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状况探究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434 浏览:57908

摘 要:文章主要是论述了武汉音乐学院声乐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状况.通过叙述历史时代变迁,探寻声乐系声乐学科的状况,厘清“武音”声乐学科建立、成长的脉络,以促进“武音”声乐学科的进一步的发展.

关 键 词:武汉音乐学院;声乐学科;溯源;发展;成就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4.006

执笔者简介:龚叶(1974~),女,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副教授(武汉430060).

收稿日期:2013-09-12

一、声乐学科的溯源

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声乐学科有史料记录的最早可追溯到私立武昌艺术学校(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在1920年创立,原名为武昌美术学校,1923―1929年,武昌美术学校更名为武昌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学校更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这所学校是民国艺术教育史上最早的四所艺术学校之一.有证可查的提到私立武昌艺术学校音乐专业的资料有《永远的风采》[1]、《辛亥革命后武汉音乐生活的变化》[2]、《“国共合作”中的武汉抗战音乐活动》[3]和《涅的“武昌艺专”精神――访唐小禾先生》[4].1926年武昌美术专门学校修建的新校园中还包含一座音乐厅,这说明当时可能就有音乐专业了,1927年已知的音乐教师就有陈啸空、钟本立、肖猗好特(俄籍)等.在《永远的风采》一书中登载了私立武昌音乐专科学校的贺绿汀、肖猗好特(俄籍)等多位国内外著名音乐教师的照片.1930年1月,学校决定增设音乐学科,将武昌美术专门学校改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0年成立后设立了艺术教育系(内分图音、图工两组)、绘画系(内分国画、西画两组)、西洋画系(旧制)、图案系等美术与音乐两大专业,图音组开设声乐、钢琴、乐理、作曲等课程,在武汉音乐学院老教授龙发际撰写的回忆录里,外籍教师有1929年左右聘用的俄籍钢琴教师肖猗好特,以及不知名的俄籍小提琴和声乐教师各一.在《音乐欣赏手册》[5]“邓尔敬”的条目中,也清楚地写着邓尔敬1934年入武昌艺专从俄籍波兰人罗滨莫娃学习声乐及钢琴.1932年,贺绿汀介绍吕骥到武昌艺专暑检测声乐学习班教声乐,吕骥还曾在武昌艺专校内的小型音乐会上演唱外国歌曲.以上史实应该是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关于我院声乐学科的记载,这也说明在1930左右的私立武昌音乐专科学校时期,我院声乐学科已经开始正式建立起来.

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蒋箴予教授还担任过声乐系的主任,可见当时的声乐教学实力.虽然学校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很明显,声乐学科在私立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已经有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状态,可以说是声乐学科开始的星星之火.

二、声乐专业的建立

1949年6月初,武汉市军管会指令中原大学文艺研究室和文工团接管了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组建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校址设在今武汉音乐学院老校区内(原“两湖书院”遗址).

1950年5月,湖南大学音乐专科学校与音乐专修科并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现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老教授曹岑教师、万昌文教师就是此次合并过来的声乐教师.

虽然中原大学文艺学院设立了音乐系,也有声乐专业,但是在培训学习上主要以三个月到半年的短期、或一到两年的学制,还没有规范的四、五年制的本科教育,正规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

1951年9月,为了向正规化发展,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正式脱离中原大学,改名为中南文艺学院,直属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委领导.

图1声乐系全体教师合影

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院系调整,中南局宣布成立“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筹建委员会”.广州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音乐部师生与广西艺术专科学校的音乐师生合并到中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老教授叶素、关惠棠(香港中华音乐院)、张育光、谭素容(原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音乐部教师)、钟碧茹(原广西省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就是此次合并过来的教师.由于专业教师不够,为更好的发展声乐教育,1953年后又陆续从中央乐团等地方调来了杨金岚、高玉山、陈安等教师.

1953年,中南音乐专科学校设作曲、器乐、声乐三个系,声乐系自此正式建立.1953年至1958年叶素教师先后任声乐系副主任、主任,万昌文教师任声乐教研组主任.1953年声乐系所有学生为39人,15名男生,24名女生,学制三年.1954年声乐系招生5人,1955年招生10人,1956年招生7人,1957年招生13人,学制3年.1954年3月26日,学院召开校委会,检查声乐系教学工作,主要检查教学思想问题.要求做到基础训练与艺术修养同时进行.到1956年9月,新学年开始,除原有三年制学生,又招收五年制学生.

在学校档案室至今仍可清晰查到1954年下学期的声乐系工作计划,计划明确指出:1、开学前交教学计划,并进行检查,2、每月的第一周召开教学和行政会议,3、通过对教师听课、个别谈话,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况,推广好的经验.其中教学工作的做法有:1、对苏联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进行学习,2、做好3月和7月的两场公开演出的准备工作(教师、学生的独唱、重唱、对唱、合唱演出节目)3、制定专人每周为助教(刚分配进行教学的青年教师)上一节课,协助其定出教学计划,并经常关心和帮助其教学工作的进行.4、派各专业教师陆续前往天津,去音乐学院旁听苏联专家教学,派年轻教师跟随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进修.5、声乐系按主科教员划分小组,每月各声乐教学小组由教师带领进行一到二次的声乐活动,活动可以为教学学习、教学观摩、教学研究等活动.6、学生组织、主办教学学习晚会三次,诗歌朗诵会、地方说唱及戏曲介绍晚会各一次.而且当时我系的声乐教学计划整齐规范,并细致到了每个学生.

在学校档案中还查到,1955年11月中旬至1956年1月12日,我系按照教学计划,派万昌文、谭素容、张育光等8名教师到天津音乐学院观摩苏联声乐专家梅德维捷夫的教学.教师回来后进行了长达15页“梅德维捷夫专家声乐教学观摩学习总结”,总结了教师集体听课、课后集体讨论的成果.此外专家还经常给教师们解惑答疑,使教师们收获良多.在观摩过程中教师们体会到:1、艺术修养的培养和声音技巧的锻炼是一致的.2、教学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的,3、关于呼吸、发声的方法和要求是从自然的生理现象中去意识,掌握它的规律等一系列的问题,总结篇幅不仅长大而且详细,可见当时我系教师在专业学习上的认真程度.随后声乐系系派钟碧如教师(现声乐系老教授)学习,钟老师曾回忆到:在合并以后,由于声乐教师是各个地方合并过来的,声音观念还不是完全统一,声乐系为建立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念,就经常组织教师学习,还分批分次派教师出去进修学习,钟老师当时在1957年被派到北京去听课,她在歌剧团听了长达一个学期的外国花腔女高音专家的教学,在听课中,她不仅熟悉了不同声部如何选材,不同风格作品如何训练,还熟悉了在声音上如何适应作品风格,在声乐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她的声乐教学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1957年登记在册的声乐系在编教师有:声乐系主任叶素、副主任曹岑、教研组组长万昌文、教师:谭素容、杨金岚、高玉山、关惠棠、张育光、陈安、钟碧如、田寿龄、张玉明、平、李群英、彭舜操.附中声乐教师黄宜君、林倩兰.

从中原大学到中南音乐专科学校这一时期声乐系的招生、教学计划、教师进修等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声乐系在建系之初在教师的教学、专业业务上要求非常严谨,不仅持续派不同专业教师外出学习,而且青年教师的业务和教学还由专人教师指导,这对声乐系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锻炼和整个系教师的专业和教学都很有益,这极大的促进了声乐教学的发展.同时在学生专业学习上,培养方案多样而统一,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迅速锻炼和成长.这些都充分说明声乐系在建立之初已经开始走向正规化、规范化.

三、声乐专业发展期

1958年10月,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和武汉艺术师范学院(1956年5月由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与湖北师范专科学校音乐科合并组成)合并成具备音乐、美术两大专业的湖北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专业设为声乐教研室.当时合并过来的声乐教师有:蒋箴予、许星波、崔文湘、肖漱云、阎国宜、钟华等.合并以后由叶素教授任声乐系系主任(1958―1966年),蒋箴予副教授任声乐系副主任,1966年5月6号学院下文,任肖漱云为声乐系副主任.

图22012年全国第十届声乐比赛(合唱组)第二名

1958年正好赶上开展“大跃进”和“教育大革命”的浪潮之中,在此期间,学校号召师生向民族民间学习,组织师生下乡下厂采风创作,进行教学、劳动、创作、科研、采风、辅导、演出与展览等“六结合”教学革命活动.

据钟碧如教师回忆,她们曾经带领当时还是学生的冯家慧教师等到襄阳地区挖掘山歌,并填词创作成重唱、小组唱等不同形式的声乐演唱作品,并把这些作品带回来进行汇报演出,虽然很辛苦,但是大规模的下乡也给了广大师生提供了广泛的艺术实践和创作教学机会.

在学院1959年的演出档案中查询到,从1959年4月6号到19号,在这13天的下午和晚上,学院总共举办了16场下乡工作总结汇报演出,表演者涵盖了附中和各系师生,尤其是声乐系带领的小组演出节目形式众多:独唱、齐唱、重唱、小组唱、小合唱、小歌剧、歌舞、表演唱、湖北大鼓、歌剧清唱、男女生重唱.如1959年4月9日第4场汇报演出中,我系崔文湘教师演唱了自己作曲的“唱四季”和恩施民歌、1959年4月10日的第5场汇报演出中,我系杨金岚教师带领声乐系学生肖敏、陈巧美等联袂演出由孝感大队应城队的师生创作演出了歌剧《五巧姑娘》,1959年4月15日第10场襄阳大队汇报演出中我系钟碧如教师、田寿龄教师(田老师后于1985年调至厦门大学)表演了地方民歌的对唱,4月16日第11场荆州大队汇报演出中蒋箴予教师演出了湖北天门小曲、1959年4月19日第16场宜昌大队的汇报演出中肖漱云、高玉山教师表演了京剧《七仙女》插曲之一等等一系列汇报演出.1959年7月11日湖北艺术学院举办了音乐系暨附中第一届毕业生音乐会,其中13个节目中声乐独唱就占据了5个,演唱作品都以民歌为主.

冯家慧教授深情的回忆到,在那个年代提倡音乐走民族民间道路,经常下乡采风、学习,虽然在教室学习的时间不固定,生活也很苦,但是这些下乡的学习也给了她一辈子深深受用那是真正能接触到民间的民歌、地方的戏曲的舞台,是真正能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精华的课堂.

1959年6月,发布《关于整顿各级各类艺术院校的几项规定的通知》,学院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任务,结束了下乡实践活动,声乐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1959年学院做出整体规划,要求各专业按照新的系部结构及教学要求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并为每位学生制定相应教学计划.使湖北艺术学院成为一所以培养文化艺术部门、艺术团体工作干部,中学与艺术学校专业教师为目标的专业性艺术院校.在学校1959年的声乐系教学计划中,每个教师对针对学生制定了一对一的教学计划,36位学生每人都有一份明确的教学计划,叶素、肖漱云、张玉明、崔文湘、蒋箴予、陈安、阎国宜、杨金岚教师的教学计划至今仍保存在档案室中.

图3第六届原生态比赛获第一各

在声乐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清晰指出声乐教学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优秀传统,重视吐字咬词,正确掌握中国民族的语言特点和规律及演唱风格,学习苏联和西欧在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方面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更快的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和教学体系.在教材上的选取上以我国优秀的民歌、创作歌曲、歌剧选段和戏曲片段和说唱音乐为主,苏联、西洋古典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为次,这表明了当时声乐系对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重视,民族声乐在这一时期有了广泛的发展.声乐系要求每年级在一学年内开4-6场演唱会,以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当时学制为3年制专科5年制本科,从每个年级的教学曲目中可以清晰的的看出,教学曲目主要是中国民歌、中国歌剧等,5年级的学生毕业要参加中国歌剧的片段演出和独唱音乐会的演出,可计入考试成绩.教学计划最后细致到了每个年级的每学期的演唱曲目、演唱程度、演唱进度、课程安排的要求.


1959年声乐系学生学习归类到专业课的有10门:专业主科、副科、汉语正音、民歌、说唱、戏曲、舞台表演艺术、化妆造型、排练、专业实习,这说明当时的学科建设已经很规范.到1963年湖艺调整学科建制,又将各教研室升格为系,招收五年制大学本科学生.这样,音乐学科下即有理论作曲、声乐、管弦乐、钢琴,民族器乐五个系部.声乐又恢复为声乐系.

据钟碧如教授回忆,1962年―1965年声乐系设有美声教研室,后增设民族教研室,当时主要是从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中选择有能力独唱的学生成立一个民族声乐研究班,由万昌文教授主管,既上课又采风体验生活,还需演出,1963年以前都是美声教师教民族声乐,由于民族声乐专业的需求和发展,1963年开始成立民族声乐专业,增设民族教研室,1964年时只招民族专业,但进来后民族、美声都学,当时招生8人,4男4女,那时除上课外,经常出去采风,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当时全国正在掀起民族美声的辩论,在这种情况下,我院党委决定在声乐系掀起民族声乐的,不管什么专业都学习民族民间,声乐系主任叶素积极组织并参与了民族声乐教学组的教学工作.还和教师学生一道,到剧团、戏校向戏曲演员和民间艺人学单弦、大鼓.民族专业一对一上课,美声专业主要是集体课,教师必须到剧团跟随名艺人学习一个学期,师生还要上台汇报,通过学习,老师丰富了对民间音乐的了解,充分感受到了民间技艺的高超,对民间音乐有了很大的改观,真正接触到了民间音乐的源泉.

这个时期,声乐系不仅组织师生出去学习各种民族民间音乐,还开设了京剧、南曲、说唱、戏曲等小专业,系主任叶素还聘请北方单弦、南方小曲的艺人到学校来上课,开设身段课、形体课,课程丰富多样,使声乐系学生的演唱得以全面发展.在不懈的探索与教学实践中,声乐系培养出蒋桂英、刘家宜、冯家慧、丁敬敏等民族专业学生,在民族声乐教学的道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国内局势动荡,声乐系名称也经历了2次变动,一次是1958年湖北艺术学院新成立时,声乐系变为声乐教研室,一次是1963年调整学科建制,又改回声乐系,在湖北艺术学院建立之初,通过史料和教师口述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我系在教学上对专业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了修订,并开设了许多新课程,使教学进一步走向规范;在艺术实践上响应学院号召,师生不仅多次参加下乡学习,还大量创作作品,进行多场次的下乡汇报演出和师生音乐会,这些汇报演出极大地锻炼了声乐系师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对声乐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师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师资建设上,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主动安排师生学习民族民间优秀传统音乐,而且由于这个时期民族化的要求,又开设了许多新的与民族声乐相关的小专业课程,当时的教学课程,能接触到民间的源泉,使声乐系的民族声乐专业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图4声乐系演出经典民族歌剧片断

四、声乐系动荡期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声乐教学活动基本停顿.1970年6月,保留音乐系继续办学的湖北艺术学院也被宣布撤销.学校解散,大家何去何从都很茫然,钟碧茹、崔文湘教师心疼的回忆:教师们纷纷把积累多年的心爱的书谱一摞摞搬出来当废纸卖,一斤只值8分钱.当时学院留下一批学生,教师基本都被下方到潜江,只有肖漱云、蒋箴予、李万进、冯家慧等几位教师留在武汉.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1970年我系主任叶素教授被下放到湖北省英山县和罗田县时,也还继续收集当地民歌,编写吐字发音的教材培养农村文化人才.

1972年,上级决定在湖北艺术学院的原校址重新创办一所“湖北艺术专科学校”,包括、戏剧、舞蹈和美术专业.至此音乐系恢复招生,当时办学条件艰苦,学校主要招收工农兵学员,同时开办短训班.

1973年6月20日,湖北艺术学校发文在7月5-15日设郧阳地区短训班,短训10天,时任声乐系主任叶素任短训班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还和万昌文、阎国宜、钟碧如3位教师一起组成短训班成员.

1974年,学校的教学也还在维持,1月6日的学校总结讨论稿中拟将声乐专业改为歌剧专业,开设了身段组合课,并将课程比例改革为:政治课14.9%,劳动课11.6%,军事课5.4%专业课68.1%,声乐系改革了一对一的教学法,把集体课和个别课相结合,建立歌剧专业,把演唱、表演和身段课结合起来,开设了一门“组合课”,专业考核采取期终观摩形式,并以学生艺术实践能力为依据.同时学院执行开门办学方针,下乡、下厂、下剧团,教学、生产劳动、创作实践三结合,与群众同吃同住,向民间艺人学习,再次期间,我系师生创作了歌曲4首,1973―1974年演出24场,到1975年,我系依旧保留声乐系形体课,声乐系的肖漱芸教师、冯家慧教师和姚峰教师等还与舞蹈教师周翔共同探讨声乐表演的形体语言.

图5声乐系演出歌剧《茶花女》

1974年7月26日,学院决定下学期在恩施举办短训班,声乐系万昌文、崔文湘教师被抽调去恩施参加短训班.

1975年后,学校进一步响应“开门办学”的号召,1974到1975年下学期,学校把教师重新分配,到新洲凤凰、新洲徐古进行开门办学、同时开办了孝感短训班、进修班等,我系教师被打散分配到各个地区,叶素、蒋箴予被分配到新洲凤凰的凤凰队、钟绶华、李万进、肖敏被分配到大渡队、肖漱云、陈安被分配到刘集队,阎国宜被分配到徐古队,崔文湘、曹岑、万昌文被分配到孝感地区短训班,钟碧如、杨金岚教师被分配到进修班,教师们从教室进一步走向农村、走向老百姓进行劳动、教学、演出.

1975年6月5日,学校下文“关于进修班师生赴钟祥开门办学的计划”,计划分为:1、田间地头演出;2、五七战士慰问演出;3、学习、劳动、创作、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三个阶段,演出7场,劳动7天,我系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东方红分队党小组长:钟碧如教师、前进分队副队长:杨金岚教师,党小组长:冯家慧教师.到1976年7月19日学院还举办了开门班学汇报演出.

1975年5月1日,学院制作了教师表,所有演唱教师有36人,其中30名声乐教师:叶素、万昌文、曹岑、许星波,蒋箴予、杨金岚、崔文湘、肖漱云、何枫、钟碧如、李群英、钟绶华、吴桂、陈安、田寿龄、唐莹泽、阎国宜、张玉明、裴传文、冯家慧、肖敏、杨珍珍、彭小铃、肖中蓓、陈凯华、李万进、莫戊生、张茂生、肖生、张育光,4名身段基础课教师:邹齐、丁桂英、万凤姝、贺美玲,2名导演教师:田静安、王丽娜.在学院档案资料中保留着1977年湖北艺术专科学校的总结:1975年暑检测演唱专业进校学生13人,学制3年,1976年寒检测演唱专业进校学生17人,学制2年,到1977年,学院声乐专业教师共26人,师生比呈现明显倒挂的形式.

由以上史实可以看出,在文化大革命后到湖北艺术学校时期,我系经历了教学停顿、学院被撤销、声乐专业重新恢复的巨大变革时期,在湖北艺术学校时期才开始进行教学,但通过有限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教学以短训班,开门办学为主,教学也基本在下乡、劳动、演出中完成,当然这个时期相对已经没有那么激进了,因此还能基本维持声乐教学,也有一定的艺术实践,但在科研和国外交流方面方面基本属于停滞状态,这一时期可以看做是声乐系的动荡时期.

图6歌剧《茶花女》演出后合影

五、声乐系恢复期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学院抓住机机遇开始招生,1977年恢复省内招生,1978年开始面向中南地区招生.1978年1月,湖北艺术专科学校恢复原校名湖北艺术学院.学院开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大力整顿教学秩序,教学工作迅速步入正轨.声乐系在这个时期开始了一系列的恢复建设活动.

(一)声乐系建制的恢复

1977年学院恢复高考招生时,声乐系还没有恢复系,还是属于音乐系下面的一个声乐教研室,叶素教授继续担任声乐教研室的主任.1980年,学院将音乐系重新调整为作曲系、钢琴管弦乐系、声乐系、民乐系四个系,声乐系在1980年重新恢复为独立的系.1982年,我系恢复了60年代建立的民族声乐研究室,并按年级分教研组.,在1982年12月21日学院调声乐系领导岗位,任命蒋箴予为声乐系主任、杨金岚为声乐系副主任,1984年人事处文件中显示各系教研室的调整,其中声乐系姚峰担任声乐教研室副主任、冯家慧担任民族教研室主任.从1977年到1985年声乐系逐渐恢复建制,开始良好的运转起来.

(二)招生要求的恢复

1978年的招生简章上明确指出音乐系招收作曲、声乐、民族乐器、管弦乐器、钢琴专业共40名学生.学制4年.当时声乐专业的要求是音乐听觉良好、声音本质好、能较完整的唱好歌曲,口齿清楚、发音器官(鼻、咽、喉、声带及呼吸器官)无毛病,身体匀称、五官端正.初试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2首,朗诵.复试:专业复试以及视唱练耳、乐理、政治、语文、口试.这是全国恢复高考后中南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招生,第一次在声乐演唱专业上提出明确的演唱作品要求.对考生的要求是声乐系选拨好素质学生的第一步,也是声乐系招生逐步走向规范的良好开端.

到1984年的声乐系招生简章,声乐系在招生要求上有了更加明确的改变:1、提出了普通话要求基本正确,2、能较好的演唱民歌、创作歌曲、中外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曲.从这两点变化与1978年的招生简章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声乐系已经开始提高选拔人才标准,这为专业标准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的恢复

恢复高考招生后,全系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实施一对一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对期中观摩十分重视,发现问题后马上进行教研活动,据我系退休老教授崔文湘教师回忆:这个时期的教研室活动非常多,在教学如果学生有难以解决的声乐问题,主科教师就进行公开教学,其余声乐教师一起来观看,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这种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大大提高了我系的教学质量.这时期我系举办了3次公开教学,教研室声乐教师集思广益,对4名1979级学生进行会诊,找到了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学科发展,体现了教学、体现了对事业、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在1981年,声乐系本科生陈瑾获湖北省首届琴台音乐会一等奖,这是我系的第一个学生获奖,也是声乐教学恢复的良好展现.

1980-1981学年度下学期,声乐教研室聆听著名美籍华裔声乐家斯义桂教授来华讲学的实况录音,并进行研究学习,把良好的经验借鉴到教学中,我系钟碧如教师回忆道:他的教学就像一股春风,给我们声乐教研室教师吹开了陈旧的观念,改变了教学理念,这次的学习指引了我系的声乐教学方向.

值得一提的,1983年8月,意大利声乐大师吉诺.贝基来华在乐团执教声乐学习班,除了乐团4名学员外,只给国内各地3个名额,其中上海音乐学院的胡晓平是指定的,剩下的两个名额由专家亲自挑选,许多音乐院校的师生和歌舞团的演员参加,最后我系198学生贺磊明(现声乐系外聘专家)被专家选中,这说明在这个时期,我院的声乐教学在国内的实力明显加强.

(四)科研的恢复

我系在这个时期积极恢复声乐科研,到1985年2月,我系召开声乐教学学术交流会的教师作专题发言,并分教研室对论文进行评议.系主任叶素教授带头撰写了“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问题艺术院校应该重新重视起来”、田寿铃教师撰写了“要用正确的发声治疗声带小结”、梁哲教师撰写了“漫谈喉音”等论文分别被艺术教育、人民音乐等期刊登载.

(五)艺术交流的恢复

1981年6月,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郎毓秀来我院举办两场独唱音乐会.1982年5、6月间,菲律宾女高音歌唱家莉莉娅雷耶斯来院讲学两周,两湖、两广以及河南、江西的艺术院校、文艺团体、文化馆站共两百多人聆听讲学,这次讲学对我系的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84年,著名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周小燕来院讲学,同时带来她的学生,第3届维也纳国际歌剧歌唱家比赛1等奖获得者张建一、奥地利国际声乐比赛国内选拔赛第1名高曼华来院举办独唱音乐会,这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引发了我系对声乐教学的积极思考,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方向.

这个时期,从1978年恢复高考开始,我系在招生、教学、科研和艺术交流等方面有了明显开始恢复,教学开始走向正规化,教师教学热情高涨,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内外交流影响大,这些都代表声乐系已经开始走回正轨,并开始有了良性的发展的趋势.六、声乐系创新突破期

1984年指示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在高等教育调整和重组的春风下,领导班子顺势而入,提出了湖北艺术学院分立为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的思路.1985年5月13,武汉音乐学院正式建立.

在1985―1995年武汉音乐学院时期,声乐系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1985年时系主任还是蒋箴予老师,1988年学院任命李万进教师为声乐系副主任、1990年提升为声乐系主任,1990年任命姚峰教师为声乐系副主任,冯家慧任声乐系书记,1994年任命袁冬艳教师为民族声乐教研室副主任,声乐系秘书:王玲教师.1989年蒋箴予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在这个时期里,声乐系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这些突破使声乐系的发展有了巨大的变化:

(一)教学大纲的重新制订

1985年4月,声乐系由钟碧如、肖漱云教师编写,全系教师反复讨论修改,重新制定了新的声乐教学大纲和民族声乐教学大纲,两个教研室审定了教材目录,姚峰教师整理了部分我院历年来创作并有钢琴伴奏谱的歌曲26首,为学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二)声乐学术交流的突破

――第一次与其他音乐院校筹建声乐交流、签订声乐交流协议:

1985年我系第一次与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联合发起并共同组织“三院校声乐教学经验交流会议”,1985年、1988年在西安和成都召开,1991年10月21日~25日,第三届四川、西安、武汉音乐学院声乐教学交流会在武汉音乐学院召开.应该说三个音乐院校间的声乐专业进行声乐交流在国内尚为唯一,通过三个学院间声乐选手的参赛、学习交流,极大的推进了我系声乐教学.

1993年我系第一次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结盟友好系,在声乐教学、艺术实践、学科建设等方面签订协议,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加快了声乐学科的全方位发展.

(三)学科建设上的突破

――第一次招收声乐硕士生、第一个开设通俗演唱专业、我院第一个国际声乐比赛评委、第一个声乐系硕士点:

1988年,声乐系开始招收一批声乐硕士生.我系声乐系副主任杨金岚教授成为声乐系第一个带研究生的导师,由于当时我院声乐还没有硕士点授予权,因此,1990年,我系声乐研究生殷岳(后留校任教,现为我系骨干教师)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参加由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学位答辩的研究生,成功通过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成为我院第一位声乐硕士研究生.

1989年声乐系向学院申请成立通俗演唱专业,1989年9月,声乐系大胆创新开始招收通俗唱法的专科学生,在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中第一个开展了通俗唱法的教学.半年后我系举办了通俗专业毕业生音乐会,引起了学院的关心和重视,1993年学院正式批示成立通俗专业,我系成为音乐院校中第一个成立通俗专业的声乐系.

1992年,我系杨金岚教授被聘为第五届英国大格林姆斯比国际歌唱家声乐比赛评委,这是我院第一位国际声乐比赛评委,极大的展现了我院声乐学科的实力.

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音乐表演艺术(声乐)专业被批准为新增硕士点,声乐系硕士生再不需用去别的学院答辩,至此,声乐系形成了以附中为后备、以本科为基础、以研究生为方向的全方位整体教学体系.

(四)国内外比赛大奖的突破

在武汉音乐学院头十年的时期,声乐系大力发展教学,我系师生第一次在国际声乐比赛中有了零的突破,我系曹岑教授指导的毕业生曹群1986年获得“第三届英国大格里姆斯比国际歌唱家比赛”一等奖,这在我系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随后我系组织有经验的老教师成立专业攻关小组,以崔文湘教授为组长,全力培养年青教师丁平、江明.1992年,我系丁平教师、江明教师(现为副教授)获得“第五届英国大格里姆斯比国际歌唱家比赛特别奖”和“第五届英国大格里姆斯比国际歌唱家比赛最佳歌剧咏叹调演唱奖”,我系198毕业生贺磊明(现声乐系外聘专家)1993年获得“安娜玛丽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1994年获得美国全美声乐教育演唱学会主办的全美声乐比赛第二名.

同时在国内比赛中我系师生也取得极具影响的成果:1985年我系198大四学生贺磊明(现声乐系外聘专家)获得哈尔滨聂耳、冼星海作品比赛三等奖,该赛事当时云集了国内各大院校、音乐团体的优秀学生和专业歌唱家,能在重围中得到奖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毕业后贺磊明在1988年获“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美声唱法第一名,这个比赛是电视台坚持举办的非常专业的声乐赛事,具有极高的含金量.民歌学生冯冰(现声乐系副教授)1991年获湖北省“民族声乐比赛”专业组“一等奖”等多个比赛奖项.由于通俗专业的建立,我系学生梁培倍、雷湘获得“全国第4届电视歌手大奖赛”通俗唱法组的“荧屏奖”和“优秀歌手奖”.这些国际、国内比赛刷新了我院国际声乐比赛记录,实现了国际声乐比赛获奖的零的突破,实现了国内比赛高奖项的突破,是声乐系高水平教学的突出体现.

(五)科研的突破

这个时期,声乐系教师们在大力发展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加大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相继发表了有质量的论文30多篇.其中我系蒋箴予、肖淑芸教授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综合分析》、崔文湘教授的《声音的高位置》、李万进教授的《关于民族声乐男高音高声区真检测声结合训练的探讨》3篇论文于1988年获得湖北省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李万进教授的该篇论文于199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7年我系受中国音乐家协会委托,对1955年华沙世界青年联欢会银质奖章获得者、云南彝族歌手白秀珍的演唱曲目和艺术经验进行了整理和挖掘.1992年5月,我系教师姚峰与义晓合著的《通向歌星之路一怎样演唱流行歌曲》一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国内第一本探讨通俗歌曲唱法和历史的专著,也是学院通俗声乐教学的初步探讨.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我系李万进教授申报的、分4个阶段进行的“鄂西高腔山歌演唱技法及其在声乐戏曲教学中运用研究”科研课题,被确定为1993年立项课题,列入“八五”科研计划,并拨划科研经费两万元,这是我系第一个部级科研,也是我系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六)艺术交流的突破

声乐系始终秉承“迎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政策,积极进行艺术交流.在引进来方面:1986年10月,达林唐斯高等教育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劳伦斯弗莱教授抵院,开始为期1个月的讲学活动,并与声乐系进行座谈.1986年5月,日本女中音歌唱家坂本美智子来我院与声乐系师生进行教学交流.1990年5月,新加坡歌星团来访,与声乐系师生联欢.1993年10月,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的3位歌唱家在我院举办演唱会.1994年9月德国歌唱家艾丽丝凯里根女士第一次来院执教两个月,专门为声乐系学生讲授德国歌曲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运用,并从此与我系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关系,其后还在院设立了“德国艺术歌曲奖励基金”.同时我系秉承走出去的原则,1988年7月,我系江明副教授与师范部(现音教学院副院长)赵凤艳教授赴澳大利亚达林唐斯高等教育大学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交流访问,参加了歌剧演出并举办独唱音乐会,这是我系第一次直接派教师到国外大学进行声乐交流.1990年3月,在3号楼举行“通俗演唱专业教学汇报会”,副系主任、主课教师姚峰汇报情况,首位通俗唱法专业学生王艳汇报演唱,这是我系举办的第一场通俗专场音乐会,引起了时任童忠良院长的高度重视.1990年10月,硕士研究生殷岳在3号楼演奏厅举办了独唱音乐会,这是我系第一场研究生音乐会.1992年9月28日至10月4日,第4届大学生运动会在武汉举行,我系教师姚峰谱写了大运会会歌《青春之光》,1993年5月,199学生黄晶(黄鹤翔)在编钟音乐厅举办演唱会,打破了传统的音乐厅不接纳通俗歌手的惯例.

在1985―1995武汉音乐学院的十年里,声乐系在这个时期里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比赛、艺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第一”和“唯一”,这些“第一”、“唯一”体现了声乐系在这个时期各个方面新的突破,声乐系步入大力发展时期.

七、声乐系持续发展期

在1995年到2005年,声乐系在突破创新的同时,进入了持续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筹建了声乐系的2个标志性比赛,国际比赛有了新的收获,2000年招生数量急剧扩大,科研教学有了量的积累.

1995-2005年声乐系系主任李万进(后调至师范部任主任)、副系主任江明,1996年陈瑾副教授调入声乐系任副书记.2002年江明任声乐系写作技巧主任,王大斌任声乐系党支部书记.

在这十年期间,声乐系在教学、比赛、科研、艺术交流方面又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一)筹建声乐系2项标志性比赛

1.“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

1996年我系与日本声乐爱好者石桥静子夫妇一起合作,由石桥静子夫妇出资,我系联合创办了第一个中南赛区声乐比赛“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该赛事2年举办一次,这是我系建立的的第一个大型声乐比赛,我系制定了比赛章程、规定比赛类别、明确了比赛范围,1997年5月上旬,首届“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在学院编钟音乐厅隆重举行,比赛分美声组、民族声乐组和日本歌曲组.1999年4月第2届赛事举行时,由于第一届比赛的良好影响,吸引了来自江西、湖南、河南、安徽省5所音乐艺术院校的64名声乐专业师生参加了比赛,成为中南地区极具影响的赛事,极大的促进了声乐专业的交流和声乐教学的发展.至此,“樱花杯”落户我系,极大的扩大了我系在中南地区的专业影响.

2.德国艺术歌曲比赛

从1994年开始就与我院我系友好关系的爱尔兰歌唱家艾丽丝?凯里根为促进德国艺术歌曲的传播,在我院设立了以她本人命名的基金会,我系以这个基金为基础创办了德国艺术歌曲比赛.1998年6月,首届艾丽丝.凯里根基金德国艺术歌曲演唱比赛在编钟音乐厅举行.这是我系建立的第一个德国艺术歌曲的比赛,对声乐系德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极大的促进了本科教学的规范和发展.

(二)创立“武汉音乐学院合唱艺术团”

合唱一直是声乐系艺术实践的项目之一,但未成立成合唱团.1997年3月,我系发动师生的积极性,创立了规模40至50人的“武汉音乐学院合唱艺术团”,这是我院成立的第一个合唱团.1997年4月24日,武汉音乐学院合唱艺术团首度在编钟音乐厅亮相.1997年我院合唱艺术团获比赛最高奖――“银河樱花奖”.1999年5月在湖北大学生艺术节上荣获优秀节目1等奖,6月在湖北省――祖国万岁合唱比赛上荣登专业团体特别奖榜首.合唱团的创立,开拓了学科发展,为声乐学科的完善增添了重要一笔.

(三)招生规模逐步扩大

从1995年开始,我系逐步扩大招生规模,从1995年13人到1997年20人逐步发展到2001年33人然后扩展到2003年的121人,我系的招生规模有了空前的发展,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提供了量的保证.

(四)国内外获奖持续发展

在这一时期,我系教师在比赛中获得了良好的成绩:1995年11月,我系青年教师丁平参加选拔,1996年被纳入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声乐赛事的7人名单,这支“国家队”中仅有两人来自地方院校,这象征着我校声乐专业的大步发展.丁平教师在1996年代表中国参加法国第四十一届图卢兹国际声乐比赛进入决赛,获得决赛奖,我系丁萍教师成为唯一一位进入决赛的亚洲选手.我系毕业生贺磊明(现为我系外聘专家)1996年获大都会歌剧院全美青年歌唱家选拔赛第一名.我系教师殷岳副教授获1996年全国声乐比赛1996年全国声乐比赛演唱奖、1999年4月获第二届“樱花杯”声乐比赛特等奖(第一名).李大新教师1997年获首届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美声组第一名,2000年11月,在匈牙利第5届布达佩斯国际歌唱比赛上演唱古诺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卡普莱特角色荣获2等奖并获得该角色国际演出资格的成绩.1997年声乐系研究生余惠承(现声乐系主任)获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孔雀奖声乐大赛二等奖、教育部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节比赛专业组二等奖、首届樱花杯声乐比赛民族组第一名.1998年4月,声乐硕士研究生黄灏(现声乐系副主任)在于上海举办的布达佩斯国际歌剧声乐比赛中国地区选拔赛上进入前6名,并出国参赛,9月份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4届布达佩斯国际歌剧比赛中进入前4名.2001年,我系陈瑾副教授获科罗伊登音乐节和北部伦敦音乐节6项小组第一,并获科罗依登音乐节声乐比赛最高奖“佳能银杯”等奖.2001年11月,余翌子教师获第79届“贝肯南音乐节”(BeckenhamFestival)声乐组冠军及最高荣誉奖“最佳歌唱家”,第68届“金思敦音乐节”(KingstonFestival)四个单项金奖.这一时期,我系学生也取得了大量的成绩:1995年声乐系学生雷湘获粤、港、沪歌手总决赛冠军及最佳台风奖.1996年4月,声乐系95级学生罗方获全国第7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专业组荧屏奖.1997年7月,声乐系97级学生邵华参加波兰第22届比德哥煦国际艺术节,荣获波兰最佳波兰歌曲演唱奖.11月,声乐系通俗演唱专业2年级学生刘罡在外联局举办的选拔优秀歌手参加国际流行音乐比赛中,被选拔为1998、1999年度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流行音乐比赛的预备歌手.2001年4月,声乐系民族声乐专业应届毕业生邵华荣获“第3届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最高奖“樱花奖”,声乐系研究生龚叶(现声乐系副教授)获得“第3届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美声组一等奖.2004年5月,声乐系学生马征(现声乐系教师)获得“第4届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民族声乐组第1名.

(五)艺术交流频繁

1995年、1996年、2000年,德国女中音歌唱家艾丽丝3次在编钟音乐厅举办了音乐会.1996年,日本大分市银河合唱团3次来院举办音乐会.1999年女高音歌唱家琳达?麦布斯举办了声乐音乐会.我系知名毕业生曹群进行了讲学.爱华达州州立大学音乐系声乐教授钟玫来院访问讲学.2000年10月,留美歌剧表演家莫华伦来院为声乐系师生上课.2001年3月,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赵登营演出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2013年9月,天津音乐学院前院长、声乐教育家石惟正教授应邀来院讲学.10月,英国格里格学会会长、女中音歌唱家帕瑞尔福斯特教授应邀来院进行为期20天的讲学,并举办专题音乐会两场、大型学术讲座两次.2003年11月,俄罗斯人民演员、男低音歌唱家弗拉基米尔马托林,功勋演员、女高音歌唱家马琳娜安德列耶娃在编钟音乐厅讲学.12月来自法国的女中音歌唱家卡特琳娜达鼓及其丈夫、钢琴家艾德卡特菲在编钟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2004年5月,上海音乐学院邱曙苇教师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演艺学院吴玛丽博士联袂,在编钟音乐厅举办拉威尔声乐作品独唱音乐会;2004年4月,我系优秀毕业生、旅美歌唱家贺磊明应邀来院讲学,10月被聘为声乐系教授.

在引进交流的同时,我系教师李大新2001年赴意大利米兰国际歌剧大师班学习,师从大都会歌剧院著名导演Goan、Dornemsnn及歌唱家MignonDunn、WilliamWoodrofe;1998年与法国喜歌剧院、上海歌剧院合作排演古诺歌剧《浮士德》,饰梅菲斯特;2000年与匈牙利歌剧院合作演出了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饰朱丽叶之父;2001在意大利演出了《唐璜》、《爱之甘醇》、《拉美莫尔露其亚》,引起华人及音乐界极大震动并获得媒体的关注.我系副教授龚叶2003年7月被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员会选为艺术类访问学者,在上海外国语学院经过一学期的俄语学习,2004年3月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访学.

(六)科研论文

我系教师发表一系列论文:余惠承教授在《黄钟》发表《建国以来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回顾》等论文、殷岳副教授发表《论哼鸣在歌唱发声训练中的作用》等论文.陈瑾副教授发表《“主导”与“能动”――关于师范声乐系教学的思考》等论文.李冰副教授发表《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等论文.冯冰副教授发表《字音清真五音四呼》等论文《龚叶副教授发表论文:旋律结构的微变奏与演唱处理的微变化――关于拉威尔〈练声曲〉的创作与研究》,并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音乐会练声曲集》等8本书籍.

在这个时期,我系又有了大的发展,在各个方面又有了新的开拓,创立了比赛、创建了合唱团、扩大了招生规模,进一步发展了教学,国际比赛有了量的扩大,是声乐系的持续反战时期.

八、声乐系改革发展期

2004年教育部对各大高等院校进行了教学评估,2005年声乐系在江明副教授(声乐系代主任)、余惠承教授(声乐系副主任)带领下,积极配合评估各项工作,在评估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008年以来,在现任系主任余惠承教授、副主任黄颢教授、书记陈水金的领导下,声乐系在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声乐系有了蓬勃的发展.声乐系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直至2013年已达到25人,其中,特聘专家:贺磊明;现任教师:殷岳、陈瑾、江明、李冰、冯冰、余翌子、李大新、李欣谕、龚叶、徐晓燕、宋璐、朱翼飞、胡眺、马征、刘刚、蔡勉、金泉瑷、蒲晶;艺术指导教师:文静、匡力;辅导员:曾苗.教师队伍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助教6人.梯队呈现老、中、青三代,以青年教师为主,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气势.

从2004年至今,我系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2009年进一步深化了招生、教学课程上、艺术实践的改革,进一步扩大了艺术交流的规模,使声乐系在新的时期有了飞速的变化.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

从2004年开始,声乐系以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为标志,秉承我院“办大众化音乐艺术教育,保持精英教育功能”、“坚持大众化音乐艺术教育的道路不动摇”的理念,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由原来的“按等模式”,变为“坚持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等”,转变教学理念转变,坚持以大众教育为主,重视精英教育,以教学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为主体,培养社会型急需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二)招生要求的改革

从2004年开始,声乐系进一步深化招生改革:初试从演唱1首或1-2首歌曲转变为2首歌曲,复试从演唱不同风格、不重复初试的2首歌曲转变为演唱不同风格歌曲5首,民族专业要求演唱不同类型歌曲,美声要求演唱不同类型、不同语言歌曲,整个招生有了质的改变,招生要求更明确、学生专业程度要求更高、掌握曲目类型进一步加大,强调外国作品的原文演唱,并增加了音乐基础课的考试比例,进一步规范考试要求,提高了考试水平、增强了考生质量,通过下表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本系招生改革的变化.表1:2004-2013年招生改革

(三)教学课程的改革

声乐系在教学上,调整教学模式,在传统音乐表演课程主科专业教学基础上,增加了重唱、小组唱、合唱、歌剧专业教学形式,开设了大量新课程,并恢复了一些有价值的课程,以“独唱+重唱+合唱+专业实践”的模式建立了新的主课课程群教学模式,形成综合教学成果,在教学形式拓展的基础上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实践课程,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专业学科建设,促进了专业学科发展.如图二所示,新开设的课程、恢复的课程以及课程结合艺术实践的成果一目了然.

表2:2004-2013年教学课程改革

(四)艺术实践的创新

我系在每年坚持举办学生毕业音乐会和声乐系教师专场音乐会的同时,,我系教师参加的艺术实践多达100多场,我系余惠承教授、黄颢教授、殷岳副教授、余翌子副教授、冯冰副教授、龚叶副教授、宋璐副教授、金泉瑷副教授还各自举办了一场或多场独唱音乐会.而且我系还通过教学改革推动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的创新方面开动脑筋,推出了许多耳目一新的音乐会,这些音乐会都是以前从未有的新类型、新创意、新形式:

1、在学科建设的推动下,声乐系从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美声、民族歌剧片段音乐会,这是建系以来第一次同时推进美声和民族专业歌剧片段的演出,第一次把演唱和表演相结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演积极性.

2、为了进一步增加本科生上台实践的机会,声乐系从2010年开始,推出了新的教学实践品牌《“歌之翼”示范教学音乐会》,在每周五的下午举办教学展示音乐会,到2013年4月26日已经举办60期,为我系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上台实践机会,是我系创建的第一个教学品牌.

3、我系依托创新课程“音乐剧表演及演唱”,从2011年开始推出了3场音乐剧片段音乐会,音乐剧的课程和演出在我系还是一个新的摸索,在表演和新的演唱方法上更是一个全新的突破.

4、2013年6月19日,我系依托创新课程“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举办了中国古诗词歌曲赏析音乐会,针对中国古诗词做专场音乐会,在我系也属首次.

5、2012年,我系以创新课程“歌剧合唱课”为基础,在2012年12月17日成功将歌剧《茶花女》歌剧一二幕搬上音乐会的舞台,这是声乐系第一次进行整幕西洋歌剧的演出,是一个崭新的尝试,2013年,声乐系领导、师生投入全部精力,聘请旅美回国教授王景斌做歌剧导演,由我系青年教师龚叶、刘刚、胡眺领衔主演,在6月17日上演了歌剧《茶花女》全剧,歌剧的演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是声乐系从建系至今排演的第一部歌剧,是声乐系教学上一个全新的突破,象征着声乐系的蓬勃发展,也是我院自建院以来首次全剧本歌剧演出,是我院歌剧教学演出的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五)科研成果的扩大

我系从2004年至今,在科研上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是声乐系这么多年以来最硕果累累的时期.声乐系在教学科研上建设了“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中心,声乐系教师申报了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有《歌剧表演课程的探讨与研究》、《音乐会练声曲在教学中的研究》等省级、院级科研10多项,声乐系教师发表的论文有:余惠承教授论文《民族声乐演唱设计的基本途径与内容》等10篇、黄颢教授《歌剧〈波西米亚人〉中鲁道夫角色的表演》等10篇、余翌子副教授《“音乐剧唱法”的演唱风格及其声音概念》等5篇、龚叶副教授《梅西安音乐会练声曲》等5篇、胡眺教师《浅析民族声乐中的表演》等3篇、刘刚教师《论歌剧人物形象的把握》等2篇等等.声乐系教师在《黄钟》、《艺术教育》、《音乐创作》等核心期刊发表了40余篇论文,有些还获得理论研究成果奖,教师出版的教材有:冯冰副教授《孔空声乐练习曲50首》之“演唱提示”、黄颢教授《意德歌唱语音指南》、余惠承教授、金泉瑷副教授的《湖北民族声乐教学曲选》第一集.声乐系教师发行的演唱专辑有:余惠承教授CD、MTV、DVD《一树的嫣红一瞥的痕迹―余惠承个人独唱音乐会现场实况》等3张专辑、黄颢教授的《献给祖国的歌――庆祝新中国60周年黄颢独唱音乐会》等2张专辑和余翌子副教授《天赐神粮》等3张专辑,这些累累硕果是教学和理论结合的重要体现.

(六)国内外比赛的硕果

2004年开始,我系师生参加国内外重要比赛获奖30余次,在教师获奖方面:我系声乐教师胡眺荣获中国首届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中国声乐孔雀奖”优秀奖;胡眺、朱翼飞教师荣获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领唱)优秀奖;第三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合唱(领唱)金奖.我系青年教师马征获得2004年“第四届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民族组一等奖、2006年湖北省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2007年“中国音乐金钟奖”半决赛入围奖等11项奖项.教师刘刚获得2007年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入围奖,2008年第39届意大利贝里尼国际声乐比赛中国区优秀奖,2009第三届湖北省音乐金编钟奖表演奖(美声)铜奖等5个奖项,教师宋璐获奖2008年在意大利西西里的卡塔尼亚参加第39届意大利“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国际金奖、2009年获第三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表演奖(美声)金奖第一名、湖北省“楚天文华奖”美声演唱一等奖等7项奖项.教师金泉瑷2008年作为“毕兹卡组合”获第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民族组铜奖、2009年获“湖北音乐金编钟奖”声乐比赛民族组金奖、湖北省“楚天文华奖”民族唱法一等奖等7项奖项.在学生获奖方面:我系李大新教师指导的学生周正中2007年荣获法国“马尔芒德国际声乐比赛”歌剧单项比赛一等奖,法国艺术作品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获取赴法国马赛学习一年的奖学金.我系余惠承教授指导的本科生张优在2009年第七届中国金钟奖声乐比赛中获优秀奖,余惠承教授指导的民族声乐学生组合在2012年“全国第五届原生态民歌比赛”院校组演唱组合铜奖等众多教师指导的学生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在合唱获奖方面:我系东方合唱团获得2008年金钟奖全国合唱比赛特别奖,2009年“全国室内乐合唱比赛”金奖、2011年中华红歌会合唱比赛金奖,2012年第十届全国声乐比赛合唱组二等奖.这一时期,我系师生在比赛中的优异成绩就是我系教学成果的优良体现.(七)国内外交流的扩大

我系在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于2005年邀请民族大学音乐系主任糜若如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郑倜教授、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张立萍教授;2006年和2009年2次邀请周小燕教授;2007年爱尔兰专家艾丽丝凯里根与其钢琴艺术指导德尔波拉柯琳丝、上海音乐学院方琼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晖教授、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声乐系主任男中低音歌唱家盖瑞盖伯(GarryGable)教授与艺术指导凯瑟琳盖伯(KathleenLohrenzGable)女士;2007年和2009年2次邀请旅意歌唱家峦峰;2011年总政歌舞团戴玉强、中国音乐学院副主任王世魁教授、主任马秋华教授;2013年西安音乐学院张宁佳教授、解放军艺术学院教师团队、意大利DelfoMeniccuci教授、旅美男低音歌唱家、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王景彬教授等许多国内外知名教育家、歌唱家来我院进行讲学或演出,推进声乐系民族、美声专业与国内、国际声乐水平的融合.同时我系教师对外交流逐步扩大,2007年我系李大新教师作为访问学者赴法国波尔多音乐学院进行访问;2010年余惠承教授师生音乐会及专场学术讲座在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举行;2011年,宋璐教师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主演歌剧《青春之歌》、冯冰教师在长江大学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及讲授公开课、“今夜星光灿烂――李欣谕师生南亚巡演音乐会”;2012、2013年声乐系教师团队余惠承、李冰、余翌子、徐晓燕、金泉瑷赴法国戛纳音乐学院、圣莫尔音乐学院、加拿大萨斯卡通大学举办音乐会等.这一系列走出校门、走出国门的师生艺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开拓师生视野,展示了我系的专业水平,推动了我系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结语

总的来说,从1930年前后声乐学科的创立、1953年声乐系的建立、1966年的教学停顿、1972年声乐教研室的重建、1978年声乐专业恢复招生、1980年重新调整名称的声乐系至今,我系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在历届领导叶素、蒋箴予、肖漱云、杨金岚、李万进、冯家慧、姚峰、江明、陈瑾、余惠承、陈水金、黄颢的带领下,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至今.此次以校庆为契机,还原厘清我系声乐学科建立、成长的脉络,梳理历史、同时总结经验教训,也进一步确立了我系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此次历史的梳理要郑重感谢声乐系老教授、在职领导和教师们:杨金岚、崔文湘、钟碧如、钟绶华、李万进、冯家慧、余惠承、陈水金、黄颢、贺磊明、陈瑾、殷岳、江明等教师,还要感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图书馆的孙晓辉馆长、馆员及档案室的负责人员们.

声乐系教师们对采访积极支持并倾注了大量心血,许多老教授还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和笔记,为采访提供更多的历史依据,教师们对采访认真和严谨的态度让我们十分感动,更值得我们学习.声乐系退休教授们不仅深情的回忆了学院声乐学科的发展,而还且非常关心我系声乐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大量好的学科发展建议,并寄语声乐系在新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