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83 浏览:154734

中图分类号:R18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4-8824(2008)-9-0081-04

摘 要:目的评定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四川省射洪县城地区及其中心镇所在中学的初中一、二、三年级的1300名学生进行SCL-90测试,并将结果与中国青年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有33.1%的初中学生存在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心理问题,5.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等九个因子均低于全国青年组常模.女生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四个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师生关系和知心朋友的数量密切相关.

关 键 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SCL-90

InvestigationAnalysisonJuniorhighschoolstudentmentalhealthstatus.PuZhao-qian,ZhengXiao-hua,PuZhaoxiao,etal.SheHongCountyPeople’sHospital,SheHong629200,Sichuan,China.

【Abstract】PurposeTodeterminethementalhealthstatus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MethodsInShehong,Sichuan,1,300studentromthecentraltownsofthejuniorsecondaryschools1,2,3-yearwastestedwithSCL-90test,andparedtothenormoftheresultsofChina'syouth.Results33.1percent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ormoremoderatedegreeofpsychologicalproblems,5.1percentof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existenceofobviouspsychologicalproblems.Somatization,obsessivesymptom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depressionandotherninefactorswerebelowthenationalnormofyoungpeoplegroup.Thefourfactorsoffemalerelationships,depression,anxiety,andterror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ofboys.Thementalhealthofstudentsiscloselyrelatedtothe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andclosefriendofthenumber.

【Keywords】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MentalHealth;SCL-90

研究表明: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等症状方面.因心理障碍等问题而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30%~60%.目前研究大多只针对大学生而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评定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将结果与中国青年组常模进行比较,以期为其他研究者和学校的心理卫生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对象及方法

1.1对象四川省射洪县地处四川中部,面积1497平方公里,人口104万,06年国内生产总值88.5亿元,县域财政收入5.49亿元,该县是四川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县,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次研究对象为该县县城及其中心镇的初中学生,在每个学校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共抽取9所学校33个班1300名初中学生.于2007年9~11月施测.

1.2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

1.3调查方法专业人员与班主任配合,利用上课时间实施测查,共发出问卷1300份,收回1296份,有效问卷1274份,有效率98%.其中初一学生307份,初二学生444份,初三学生523份.男生639份,占50.16%,女生635份,占49.84%.

1.4统计方法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方差分析.

2结果

2.11274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总体结果总症状指数均分(总均分平均分):0.94阳性项目均数:51.44(其中≥2的项目均数为21.62,≥3的项目均数为8.44)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均分:1.56.

2.2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从表1中可见:1274名初中学生中,有422名至少有一个或以上因子分≥2分,其中男生191人,女生231人;有65人至少有一个或以上因子分≥3分,其中男生26人,女生39人.经检验女生明显高于男生.由上可知,有33.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5.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3初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将本次调查的初中学生在SCL-90九个因子上所得均分与国内青年常模进行比较(见表2),1274名初中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系关系敏感、焦虑等九个因子的均分都显著低于国内青年组常模,表明总体上本地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全国青年平均水平较高.从表3中可以看出,主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症状等方面,且女生更加明显.(见表3).

2.4不同性别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被调查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如表4所示,男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五个因子均分上显著低于女生,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抑郁和恐怖三因子均分上显著低于女生;其他无显著差异.(见表4).

2.5不同年级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在SCL-90九个因子上所得均分的比较结果见表5所示,初一和初二在九个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初一和初三在九个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但是初二和初三在九个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2.6不同师生关系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不同师生关系初中学生SCL-90因子均分比较如表6所示,表中显示,自感与班主任老师关系好的学生的九个因子分明显低于自感与老师关系一般、差的学生;自认为与老师关系一般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五个因子均分明显低于自感与老师关系差的学生,与老师关系一般和差的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三个因子均分上没有显著差异.(见表6).

2.7不同知心朋友数量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被调查者心理健康的知心朋友数量差异如表6,表中显示,没有知心朋友的学生在九个因子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有4个及以上知心朋友的学生;没有知心朋友的学生除了在敌对和恐怖两个因子上与有1~3个知心朋友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以外在其他七个因子上都有显著差异;有1~3个知心朋友的学生与有4个及以上知心朋友的学生在强迫、人际和抑郁三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

3讨论

过去有关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健康问题的研究表明:有23.6%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障碍,有5.2%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有33.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5.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高于国内同一群体研究结果.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症状、偏执等症状上.

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因子均分高于全国正常青年常模,本次研究所调查的学生各因子均分都显著低于全国常模,也就是说本地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平均水平高于全国青年平均水平.从统计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5.1%,这与相关研究的比例基本相符,而有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反而比以往研究结果高了.也就是说在总体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却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出现两极化的不平衡发展现象,这暴露出初等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存在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有的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将心理健康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或有计划也没有真正落实,出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校间的不平衡.有的学校只重视中等成绩以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忽略了部分调皮学生或差生的心理问题的个体辅导,致使最需要心理支持的学生群体没有得到正规的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使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个体间的不平衡性.

本次研究中,36.4%的女生和29.9%的男生存在各种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心理问题,女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男生.主要表现为,女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四个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及家长、学校对其的教育有关.

从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研究结果来看,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上,有初中、高中至大学呈递增趋势.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初一学生九个因子均分显著低于初二、初三学生;而初二、初三的学生在九个因子分上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初二、初三较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增加,初三较初二却没有太多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这与国内相关研究基本相符.

师生关系好的学生的九个因子分显著低于师生关系一般、差的学生,师生关系一般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及精神病性五个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师生关系差的学生.师生关系一般和差的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三个因子均分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中还表明,知心朋友多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没有知心朋友的学生,知心朋友的多少从某种角度上反映出其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朋友越多,越易形成开放型人格,越利于健康心态的养成.这不但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同时也与学校的引导教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