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生教育结构优化性

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98 浏览:156021

[关 键 词 ]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发展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166-02

中医药学是当代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性是“博 、大、精、深”.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南京招收了第一批中医学硕士,1995年,招收了第一批中医博士研究生,1998年2月开始划分临床与科学学位的试点工作;2003年开始招收非医本科攻读中医学研究生等等.中医药学在蓬勃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加入WTO后,国际化带给我国临床医学莫大的机遇,但由于人文文化的影响,也带来了艰巨的挑战.要使中医药学体系正常运转,内部程序及运作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就要求我们对教育、科研及临床深层次学科结构系统进行科学分析.

1.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战略意义

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一直是比较热门且棘手的话题,也对整个教育体系的优化具有多重意义.首先,优化结构是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的关键环节[1].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教育本质的进步.20世纪80、90年代,教育部针对人才短缺,作出扩招的举措;本世纪初,中医药学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从而带来临床质量不高,科学思维简单,就业困难,资源浪费(主要是人力和教育资源)等问题,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宗旨,教育资源的薄弱就要求整合、优化内部结构.虽然规模扩大了,但是高层次的人才依然紧缺,究其原因,教育结构窘迫与盲目高数量竞争之间的矛盾是主要原因,因此优化结构是实现高标准素质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重要保证之一.其次,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是面向国际化的必然,中医药学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入世以后,中医药标准要与国际接轨,争取占领更多的市场分额.随着沿海城市逐步招收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澳洲等国的学生来攻读中医学,内地的研究生也逐步走出去,拓展和弘扬传统医术,模式与规格逐步壮大.为了保证国际往来的顺畅,必须优化层次结构.这样可以加快国际间认知,互信进程,增强中华民族杏林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再次,发展主体价值观的需求,期待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之间的融合,避免千篇一律的大锅饭,把握时机,适时选择恰当的发展模式.师承,非医攻博就是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共融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举措,是整个医务界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另外,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需求.传统医药学呼唤新鲜血液的加入,体现在多学科的交叉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光子中医,中医影像等,可见学科交叉是新学科生长点产生和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2];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摆脱思想的束缚,更容易激发灵感和火花,接受新思路,新方法.接受理学,工学等非医学类学生攻读研究生的初衷就在这里.

2.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

目前我国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有四种:博士后,博士,硕士,师承,非医攻博,有在职与脱产的区分.学科结构有纵向和横向两种,横向是根据培养的目标分:中医(中医学,中药学,结合,内外妇儿,骨伤,针灸等);纵向:临床学位,专业学位(科学学位),前者的定位在临床医学理论水平和实验能力,重点在医学理论或临床疾病的科学探索及其诊疗新技术、中药新药开发与创新研究;后者定位在培养高级临床医生为主,注重诊疗水平与临床技能的培养,因此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科学学位研究生质控主要在实验室,临床专业学位质控在所在医院,两者所修理论课程,一般在半年完成.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与水平,与所在医院的临床病种,水平的建设有很大影响.而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对学科发展水平和导师科学研究水平的依赖性较强,培养过程中的经费投入、导师与导师组的精力投入较多,实验室条件限制也多,对毕业论文有明确的创新研究的质量要求与控制标准,也是对导师水平和学科水平的直接检验,因而培养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对导师的压力要大得多,对于学生来说,除了兴趣,就业形势是导致现在倾向于临床学位的重要原因.政策的调整不会起到太大作用,这也是优胜劣汰的必然.

3.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

我们可以在学科划分上武断地将中医学划分为基础、临床基础和临床三类,是模糊的概念,实际上无法截然分开.中医学(除中药,针灸,骨伤等)基本理论大同而小异,即阴阳,易经,五行,脏腑学说等.因此中医师似乎是优秀的全科医师.有几个观点值得商榷,“自然科学不能证明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不能在实验室中复制中医理论的概念模型并不影响其对临床的指导价值”[3].这一点体现了固步自封论,不变论,分析任何理论的正确性在于近乎完全的诠释,临床疗效只是其中一部分.朴素的唯物论到达现代要经历很长实践,然而最要命的是“梁启超思维”,拿出一条原文,摇头晃脑地分析为什么,这个是什么,浅层意思,深层意思是什么分别列举1,2,3来.这样,难以逃离人文科学的束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学分科是必然,医学交叉是纽带,更多的是需要在人文科学伴随下的自然科学,学科内容的宽度和深度是不相矛盾的,但有先后、主次的区别,这是新一代学科建设的前提.

4.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结构内弊端及解决构想

关键是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数量与结构的矛盾,研究生与导师,在职与就业(供给与需求),育才与育德,科研与临床的关系等.调整研究生教育的结构,确保学位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更趋合理发展.

4.1合理配置本硕博比例

研究生的本意为某个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而教学则体现学校的整体水平.高水准的大学必然是研究教学紧密结合的统一体.“研究教学型”大学要求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比例是4∶1到3∶1.因此中医药高校,各二级学院,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务必要控制本科生招生规模,务必要调控本、硕、博研究生之间的比例,逐步将院校教育教学保持本科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向硕、博研究生层次转移.网上可以见到,部分学府研究生就业的比例竟然小于本科生的比例,这样造成了什么后果呢本科比研究生吃香,好找工作,谁还愿意再继续深造了呢这是培养体系正在走下坡路的表现,所以盲目地扩大规模会造成人才、社会的不满,影响整个教育界健康可持续发展.

4.2应用科学方法学,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

首先,主要依靠现有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远远不够的,研究生的培养应该适应研究生教育目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放慢计划内硕士生招生规模扩展速度,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学位层次结构调整的方向.其次,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中医药学标准,规范,发展战略,教育与生源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临床技术的锻炼等.科学方法要能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方法,如系统科学,循证医学,全科医学研究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4.3处理好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导师与学生是最基本的教育与被教育关系[4] ,导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术业专攻为学生的目标和原则.近来,“老板”似乎取代了导师,学生被“劳动力”代替.为什么呢当今的伯乐是否传道,解惑,前提是有真知的话.有个研究生去找导师,询问开题的事,导师竟然问:“你是谁的学生”,吉林大学有69位博导落选,说明教学对于某些导师来讲,不过是一种简单到谋生的工具或名利的跳板而已,学生对于他们来讲只是喧扰,名利而已.学术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导师的真实才学的最佳杠杆,如果作为研究生导师,没有相应的专业课题支撑,如何教导研究生从事研究呢教师的思想,学识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而改进,研究学生转型过程中的目标定位,人格和发展取向,更要尊重学生的自我人格,思考、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权力,给学生发言权和反对权,不要置学生如入无底之囚牢,永世不得翻身.导师将自己定位在老板,主人的身份,何以谈及教学中发挥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的作用呢诚然,教学不是最佳工具,导师声望的高低不是由教学决定的,然而教学却是最基础中的基础,目前仍缺乏有效评估教学质量的工具,不如说缺少有效的监督.临床水平不等同于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也无法代替教学水平.无论如何,提供给研究生们高质量的教学是导师们应尽的职责,如果这一基础都做不到,还如何做导师当然,学生是主体的另一面,绝大部分是被动的,消极的,这也是教育最大的悲哀,目前的研究生主要要确定人生的基本目标,合理构架自己的知识结构,处理合理的社会关系,同时,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人格.


4.4 处理好德育与学问培养的关系

培养合格的人才,临床医生或者医药科研工作者,首先要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做学问需要先做人,学校的英文名字为“school”,希腊译为休闲,娱乐的地方.学校的目的主要不是教书,而是教会娱乐,如何休闲,如何关心别人,即如何做人,如何处理社会关系.而教书是一种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目的,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作为导师,在学术上成为学生的榜样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在道德上成为典范,俗话说“有其师必有其徒”,可见导师的利害.学术领域的成就只是一时的,而导师为人的风范却能影响学生一辈子,甚至持续到后几代.研究生导师自身的为人品质,治学道德,甚至政治观点,都在有形无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并影响其今后的成长道路.

4.5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中医研究生是中医大业的继承者,起传承、发扬、开拓、创新的作用.大多数研究生将成为发展中医、弘扬中医的旗牌官.关键的问题是:是培养出在华丽的中医外壳包裹下的完全西化的洋派学者,还是造就真价实,中西皆通的铁杆中医呢就骨伤科来说,手法和手术只一字之差,初学者的倾向却谬以千里.这时候是导师起关键作用的重要关头,认清楚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和劣势,最能说明问题,何竹林老先生在《正骨精粹》里谈到,“中医之缚骨如移花植木,西医之接骨如断树再接”.清醒认清中医传统与中医现代化谁先谁后和谁是老大的问题,决定着指导学生学习工作中的重点是继承还是发扬、是多学点中医经典还是多做点动物实验.邓铁涛说:“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中医研究生没有扎实的传统医学功底,没有经典的理论素养,就是忽弃其本,本之不存,就谈不上继承和创新,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导师在实际带教指导中,应重视学生对中医经典的学习,着意指引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以身示范,注重中医临床和经典学习的联系,以确凿的临床疗效树立学生对中医治疗效果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巩固其学习中医经典的决心.


4.6整合资源,重视研究生教育科研与社会的有机联系

在临、学、研协同培养中[5],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6.1加强大学主体与二级学院的沟通,根据目前需求,合理设计研究生培养计划.

4.6.2 处理好各种关系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研究生质量和怎么写作就业的水平.

4.6.3加强临床各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校中医药学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林伟连,张国昌,等.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结构优化研究――背景原则重点措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7):16-20.

[2]何迎春,田道法,易海华,等.中医药研究生后现代教育发展与学科交叉的必然[J].中医教育,2006,1(25):58-61.

[3]王中越.中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12):17-21.

[4]郭德侠.自我反思――导师的责任和义务[J].中国高教研究,2006,(7):21-24.

[5]黄跃东,赵俊芳,李珀.试谈研究生培养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医教育,2005,(24)4:42-44.

(收稿日期;2007-04-2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