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心里安慰护理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30 浏览:153656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71-01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位于青海省玉树结古镇发生里氏7.大地震,造成了2600多人遇难,其中有372名残疾人死亡,失踪270多人,在震中致残的人大约有3500人其中孤残人员1500人,3800多病残疾人家庭房屋损毁,在短短的14秒中,残酷的地震给结古镇几万人带来了无以言表的巨大伤害,面对瞬间到来的灾难,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法忘怀的心理伤害,尤其是在地震中遭遇家破人亡及致残的人们.

自然灾害是任何人及任何国家都无法预报及任何措施也无法防范的,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及伤害,同时也给人们从精神及心理上受了巨大的伤害,这种打击及伤害在短时间内是不能较快弥补与恢复,未曾遭受过如此大的伤害的人是理解不了其中之滋味的,因而想让遭此灾难的人忘记这种痛苦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它已经将这种灾难的痛苦及伤害深深的扎在人们的心里,就像吃了一块石头永不消化.

1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问题

1.1恐惧、失眠,健忘,无助地震中那种突然间地动山摇的感觉,使受难的人群惊恐混乱、无比的紧张和恐惧,救治场地拥挤,余震不断,让人们的神经时刻处于紧绷的状态,甚至躺在床上不敢合眼,夜间稍有响动就会惊慌失措,总之震后人们的心理上充满了无助恐惧、及悲伤.

1.2自闭,抑郁.对于受此灾害的人群,尤其是家里有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情况,家人就会表显的自闭,抑郁.从思想深处都不会接受这可怕的现实所带来的伤害,整日没有一句话,抑郁寡欢,此后不与任何人交流,悲伤自闭.

1.3焦虑、不安,因震中某些人群伤亡过重,既要承受躯体上的伤痛又要担心家中其他人员的安危,在诊治伤痛的过程中还担心自己是否会成为残疾人等等.因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1.4悲观、烦躁,一些受伤人群在诊治伤痛的过程中由于手术或长期卧床,后遗症的好坏未知性再加之其对生活悲观失望,因而出现烦躁不安,情绪失控.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震后病理情绪及后遗症,医护人员首先应该制定震后心理安慰及护理计划,使病人得到有效的救治.最大程度上的减轻病人病痛的同时在心理上给予最必要的安慰.帮助受灾的人群尽快走出灾难的阴影.

2安慰及护理措施:

2.1首先对于在病房接受救治的伤员,应给他们安排一个温馨的救治环境,保持与伤员建立有效的沟通.对于媒体的采访尽量有效、有计划的安排,杜绝对伤员造成心理上更大的伤害.保持病房清洁、舒适、温馨,确保伤员有充足的休息.

2.2对于震后的伤残人群,开展心理常识热心疏导,勇于面对灾害带来的现实,针对病员的性格差异及文化程度的不同,发放相应的震后心理自助手册.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尽量使受伤人群了解情绪失控对身体健康带来的不良后果.引导伤残者走出灾害所带来的心理阴影.勇于面对灾难,积极面对人生,鼓励患者积极走动,互相多沟通.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尽量忘记身心的痛苦,提高身心的健康质量,对于伤残人员的恢复起到积极有效的心理安慰及护理.

2.3帮助受灾的伤残人员寻找失踪的亲人,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和消费单位,具有密切情感接触的群体,对于做好受灾伤残人员的寻亲友工作不但能够提高他们战胜伤痛的信心而且很大程度上对于提高伤残人员的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跟伤残人员多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及状态主动帮助他们联系所在单位的领导及家属探望、慰问,给予必要的关心和鼓励.增强他们战胜伤痛面对生活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为早日康复提供有利条件.


2.4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该合理调配食谱,确保足够的营养,对于伤残过重的伤员积极加强护理工作,在保证营养和利于疾病恢复的情况下考虑伤员的口味爱好,让其感受到医疗护理的温馨,补充机体热量,提高康复条件.

2.5让伤员充分了解我们国家具有“一方受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用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其正确认识自然灾害.树立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地震是一种社会性应激源,这种应激源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应激强度大等特点.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瞬间发生巨大的变化,使人觉察需求和满足的能力不平衡,从而使机体陷入严重超负荷的心身紧张性反应状态中.人们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其中有些人会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反应.对于身心健康,生活质量都产生不利因素,因而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普及灾害知识,提高应激反应的知识水平,提供适当的心理干预,帮助经历者重拾信心.可减轻灾后人群的不良心理反应,促进灾后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因此,灾后的心理护理对维护和促进受灾人员的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