广泛适应原则,即专业设置应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要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以职业活动力核心设计课程模式,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借鉴德国“双元制”的职业课程模式能够充分体现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设计思想.

3.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训练,加快实验与实习基地建设

当前,林芝地区职业学校重文化基础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严重,学生在黑板上种田、在作业中练艺,脱不开学历教育模式,毕业生有文凭无技能.因此,改革当前的职业教育首先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实习培训与理论学习比至少应达到1∶1甚至3∶2,同时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并且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职业教育要以怎么写作地方经济,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搞怎么写作,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

德国的职教师除具有学历、资历并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能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而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来源于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类普通高校.这就形成职校教师受过师范教育者不具备专业技能,懂专业者未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现象,而且都缺乏专业实践技能.目前而言,可通过三条途径对现有师资进行实践培训:一是加大教师实践锻炼力度,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实践;二是尽可能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基层引进或聘用技术专业人才;三是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与技术推广,增强其实践技能.

5.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新路

产学合作、社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加入行业协会,寻找良好企业,与企业联合招生,建立“专业+企业(公司)基地”的办学模式,实施“2+1”、“1+1+1”或“1+2”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半工半读.比如,饭店怎么写作专业,第一学年在学校上文化基础课,第二学年与饭店联系半工半读,即一半时间上专业课一半时间到企业实践,第三年上岗实践.

同时,职业学校也要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而企业也应当完善与产学合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双方建立完备的交流基础.只有引进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才能真正做到成果共享,尽快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由此才能使林芝地区的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