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现状调查

更新时间:2023-1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363 浏览:121703

摘 要为深入了解“三生教育”在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实施情况,课题组对云南民族大学、临沧师专、德宏师专三所学校200名学生进行了“三生教育”问卷调查和访谈,并从生命、生存、生活、教学四个方面进行了专业分析,提出四项加强和改进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的设想和建议.

关 键 词“三生教育”高校边疆边境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G751文献标识码:A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它是发现客观存在,揭示客观规律,反映思维发展的辩证过程.深入开展“三生教育”过程中,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以下简称“边少高校”)受到地域、交通、经济、教育、信息等因素的影响,“三生教育”的基础、资源、内驱力、对象、模式、效果与普通高校相比存在特殊性和差异性.为了更好地解析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特点和规律,特开展此次调查工作.

1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抽样选取云南民族大学、临沧师专、德宏师专三所“边少高校”的11、12、13级本、专科200名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2%.其中云南民族大学78人,临沧师专56人,德宏师专50人.调查对象女生116人,占63%;男生68人,占37%.少数民族学生103人,占56%;汉族学生81人,占44%.农村及高寒山区学生136人,74%;城镇户口学生48人,占26%.家庭中父母学历大专以上的13人,占7%;中小学文化160人,占87%;文盲占6%.家庭经济状况贫困和特困的106人,占58%.

此次调查问卷为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制,共分为三大部分,54题选择题.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民族、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内容;第二部分为调查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认知状况和现实状态的调查;第三部分为“三生教育”教学信息调查,主要对学校“三生教育”课程现状及大学生需求的调查.调查过程采取了问卷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抽样方式为立意抽样和整群抽样.在调查数据处理过程中,先以人工方式分小组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再用SPSS软件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尽可能对调查所呈现出的一些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归纳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生命部分

“边少高校”大学生在看待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方面,绝大部分有正确的认知.82.6%的调查对象感恩父母和社会,庆幸自己能够降临于这个世界,体验生命之美并有机会实现生命的价值.76%的调查对象,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没有轻生的念头.说明大部分“边少高校”大学生在面临生活挫折、学业和就业压力等逆境时,已经具备一定的抗压和抗挫折的能力,不会通过极端的、危急生命的方式去逃避现实.但调查也暴露出少数学生抗压、抗挫能力不高,生命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


在“婚前性行为影响”、“艾滋病预防”方面,“边少高校”大学生的认知比较清晰.有82%的调查对象认为在校女大学生打胎是一种生命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这反映出“边少高校”大学生对于性和生命的观念比较传统、纯朴,笔者分析这与大部分学生的农村家庭教育背景有一定关系.有89%的调查对象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这间接反映出“边少高校”禁毒防艾教育成效的同时,也表明禁毒防艾教育是“三生教育”重要载体.另外,“边少高校”所处的“黄”、“赌”、“毒”、“恐怖犯罪”频发的边境地域环境,也成为“边少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动”教材.

2.2生存部分

“边少高校”大学生通过“生存教育”已初步掌握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但相关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熟练程度以及现场应变能力还需要加强,个别学生灾害生存能力极弱,需要特殊辅导、重点加强.

63%的调查对象对本民族的发展史没有进行过深入了解.一方面说明,“边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生存文化”不够重视,没有及时、认真地加以继承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元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性”功能逐渐减退.

82%的调查对象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在没有找到理想职业的情况下,9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及时就业,这表明“边少高校”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与培训等多形式的“生存教育”,已经树立起积极、正确、务实的择业、就业观.仅1%调查对象选择了复习备课,无人选择待业,也表明“边少高校”大学生由于受学历、技能、竞争力、家庭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尽早就业的愿望非常强烈.

2.3生活部分

92.%的调查对象能够独立做饭,反映出“边少高校”大学生在家庭生活能力方面能力较强,有能力协助父母完成一定的日常家务,也为今后毕业独立生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大部分调查对象能够合理分配作息时间,可以通过健康的方式缓解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但也存在少部分学生不能合理安排作息,自控能力差的现象.在遇压力不愿第一时间与老师、家长沟通的情况比较突出,有甚者会通过危害身体健康的不良方式(如:抽烟、喝酒)来缓解压力,逃避现实.通过对该类调查对象进行逆向筛查发现,大部分为少数民族学生.

调查对象中64.7%非常喜欢或较喜欢民族文化活动,35.2%可接受或认同,不喜欢的为0%.说明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是“边少高校”校园文化中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可以作为“三生教育”重要形式和特色载体之一.

2.4教学信息部分

目前“边少高校”大部分大学生对“三生教育”非常或比较感兴趣,学校“三生教育”效果较好,但随着大学生认知和实践需求的逐步提升,原有纯粹的课堂理论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三生教育”的发展需要.“生命健康”、“生存就业”、“生活技能”等仍然是“边少高校”大学生关心的焦点,而走出课堂模式,通过社会实践或活动的方式开展“三生教育”是他们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边少高校”大学生在接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迫切希望通过“三生教育”平台掌握更多生命、生存、生活的“一技之长”,并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体悟生活、积累经验.

3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对策及建议

3.1结合地域特点,强化安全教育

由于“边少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三生教育”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继续加强“扫黄”、“禁赌”、“禁毒”、“防艾”、“反渗透”、“反分裂”、“反恐”、“反邪教”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同时还应针对“地震”、“洪灾”、“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开展相关求生、自救训练.使“边少高校”大学生认识国家周边安全形式,了解社会生活环境,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3.2结合生源特点,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习惯、安全意识、卫生观念还有待提高.“三生教育”在充分尊重学生民族习俗和家庭传统的前提下,要积极引导他们讲卫生、讲文明,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3挖掘民族元素,创新教育形式

边疆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如: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原生态歌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礼仪习俗、民族饮食等.“三生教育”应该结合民族特色,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和教育寓意的素材,激活教育过程.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强化“三生教育”效果.

3.4聚焦就业导向,加强技能教育

“三生教育”不仅仅是价值观教育的学说,也应是一门“安身立命”的课程.“边少高校”的“三生教育”应时刻紧贴大学生的就业“命门”,把职业技能训练、实习、见习、专题活动等社会实践列入“三生教育”环节,加强日常生活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教育、毕业就业指导工作,推进“三生教育”成果向实践应用领域转化.

本文系2013年云南省教育厅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研究课题D类项目: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教学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JZ13D07)阶段性成果之一.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