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13 浏览:12344

摘 要: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法治实践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法律意识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目标,解决现实问题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却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创新的努力方向.

关 键 词:新形势;大学生;法制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D5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3)02-0036-08

收稿日期:2012-11-20

作者简介:魏胜强(1976―),男,河南遂平人,郑州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理论法学、法学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大学2012年度教学改革项目“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且各高校一直都在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但当前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并不能令人满意.有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重视法律知识教育,不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重视义务本位教育和实体法教育,忽视权利本位和程序法教育;片面夸大法制教育的作用,弱化道德教育的作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脱节;重灌输轻培养,重理论轻实践.[1]也有学者认为,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法制教育体系不明晰、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育方式落后、流于形式等.[2]更有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制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法制教育与德育定位失衡,法制教育与法律教学混同,法制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法制教育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等.[3]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法制教育面临的困境是:重知识教育,轻理念教育;重课堂教育,轻实践教育;课时集中有限,教学实效性差;师资不受重视,教学不够深入.[4]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法制教育的发展.一些问题的存在也从不同角度说明,当前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形势的需要,其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因而必须关注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创新问题.

一、新形势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各种新情况、新事物不断涌现,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着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给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些新要求集中表现为立足法治实践、培养法律意识、解决现实问题三个方面.

(一)立足法治实践: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用社会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检验所学知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必须让大学生认识到法制教育与法治建设的关联程度.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些成就不能仅仅在法律活动中、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还应当及时地走进大学生的课堂,让大学生熟悉和掌握.因此,只有立足我国的法治实践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才能增强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拓宽大学生的法律视野.

首先,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应当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2008年2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对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历程、中国的立法体制和主要法律制度、依法行政与建设法治政府、司法制度与公正司法、普法和法学教育、法治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内容作了阐释.2011年10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构成、特征、完善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两部白皮书都是从宏观上对我国法治建设成就进行的概括,表明了国家对法治建设的基本态度和举措,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发展预测,应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当前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所接触、掌握的法律知识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准自己进一步学习法律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和应当努力的方向.

其次,当前法治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备受关注的典型案件也应当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法治建设必然伴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伴随着依法解决社会纠纷、依法打击违法犯罪等具体的法律活动.因此,社会上的法律热点、典型案件的依法处理,疑难案件引发的法律争论等,都应当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具有一定影响的案件,特别是对推动我国法治进程具有较大影响的案件,更应当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案件的了解、对相关法律问题的讨论,使大学生对法律在社会中的实施状况等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具有“反面”色彩的案件,也应当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在对这些案件的评价中了解更为全面和真实的社会和法律,正确看待法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总之,法治实践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立足于法治建设的实践,既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让大学生看到法治进程中社会的进步.只有这样,大学生法制教育才能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成为弘扬法治的重要途径,进而实现法制教育的目标.

(二)培养法律意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目标

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不仅是让大学生了解法律的相关规定,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还应当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是因为,当前中国的法律体系已基本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无论进行哪种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在这种形势下对大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把遵纪守法的观念镌刻到大学生头脑当中,把法律深化为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和心灵追求.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日后顺利步入社会铺路搭桥,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理智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逐步走向成熟.正像有学者所说的那样:“学校法制教育以法律观念教育为主要内容,才能成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最终也才能使法制教育内化为学生学法、守法、护法的源动力.因此,学校在法制教育教材内容设计上应以基本法治理念为核心内容,通过讲解相应部门法律法规知识、介绍社会实例等生动灵活的方式,侧重讲解法律基础理论以及法在社会中的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修正以往偏颇的做法.”[5]“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6]法律意识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但对于大学生而言,有两方面的内容非常重要:一是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法制教育应当使大学生认识到,法律是法治社会中最高的统治规则,是衡量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只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大学生才能认真对待法律,处处推崇法律,使法律融入自己的灵魂深处.二是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观念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习惯则在一定程度上连接着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培养观念和制约行为.通过接受法制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不仅把法律至上的观念落到实处,还可以反过来强化法律至上的观念,同时有助于大学生理性地支配自己的行为和免受各种伤害,也能够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转化到行动中,即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可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和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二者相辅相成,应共同成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

(三)解决现实问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已经明显不同于过去,他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很多.首先,当前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呵护之下,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而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于是,大学生因琐事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实例屡见不鲜.其次,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不但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要四处奔波寻找工作岗位,而且低年级的大学生也往往利用检测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劳动来锻炼自己.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缺乏经验、考虑不周或者受到伤害往往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此外,有的大学生在恋爱、婚姻、考研、申请奖学金、受到纪律处分等方面遇到问题时,因自己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就采用违法手段进行报复,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以上情况的出现至少说明两点: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在给大学生提供充裕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既可能成为受害者,也可能成为加害者,而且这种伤害比以往大学生中发生的伤害后果更为严重,影响更为恶劣.第二,当前大学生所接受的法制教育不具有实用性.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维权不当或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报道并不能否定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大学生所接受的法制教育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由此看来,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加强法律的实用性教育,帮助大学生运用法律解决现实问题已迫在眉睫.只有切身感受到法制教育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帮助自己理性地处理各种纠纷,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遭受伤害的可能性,大学生才会对法制教育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接受法制教育.因此,解决现实问题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实用性的真实体现.

二、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滞后的具体表现

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通知,要求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2005年,、教育部联合发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基本上是依靠前期的《法律基础》和现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的,尽管也有其他途径和形式如开展法制讲座等,但由于缺乏硬性规定,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在法制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当前,高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主要阵地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已经落后于形势发展,难以发挥法制教育的基本作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法制教育落后的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定位不当、内容和途径不新三个方面.

(一)定位不当:法制教育附属于道德教育

从最初设立《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以及当前把《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合二为一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带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且政治教育隐含在道德教育中.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一再被加强的情况下,法制教育逐渐处于附属地位,大学生法制教育似乎成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当然,对于法制教育附属于道德教育的实际状况,不少人持认可和坚持的态度.有的学者强调:“我国的学校法制教育从性质上讲应是‘德育’,而非侧重法学知识教育的‘智育’.”“由于法制教育的德育性质,自然包含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其中,政治教育是其功能核心.”“法制教育理应承担起政治教育的功能,教师应把政治教育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7]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这种附属于道德教育的定位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法律与道德的统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基本功能,但其负面影响也很大.一是这种定位使法制教育课丧失了最基本的普法教育功能.法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不同的专业,《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也属于不同的课程,它们应当由不同的专业教师讲授.两门课合并之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讲授,而这些教师往往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他们不但无法传授法律知识,而且难以回答大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各种提问.更有甚者,一些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既不懂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又不懂法律知识的政治辅导员讲授,其讲课的效果可想而知.“政工人员固然有比较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等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但就大学生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而言,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甚至有误人子弟、延误法治国家目标进程的危险,因为法制教育不等于简单的思政工作.”[8]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虽然接受了法制教育,却可能连最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常识都不懂,他们在法制教育中学到的法律知识甚至没有日常看新闻学到的多.二是这种定位使法制教育培养法律意识的目标模糊.道德与法律的确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二者的指向明显不同,对人的引导有很大的差别.在法制教育中谈高尚的道德问题或许无可厚非,但法治的精髓是依法办事.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崇尚法律的意识,使他们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教导他们根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与道德上的许多高尚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把法制教育视同为道德教育,事实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而且还将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9]在法制教育附属于道德教育的情况下,法制教育自然无法达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目标.(二)内容不足:法律知识残缺且无实用性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成为最主要的法制教育场所后,这门课的教材就成为法制教育内容的关键.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是教育部统编教材,这部教材充分贯彻了把法制教育附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定位原则,在大幅度地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后,只用很少量的篇幅介绍法律知识,而且在介绍法律知识的少量篇幅中,也多是介绍法律中的政治性、道德性的内容,对纯粹的法律知识介绍的并不多,许多法律仅仅是列出名目而已.有学者对这部教材提出了两点批评意见:⑴从教材的内容看,仅最后两章是专门讲法律的,原来的一本法律基础书似乎是以压缩饼干的方式压成了现在的两章多内容,降低了法制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份量.⑵从教材所涉及的法律部门看,基本上是无所不有,但是就各部法所讲述的内容看,犹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法律内容这样的安排,也确实难免既让部分教师觉得法律没什么可教,也让学生觉得学不到什么法律知识.[10]这些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在内容上的不足.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材在内容上的不足还有两点:一是着重介绍了理论性的法律知识,简化了应用性的法律知识.教材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宪法的基本制度等内容介绍的较为详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关于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相关内容的介绍过于简单,使法制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大学生掌握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宪法的基本制度固然重要,但三大部门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内容对大学生来讲更为实用,大学生学习之后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是遗漏了与大学生的需求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大学生更需要掌握的往往是与自身的学习、生活、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而这些法律由于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所占的分量不够大,难以在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于是,大学生虽然学习了法律,但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解决自己遇到的现实问题,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自然就会减弱.

在教材内容方面存在不足的情况下,法制教育的局限性就会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这种过于简单的法制教育脱离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使大学生对法律的掌握落后于社会现实.由于我国法律体系中的许多法律部门及其基本内容没有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大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学习全面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状况,法制教育自然就成了空洞的理论说教,既失去了其道德性、政治性的功能,又难以达到其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解决大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要求.另一方面,这种缺乏基本法律内容的法制教育由于专业技术性要求不高,更加剧了一些不懂法律的教师授课的可能性.既然法制教育没有多少法律专业的技术含量,对法律知识略知一二的教师通过简单培训就可以登台授课,这样既误人子弟又使法制教育如同儿戏,使法律和法制教育失去了严肃性.


(三)途径不新: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关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学界批评的较多,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开设过于单薄,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教育途径.如有学者指出:“当前,很多学校把法制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开设一门课程,认为只要按国家规定的课程和课时量给大学生上完课就行了.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主观上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客观上也行动不力,没有把法制教育纳入社会、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和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使法制教育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11]另一方面,教育方法基本上是课堂讲解,没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如有学者批评道:“高校的法制教育方式单一,就目前而言,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法律基础课,而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却仅限于课堂讲解,理论与实际脱节,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工作变成了单一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只是应付考试,加之法律基础课时有限,不但使学生很难树立法制观念与法律信仰,而且还会导致大学生觉得法律离自己现实生活很远.”[12]当然,在实践中,一些高校还通过邀请法律界的权威人士进行法制讲座、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等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基本取决于主管人员的兴趣爱好,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没有形成规模和制度.

高校法制教育途径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改变.这种状况说明,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不新,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忽略了网络时代社会变革对法制教育的影响和现代科技手段在教育、教学方法中的运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资料的收集、信息的传播、教育资源的整合、教学设施的配备等都异常便捷,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教育逐渐走向公开,教育资源越来越具有共享性.大学生法制教育只有正视社会进步,紧跟时代潮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各种资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创新的努力方向

立足新形势,结合法制教育的属性和特点,针对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落后于形势发展而出现的主要问题,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进行创新势在必行.“创新是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动力和源泉.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创新,在发展中创新,不断提高创新力,使法制教育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既要创新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的坚定性;也要创新教育形式,努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更要创新教育内容,切实增强法制教育的渗透性;还要创新教育机制,不断增强法制教育的协调性,使法制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怎么写作育人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求提高.”[13]这种思路非常值得肯定.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创新关涉很多领域,笔者认为,针对其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总体上可以从找准定位、更新内容和拓宽途径三个方向入手.

(一)找准定位:通过法制教育带动思想品德培养

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应当找准法制教育的定位,这是解决当前法制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前提.对法制教育进行定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摆正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这一问题既困扰着当前的法制教育,也决定着日后法制教育的成效.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普遍认识是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应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道德教育重在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规范学生的外在行为.两者犹若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厚此薄彼.”[14]但这种认识过于笼统,回避了二者的对立关系.因为法律和道德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控手段,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范畴,二者在一定领域和一定层面存在矛盾.摆正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关键是弄清二者是附属关系、并列关系、此消彼长的关系或是其他关系.对于这些关键问题的回答,学界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观点是:法制教育附属于并怎么写作于道德教育.如有学者指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离不开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必须为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写作.法制教育应该宣扬法律之应然和必然之道德,并使之成为大学生进行道德评判的起码标准.等法制教育应该担当起宣传我国基本法律中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任务,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写作.”[15]这类观点目前占主流地位,而且在法制教育实践中得到贯彻,但目前法制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多是由这一观点引起的.另一类观点是: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各自独立.如有学者指出:“大多数人认为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法制教育以法律为核心,德育以道德为精髓,两者尽管有密切联系,但有本质的不同.法律关注的是整体,道德关注的是个体,法律和道德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16]这种观点或许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对新形势下的法制教育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而言,法律一般被认为属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处于道德的较低层面,强调人们“在行为上不能作恶”;道德主要属于高层次的追求,强调人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应行善”.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要求每个人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行善,但可以要求每个人在行为上不能作恶,所以法律的要求更易于达到,法律更能得到人们的遵守.而在法治社会里,评价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是法律而不是道德,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而不是道德意识,要求他们依法办事而不是依道德办事.从法律与道德的这些分歧可以看出,大学生法制教育不但不能附属于道德教育,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道德教育,即通过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放弃力不能及的高尚要求,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守法公民,积极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样值得称道.

在新形势下摆正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更要注重通过法制教育带动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的要求与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法制教育所培养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成为具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人,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思想道德修养的很多要求并非空洞无物的口号和遥不可及的幻想.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要学会运用法律审视过高的道德要求,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理性地选择去做道德高尚的人还是做遵守法律的普通人.显然,法制教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道德教育的好坏,良好的法制教育能够促进思想品德的培养.

(二)更新内容:既传播法律知识又授其应用技能

找准法制教育的定位,通过法制教育带动思想品德培养,不仅意味着法制教育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道德教育的领域,尽管它在某些时候和某些领域具有道德教育甚至政治教育的色彩;而且意味着与道德教育相比,法制教育更具有主导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可见,大学生法制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塑造大学生法律人格的教育,是把大学生培养成现代法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的教育.为此,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修改当前法律教育的内容,结合课程要求、法治建设状况和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重新构建大学法制教育内容体系.

首先,要加强法律基础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加强法律基础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从一定的理论高度认识法律现象,了解法律发展的历史规律和价值追求,明确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理论,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看待法治进程中出现的某些不良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熟悉宪法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我国的法律部门和基本法律制度,在头脑中树立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法律.

其次,要加强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应用技能教育.要让大学生喜欢法律、接受法律,就必须让大学生看到法律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少,但主要集中在学习、生活、就业等领域.为此要重点加强三方面的法制教育:一是加强《民法》、《婚姻法》方面的法律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法律对从事民事活动、组建家庭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相关规定,理智地进行人际交往和恋爱结婚.二是加强《行政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方面的法律教育,这对大学生就业、走向社会和获得社会保障很有帮助.三是加强《诉讼法》方面的法律教育,帮助大学生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在教育中,应当注重向大学生传授实用技能,使他们能够将学到的法律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

再次,要加强大学生法律文化和国际法方面的教育.加强大学生法律文化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法律哲理、法律典故、法律象征、法律文物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加强国际法方面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他们客观地看待和正确地评论国际上的一些政治性、法律性纠纷.

在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法律基础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最基本的内容,是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应用技能是法律的实践性特征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实用性的基本要求,是使法制教育受大学生欢迎的关键.法律文化和国际法方面的内容是大学生法制教育上升到修养层次所必需的.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组合,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可以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形成新颖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17]

(三)拓宽途径:保留传统的同时注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确定了法制教育的内容后,通过何种途径和形式推行法制教育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学者们普遍强调要拓宽教育途径,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建议.如有学者强调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⑴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访问监狱、参观法制展览、参与义务普法宣传等,经常请法官、律师、检察官、干警等法律从业者给大学生作报告.⑵积极开设法律选修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⑶将正规与非正规途径进行整合,显形与隐形教育有机结合,通过相关学科的渗透共同承担法制教育功能,从心理预防入手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需求.[18]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法制教育需要齐抓共管,常抓不懈,始终把法制教育贯穿渗透于育人全过程,落实到育人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强调要始终贯穿于落实校纪、校规全过程,始终贯穿于各学科教学科研全过程,始终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全过程,始终贯穿于日常教育管理全过程.[19]还有学者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化教学.[20]以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和建议固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但多是对传统教育教学途径的重复,提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法律教育的创新不多.传统的教育教学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同时,更应当注重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创新教育途径,努力使大学生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都能够接受到法制教育.借助现代科技拓宽法制教育的途径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就目前来看有两个基本途径应当受到重视:首先,要充分重视网络的作用.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为迅速便捷的媒体,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法制教育,可以达到随时随地进行法律教育的目的,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更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运用网络开展法制教育,有两个基本做法.一是建设法制教育网络精品课程,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使学生坐在电脑前就可以接受教育.二是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实现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学专业教育)课程共享,便于大学生选择和深入学习.其次,要充分运用既有的新闻和影视教育资源.国内外关于法制宣传教育、诉讼与维权案例、法坛英模先进事迹、法律纷争解决办法等方面的新闻报道、电影电视等资料很多,通过合法途径把这些内容特别是电影电视资料收集起来,在一些公共场合或者在网络上对大学生免费播放,无疑会引起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达到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18]沈有梓.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探研[J].青海社会科学,2009,(01):197-182.

[2][19]郭先根.构建大学生法制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03):5-7.

[3]王晓惠.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243-244.

[4][9][16]于庆生.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反思[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57-158.

[5]贾志民.从法制意识培养谈学校法制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106.

[6]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法律出版社,2001.49.

[7][11]杜伦芳.高校法制教育定位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9,(05):30-31.

[8][10]查德义.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挑战[J].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37-38.

[12]赵云芬.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17.

[13]周雄文,吴四江,周凌.关于湖南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9,(05):59.

[14][20]冯建立.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22-24.

[15]吴秀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制教育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6):97.

[17]王飞宇.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之我见[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326.

(责任编辑:牟春野)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