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杂志》的科技传播特色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882 浏览:45294

为了“扩充航空宣传,阐发航空原理及增进人民航空知识”,①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1929年3月创办了《航空杂志》,1944年出版完第13卷第10、11、12号合刊之后,杂志停刊.《航空杂志》因办刊时间较长,影响力较大,成为中国近代航空事业与航空科技发展的重要记录者.《航空杂志》的主编单位经历了四次变化.1929年第1卷创刊号由航空署编辑委员会发行,第3卷9期起由航空署情报科主编,第4卷5期起由航空委员会主编,第7卷7期由航空杂志社主编.

记录近代航空科技发展

《航空杂志》的传播内容丰富,包括航空学术类、航空史类等类别.杂志致力于促进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因而重视对我国国内航空事业的传播和宣传,对中国航空事业发展颇为关注.“空讯”栏目设有“最近之国内航空”专栏,专门刊登我国国内航空发展的新动态.杂志还致力于宣传防空知识,普及防空教育,刊载了一批介绍国外先进防空器具和知识的文章,如在1934年的第4卷第1期和第2期,推出了两期《防空专号》,专门介绍各国的防空信息,在1943年第12卷设“防空”栏目,用来大力宣传防空知识和普及防空教育.

除了对中国航空事业进行传播和报道,《航空杂志》对其他国家的航空事业也进行了较多的关注.苏联、日本、欧美国家的航空业,是重点介绍的对象.面对中国航空事业的落后状况,《航空杂志》刊载了一批介绍世界先进航空技术的文章,如1935年第5卷第1期的《美国陆军机之大改装》一文,介绍了美国陆军部制造了超重轰炸机的情况.

传播主体多具有航空专业背景

《航空杂志》的作者以具有专业知识的空军技术人员、军校教官和专业学者为主,他们大多数具有留学背景,学习和了解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航空科技知识,有着丰富的航空专业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杂志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钱昌祚、侯竞寰、饶国璋等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在《航空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关于航空科技的文章,成为《航空杂志》的传播主体.《航空杂志》具有留学背景的撰稿者人数多,撰稿数量也非常多,以饶国璋为例,他在《航空杂志》上发表《奥秋斯基计算飞机性能之方法》(第1卷第5期)、《飞机之略史(附进步表)》(第1卷第8期)、《飞机之安定》(第3卷第4期)等20篇文章.

宣传“航空救国”

《航空杂志》在出版过程中,“航空救国”理念贯穿于始终.杂志传播航空知识,就是希望公众认识到航空的重要性,支持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从而最终达到航空救国的目的.

许多作者在《航空杂志》上撰文论述“航空救国”思想.《航空杂志》在创刊首期就提出“航空救国”这个概念,促进国人的觉醒,让国人认识到航空事业和技术的重要性,张慕超在《航空事业与国民革命》一文中呼吁:“实行航空救国,努力航空建设,完成国民革命!”②《航空杂志》对“航空救国”思想的阐述为两种形式:一是从宏观角度来论述航空的重要性,航空事业对于国家、民众、民族的影响,二是从具体的角度出发,阐述如何实现航空救国,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对策.《航空杂志》刊载了大量提倡“航空救国”的文章,成了宣传“航空救国”的重要平台.

灵活运用传播技巧

为达到向普通民众传播航空知识,增强传播效果的目的,《航空杂志》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并注重加强与读者互动.

《航空杂志》强调通俗化和趣味性,在征稿启事中要求:“用浅鲜透澈之叙述,助一般国民了解应有之航空知识”、“为除文字之枯燥,引起读者之兴趣,并刊载一切趣味盎然之小品文字与漫画”.在强调语言通俗化和趣味性的同时,《航空杂志》采用了大量的图片或图解,使航空知识和信息在传播时更直观、更具吸引性.《航空杂志》使用图片和图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文章旁边附有图片、图解等,图片与文字相结合,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另一种方式是设置图片专栏,刊登与航空相关的照片,介绍各国新型飞机、飞机师等.


为了让读者对杂志的编辑和出版情况有所了解,编辑者经常在刊物中用“编辑室的报告”、“编辑小言”、“本刊征文”等方式与读者进行沟通.在杂志栏目变动时,多从读者的角度进行考虑.例如,《航空杂志》从创刊的第3期开始(1929年1卷3期)新设了“航空乐园”专栏.在该栏目的“开场白”中,杂志呼吁“航空乐园民众化”,明示“凡爱阅本杂志者,不论老少,不分性别,均有投稿之权利”.

《航空杂志》在航空科学技术与广大民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提升了民众对航空事业的了解,为航空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航空杂志》传播了大量的世界先进航空技术和航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航空业的发展.

注释:

①王宠惠:《航空杂志发刊词》[J],《航空杂志》,1929年第1期

②张慕超:《编辑室的报告》[J],《航空杂志》,1929年第2期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