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187 浏览:119403

摘 要:培养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分析了“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提出了改善“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策略,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关 键 词:“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45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恶性事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马加爵事件,其导火索都是人际关系的不和.大学生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和谐校园的重要影响因素.个性鲜明的“90后”一代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学会人际交往是他们大学阶段的必修课.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当采取何种策略来帮助“90后”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这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1.1人际关系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一个对北京3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1%的学生觉得自己人际关系很差,39.1%的学生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一般[1].另有研究表明14%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困扰,46.2%的大学生存在轻度的人际关系困扰[2].多数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人际关系状况堪忧.

1.2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年级、性别、城乡差异

1.2.1年级差异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年级差异,人际交往能力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大一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差,二三年级学生居中,大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强[3].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提高[4].

1.2.2性别差异

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女生相对于男生表现出许多优势.一方面女生在利他、自我价值、沟通方面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高于男生,即人际交往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更容易体验到肯定自我的积极情感,遇到沟通障碍会更主动地采取疏通措施[4].另一方面女生的异往能力高于男生,男生在异往中的困扰高于女生[3].

1.2.3城乡差异

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低于城市的学生.研究表明,农村学生的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显著高于城市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异往中存在较高困扰[5].城市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高于农村学生[4].

1.3自我中心现象普遍

自我中心是“9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最典型的个性特征.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世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看问题.他们很少关心他人,固执己见,自尊心很强[6].研究表明,自我中心是导致“90后”大学生人际冲突、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7].

1.4人际交往趋于功利化

功利化趋势是“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又一个显著特征[8].据调查,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校园里的人际关系不如中学阶段的单纯,拥有纯真的友谊是“90后”大学生普遍的强烈的内在愿望和需要[9].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将实用主义价值观应用到人际交往中,在发展人际关系时尽量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交往对象,表现出“有用的人才交,无用的人不交,用处大的深交,用处小的浅交”的交往观念.

2改善“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策

2.1在新生教育中普及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

由于大一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心都还处于初级水平,高校应当在新生教育中就开始普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首先,开展以大学生健康人际交往为主题的讲座.请心理学老师和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以理论结合案例的方式,传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让新生们认识到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产生与身边的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动性.


其次,以院系、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个体人际适应、人际交往就有很好的干预效果.研究表明,通过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和社交焦虑显著下降[9].在模拟的社交情境下,大学生个体能够亲身体验和观摩大学生活中的各种社交难题,采用各种人际交往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从而主动改变适应不良的人际交往习惯,学习健康的适应良好的人际交往方法.

最后,对少数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应当采取个别咨询和辅导的方式.一些内向、被动的大一新生不能从团体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帮助,辅导员应当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问题,通过一对一的交流,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改变不良的交往模式,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态度.

2.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异往能力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异往问题.研究表明,男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存在较高的异往困扰[3][5].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在心理上对异性感到好奇、神秘、喜爱,但在行为上却往往不能够做到举止大方、自然、得体.健康的异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意识,促进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异往能力.

首先,应当营造和谐、健康、宽容的校园氛围,通过开展学科竞赛、专业技能比赛和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为男女大学生搭建自然、和谐的交往平台,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其次,对大学生进行异性社交礼仪的培养.在异往中社交礼仪的要求更为严格.例如同性之间随意开的玩笑在异性之间是不适用的.男性与女往时应给予对方更多地尊重和照顾.应广泛开展社交礼仪的讲座和课程,教授大学生在异往中的礼仪,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爱的导前教育.从异往的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何区分友谊和爱情、如何理智地选择恋爱时机,理智地选择终身伴侣,健康文明的恋爱方式、应对恋爱受挫的调试方式等等.

2.3培养共情的能力,去自我中心化

共情是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手段,要求咨询师站在来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感受来访者的思维和情绪,并将自己对来访者的理解传达给对方,表现出关注、理解和尊重.如果将共情应用于普通的人际交往中,交往中的个体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感受对方的思维和情绪,恰当地表达出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将会有效地拉近个体间的心理距离,融洽人际关系[10].

培养“90后”大学生的共情能力,能够有效地去除他们身上自我中心的毛病.培养共情能力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学会察言观色.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往往自顾自地表达,却不注意对方的情绪反应,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而自己却浑然不知.应当通过讲座、展板宣传的方式让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在沟通过程中人的面部表情、语气语调、肢体动作的变化分别代表什么含义.督促他们在交往实践中自我训练.

其次,要学会倾听.倾听并不是单纯的听,而是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谈话,尊重对方的观点而不妄加评论,耐心地听而不轻易打断,积极地反馈而不让对方唱独角戏.

最后,要学会换位思考.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因而在交往中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应当引导他们学会替别人着想,想象如果自己是对方的话在当时当地的情形下会有怎样的思想和情绪,这样才能够以一颗宽容的心理解对方,实现有效的沟通.

2.4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拒绝功利化

鉴于人际交往功利化现象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起来,既要追求社会价值,又要尊重和满足个人正当的利益和需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将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统一起来.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结合实际优化教育内容,让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人生选择的“参照坐标”.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普及人际交往原则和人际吸引规律的知识.人际关系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则是真诚,交往的双方以诚相待,分享彼此的快乐与烦恼,对朋友一诺千金,言出必行.人际吸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格,交往的双方深为对方所拥有的优秀的人格品质所吸引,即一个人愿意和另一个人建立友谊是因为其善良、宽容、热情、智慧、勇敢等内在品质而非其它外在因素.

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开展志愿者活动,让90后大学生通过向别人无偿提供自己的怎么写作,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豪感,感受到助人的意义和快乐.通过利他行为的实践,大学生能够反思功利化价值观的负面作用,自觉摒弃它,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

2.5发挥大学生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以积极的角度挖掘“90后”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潜力.“90后”大学生亲身体验着大学校园里日常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他们是问题的制造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本身就具有不拘泥于传统,喜欢创新的心理特点,因而可以创造性地妥善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教育者应当发现大学生自己成功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优秀案例,以他们为榜样在学生中内加以推广.

高校管理者可制定鼓励性政策.例如每年举办文明宿舍和文明班集体的评比活动,对相处融洽、人际关系和谐的宿舍和班级体给予表彰和奖励.积极宣传示范优秀寝室和班级体在人际相处中的良好经验.用展板展示代表他们友谊关系的照片和人际相处的小故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交流座谈活动,让优秀寝室和班级的代表分享他们处理舍友关系、同学关系的成功经验.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下,“90后”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当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策研究不是一劳永逸的,研究者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提出更多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