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艺术素养学视野下的中国艺术传统

更新时间:2024-1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59 浏览:143262

摘 要 :国民艺术素养研究是适应当代媒介社会艺术纯泛互渗表征而出现的新的研究转向,艺术公赏力这一核心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新的范式选择和理论概括.中国有独特的艺术传统,在国民艺术素养学视野下,梳理中国古典时期艺术和艺术观念的发展进程,我们发现有三个方面的艺术传统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是可资我们发掘的重要资源,即在艺术中“以我观物”、“天人合一”的探求精神;以艺术阐明道德、经世致用的思想意识;以艺术“感兴言志”、“达情畅意”的人生追求.在新的理论视野下总结中国古典艺术传统,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入了解我国的文化艺术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我们的精神生活视野.

关 键 词 :中国艺术;国民艺术素养;艺术传统;艺术公赏力

当代媒介社会的艺术呈现出纯泛审美互渗的显著特征,艺术公赏力这一新关 键 词 的提出正是对当代艺术独特表征和发展趋势的理论回应,也显示了在艺术研究素养论转向背景下新的研究范式选择和理论概括.国民艺术素养固然是当代社会多元要素合力作用的结果,然而“此在”本身包含着历史的因子.中国有丰厚的艺术史资源,有独特的艺术传统,它们广泛渗透入今天复杂多样的艺术活动中.立足于今日特定的国情和民众现实的艺术化生存的需要,这一艺术传统在当代国民艺术素养学视野下,经过现代性的转换,应当得到继承和发扬.我们认为,在国民艺术素养学理论体系下,有三个方面的艺术传统可以梳理出来,作为建构中国艺术史的支撑性的结构线索.

一、中国艺术传统的“以我观物”、

“天人合一”的探求精神

古典时期的中国艺术,相对地独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以来的西方艺术源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尽管在中间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印度、波斯等地区的艺术的少许影响,但从根本上仍坚持了自己的艺术传统,这一传统在整个古典时期是一以贯之、连绵不绝的.这不仅体现于在创作方式上重视艺术的主体表现性,重视人内心情感抒发和心理意象,不重视对于客观事物的描摹和刻画,更重要的是在艺术追求上,重视以艺术的特定形式去追问天道,去感悟人生,去修身养性,从而求得艺术化的生存,近似于海德格尔引用的荷尔德林的诗句:“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之上.”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和追求,从《周易》诗化的语言,到老子和孔子等先秦诸子百家的诗意表述,再到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吟诗作赋,流连于琴棋书画,都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个一以贯之的进程.

中国古典艺术当然也重视对于“天道”的追问,人们也不可避免地徘徊于“物”与“我”(用西方话语体系讲述,即“客体”与“主体”)所构筑的迷宫中,苦苦追寻人的生存本质,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艺术关注的问题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西方艺术传统走向了“以物观我”、“物我分离”的道路,而中国艺术传统走向了“以我观物”、“天人合一”的道路.对于这一问题,宗白华先生在他的《论巾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文中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说:“中画、西画各有传统的宇宙观点,造成中、西两大独立的绘画系统.”“一为写实的,一为虚灵的;一为物我对立的,一为物我浑融的.”“西洋画虽有古典与近代两种绘画的不同,植根下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

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说”,与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或者可以说就是由“天人合一”思想派生出来的艺术观念.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融会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所谓的“神与物游”,也就是指艺术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王昌龄的《诗格》中说:“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其中讲到心与境的关系问题,一般被认为这是意境说的第一次明确提出.此后,唐末的司空图,宋代的苏轼,明代的王世贞等人都继续对“意境”进行了深入阐述,到近代王国维,吸收了德国的康德、叔本华的观点并加以综合,把西方的美丽、崇高理论同中国古代文论结合起来诠释、界定“意境”(有时他又称“境界”),大力标举意境,并且深入探讨了意境的多层涵义,经他提倡,“意境”一词更是大为流行.王国维对“意境”所做的条目化的处理方式,固然对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艺术有着重要帮助,然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明确对立,却也带有强烈的西方二元论的哲学思辨特征.在王国维之前,意境并非是“有我”与“无我”的明确区别状态,意境是“物”、“我”混一而交融的状态,无法明确区隔.

为什么中国古典艺术能够如此自信地认为可以“以我观物”、“物我交融”呢这根本的缘由在于,我们的古人从世界观上认为世界诞生于混沌状态,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形态,这是世界最本初的状态,也是最本质的状态,不分主体和客体,不分外物与自我.因此艺术的根本精神就是回到原初的本质状态,在本质状态中充分吸收天地的精气,创造出惊世骇俗的艺术杰作来.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在谈到物质的本原时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传上》)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周易》中生出万象之“易”,和老子所讲的生出万物的“道”,都是发源于中国原始先民认识世界的一种原初观念.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记》记述当时流传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这则神话所反映出来的也正是原初世界是混沌未凿初始状态的观念,而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回到这个状态中.

在此原初观念上,中国与西方可能就有了重要区别,产生了中西文化相独立而发展的原初动力根源.中国古典的文学、绘画、音乐无不受到这种传统的深刻影响,明代的著名画家石涛更是提出了“一画之法”.他说:“夫一画含万物于中.”“心即是画,画即是心,心画如一.一画之法,即一心之法.法自我立,故‘吾道一以贯之’.”依照石涛的观念,所谓的“一画法”,就是一种将万事万物的形态混和于自我的心中,万物与我同一,故我所做之画就传达出了万物的精神.

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反映在艺术观上,就是一种“循本尽心”的追求,力图在物与我之间建立起一种精神联系,打破物与我之间的阻隔,贯通物与我的边界,从而达到物与我的统一.艺术成为达到这种追求的桥梁,或者说,艺术为这种精神追求建立了平台,提供了实现这种精神追求的可能性,艺术因此也就成为了中国人生存的精神家园.

在当今主体与客体严重分离对立的世界观下,艺术本身充满了离乱和纷扰,这已是一种常态.有观点认为这是文明现代性的根本表现,人们只能接受这样的“艺术现实”.然而既然允许有的艺术追求怪异,可不可以也允许有的艺术追求平和人们有权在艺术中体味自然的美好,感受人与外界的和谐,这也是普通百姓的本真需求.这些不会随着一小部分怪异的“现代艺术”而产生根本的动摇,中国的百姓倾向于不去理解这样的艺术形式,他们有着自己的艺术化的生活之道.如果我们承认清晨在公园里随着音乐而挥动“太极剑”,以及在小区的马路边上用自制的大刷子书写中国书法的人从事的也是一种艺术活动,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中国艺术的传统不会轻易断绝.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的古典艺术有一种“飞动”之美,具有“舞”的精神.他说:“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他又说:“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等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根据宗白华先生的提示,我们发现,在中国古典艺术里,杂技、绘画、书法、建筑、雕刻等都有“舞”的精神.因此,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清晨在公园中舞动太极剑的人们,也正是在表演着一场传承久远的集体舞蹈,是一种艺术化的健身之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的太极武术,与其说是一种功夫,不如说更像是舞蹈;而在长长的画卷上舞蹈的舞者,脚下也正画出一幅自然山水.舞蹈和绘画在这里浑然一体,这就是一种中国古典艺术精神,追求艺术的融会贯通,在生活中“舞蹈”,体味生命之美、艺术之美.国民的艺术素养应该在这种艺术化的生活中逐步养成,人们可以用艺术方式体会自我与世界的共同呼吸,感受生命的美丽,欣赏人世间的美好.在艺术公赏力的视野下,需要艺术具有满足公众鉴赏的可赏质,而如何在艺术表现中融人民族艺术特质,让艺术具备公众分赏或合赏的品质,无疑是一个值得思索和探究的课题.

二、中国艺术传统的阐明道德、

经世致用的思想意识

在以《周易》、《老子》为哲学根源而滋生出来追求“以我观物”、“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的同时,源于《尚书》、《礼记》、《论语》的另外一个艺术传统也在发芽、生长.这一传统就是艺术追求“协和大同”的社会理想和以艺术阐明道德、经世致用的文艺功能观.《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这些散文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孔子不太喜欢讲述“天道”,他所推崇的春秋时代的郑国政治家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孔子也说过类似的意思,他更重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因此对《尚书》特别重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整理这部著作.《尚书》的很多篇章讲到了理想社会的状况,比如《尧典》中:“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是一种国家意志和它的人民诉求在道德上达成高度一致、社会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与这种社会理想相统一,艺术也要进行整合而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在《尚书皋陶谟》中,提出通过“六律”(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五声”(宫、商、角、徵、羽)、“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音乐的形式而明察冶乱、经世致用的思想.中国古代的统治阶层一艘都是重视艺术的,例如秦始皇,也保留泰国原有的庙堂之乐,这是因为从上古时代,艺术就与礼仪在道德标准上被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而中国古代称为“礼乐社会”,艺术与礼仪一样也被内在地结构在了社会理想中.

艺术是建立“协和大同”社会理想的手段,也是一条现实的道路.为实现艺术这一功用,首先就是要提倡“明德经世”的艺术追求,认为艺术要培养人的道德情操,要树立社会道德的标准,促进社会的发展.《尚书舜典》中记载名为“夔”的官吏来管理艺术,夔用音乐艺术(包括诗、乐、舞)来教后代,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威严,刚毅而不残暴,简洁而不傲慢.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和谐,不杂乱无序相互侵扰,神与人自然能够和睦相处.夔敲击着石制乐器,连百兽也跟着起舞.孔子强调艺术的社会政治功用,特别强调艺术在积累知识、阐明、修养道德方面的巨大功用,他认为,文艺既可以激发内心情志,使人们互相切磋,交流思想感情,又具有观察民情,帮助政冶教化的作用.最高的政治理想,具有一种审美的意蕴,与人内心是统一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这四者的统一,是至高的人生追求,也是“协和大同”社会理想下人的自然状态.而这四者统一的原则则是它们本质上都有着向善的德性,因此孔子在“性善”或“性恶”二者之间,自然会主张“性善说”.


在“协和大同”、“明德经世”的艺术传统和审美语境下,产生了中国艺术的“风骨”论、“比德观”、“中和美”等特定的文艺观.文学、绘画、音乐中都有“四君子”和“岁寒三友”等等形象,形成了中国诗赋和绘画中道德化了的自然美意象系列,如梅、兰、竹、菊、松、莲、山水等.自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检测风以刺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憨征役也;‘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也等”《诗经》中对于普通的花草的感兴,在自居易看来是一种托物比附的艺术手法,这和他提出的“新乐府运动”的主张是相契合的,这正是中国古典艺术“比德”观的一个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艺术中,自居易的文艺观并不孤立,与之相呼应的文艺主张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中国20世纪的现实主义的文艺观,从历史渊源上讲,也与此有着内在的关联.这一艺术传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文化中,也是可继承的宝贵财富.

国民艺术素养,并不仅是个人闲来时的歌咏吟唱、寄兴遣怀,其实也有深远的对现实的关怀之意灌注其间.文艺是为了使人在现实生存中更加美好,而个人的现实生存又怎能脱离群体性的社会『生生存呢!艺术公赏力概念核心目标是不同的美或审美价值观在社会共同体中和谐共生,促成艺术公共的生成,我国相对较为凸显的艺术的社会价值追求倾向在当代社会仍未见减弱或消退的迹象,这一倾向无疑也会对艺术公共的建立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艺术传统的“感兴言志”、

“达情畅意”的人生追求

国民艺术素养学关注国民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艺术具有“可感、可思、可玩、可信、可悲、可想象、可幻想、可同情、可实行”的公赏力.艺术是情感的诗意表现形式.中国古典艺术就其基本倾向而言,是重视表现性的,这是《诗经》以来形成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传统.《尚书虞夏书》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中总结《诗经》的创作经验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些重要的论断表明在上古时代中国艺术开始了“感兴言志”、“达情畅意”的一个传统,这一传统在此后的年代里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升华.司马迁有著名的“文艺发愤说”,在《报任安书》中,他说:“《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西晋陆机《文赋》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言寡情而鲜爱”.刘勰更是一个重视文艺情感性的文论家,在《文心雕龙》的大量篇章中都论及情感的重要性,在《情采》篇中他说:“文采所以饰言,而辨丽本于情性.”“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刘勰还从创作发生、作品文本、审美欣赏整个过程论述了情感的地位和作用.

明代更是推崇“情感”至上、并以此对抗理法的时代.袁宏道说:“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小修诗叙》)李贽说:“《水浒传》文字,原是检测的,只为他描写得真情出,所以便可以与天地相始终.”(《水浒传回评》)黄宗羲说:“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明文案序》上)王夫之说:“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古诗评选》卷四)汤显祖更是将情上升到人的本质的高度,人生是为了情,因此作为人的创造物的文艺也是为了情,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这是不受礼教束缚、不合纲常规范的自然真情.明清时代文艺家从当时思想界的启蒙主义观念出发,把情提升到人生本体论和宇宙本体论的高度,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理性和道德,均应由真情而产生.这是情感美学的一次飞跃发展.中国古典艺术不断拓展着以“情”为美的艺术思想,在当代以情感体验为中心的艺术潮流中仍然具有可资借鉴的丰富的理论资源.

国民艺术素养研究是出于适应当代艺术活动新方式而提出的.今天的艺术活动的新方式应扎根于国民目常生活中的多样趣味和个体亲身体验,艺术不仅作为高雅的精神享受而存在,而且也融入平常的物质生活过程中.中国古典时期的艺术也正是在不断满足民众欣赏新需求和创造艺术活动新方式中不断演进的,古人同样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其文艺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在当今推进国民艺术素养学研究的背景下,总结中国古典艺术传统,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了解我国的文化艺术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我们的精神生活视野,这些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