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名翻译的标准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12 浏览:32228

[摘 要]电影名称是电影的灵魂,凝聚着电影的精髓.因此,电影名称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决定着一部电影的吸引力,继而影响票房和潜在观众.本文以电影名称的四个主要功能为出发点,提出了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标准,并通过一些成功的外国电影名称的翻译,进一步阐释了这些标准.并借助这些标准对一些外国电影名称的翻译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从而能引起人们对电影名称翻译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关 键 词]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电影名称的功能;电影名称翻译的标准

电影名称是整部电影的面孔与灵魂,凝聚了电影的主题与精髓,反映了电影主要内容的同时也承载着电影的文化娱乐性和商业性.因此,电影名称的翻译既是整部电影翻译中所接触到的第一个也是整部电影翻译中最重要的一个.从表面看,电影名称的翻译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与形式较之于其他题材的翻译显得更加灵活.一般在翻译电影名称时,译者多根据影片的具体情况采用直译、意译或者另起它名的方法,且彼此间多有争议.例如一部名为GonewiththeWind的美国影片,就有“飘”与“随风而去”两个版本之争.一说“一个‘飘’字,把原文‘随风逝去’的意思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1],另一说“‘飘’字给人一种正在进行的感觉,没有传达英文‘gone’的意思”.如果能采用直译法把影片名译为“随风而去”倒感觉能更好地传达原片名所携载的淡淡的凄凉与无奈.问题是无论是译者还是观众都难以决断究竟哪种翻译更切题,更完美.一是为了在形式上对原文的忠实,二是为了在内容或语境上对原文的忠实.然而,大量的翻译工作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翻译标准,力求更好地再现原电影名称的风采.电影名称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四点:(1)真实反映影片内容;(2)承载电影的历史文化内涵;(3)吸引潜在观众;(4)方便观众传颂影片.笔者以电影名称的四大主要功能为出发点,对外国电影名称的翻译标准提出了以下四条标准,抛砖引玉,仅供广大翻译工作者参考.

一、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标准

(一)真实反映影片内容的标准

作为一部电影的片名,其基本功能是对于电影内容的总结和提炼.“电影标题,作为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是观众最初接触到的有关电影的信息,也是对整个电影总体的概括.”[2]文学家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曾提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三条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地了解”.可见林先生对于翻译忠实于原内容的重视程度.作为一个电影名称的完美的翻译,必须具有其承载和概括电影或相关内容的功能.对于那些采用故事主人公名字、故事发生地名、关键物品名字作为片名或者采用描述一个事件的短语作为片名的影片来讲,这一标准颇为简单,一般采用直译的方式.如:影片“Gandhi”译为“甘地”,“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号”,“BacktotheFuture”译为“回到未来”等.这样的电影名称能够第一时间传达给观众电影所承载的主要信息,吸引观众的好奇心与注意力.而对于另外一些影片名称的翻译来讲,要真实反映影片的内容,则意味着译者需要在对电影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电影名称的翻译过程中,对原电影名称稍许改动,甚至摈弃原名而另起它名.否则的话,会使观众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如:影片“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而非“鬼”,“NottingHill”译为“摘星情缘”而非“诺丁山”等.所译片名相比较原名直译,补充说明了主要故事情节,更能概括电影的主要内容.

(二)承载原片名历史文化内涵的标准

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民族性,都反映了该民族特有的文化.在我们尝试将外国电影名称翻译过来并连同电影介绍给国人时,应当更多地考虑到其所附带的历史文化内涵,即所谓在“文化价值原则”和“审美价值原则”[3]上的功能对等.如果电影名称所携载的文化信息直译过来是拥有等同的目的语国家文化信息或者是能被目的语国家的观众理解和接受,这样的名字一般采取直译,如“SoundofMusic”译为“音乐之声”,“StarWars”译为“星球大战”,等等.这样的翻译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名,准确地传递异域文化和影片原名想表达的信息.而有一些片名直译过来是不能传递原名所承载的异域文化内涵的,应在目的语中寻找与之功能对等的词句加以替代.如,“IronMan”译为“钢铁侠”而非“钢铁人”,“Seven”译为“七宗罪”而非“七”,“Cleopatra”译为“埃及艳后”而非“克里奥佩拉”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对等,使得影片译名更加切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习惯,更能传递影片原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更容易被目的语国家的观众所接受和认可.

(三)吸引潜在观众的标准

“电影名就像商品的商标名,电影名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要看它是否能吸引广大观众.”[4]一个成功的电影片名翻译,除了能够提炼影片的主要内容以及传递影片原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外,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潜在观众的注意,从而达到广泛传播影片及其文化的目的.这种类型的片名翻译强调新颖,制造悬念、美感或者强烈的对比和感官冲击.其主要翻译方式有:增词、减词、遣词造句、模仿和自由跟风.[5]例如,影片“Piano”译为“钢琴别恋”,“Speed”译为“生死时速”,“HarryPorter”系列译为“哈利·波特与某某”等.电影片名是否能够吸引潜在观众的注意直接影响影片的传播.只有当电影的片名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时,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从而达到传播电影及其文化的目的.

(四)简洁易记、方便传颂的标准

影片译名应是短小简洁、通俗易懂.无论是从电影的宣传途径和媒体手段来看,还是从观众间互相传颂的角度来讲,片名太长、太生涩,都不易被观众熟记并在观众群体中普及.一般电影名称以四字短语居多,呈并列、偏正、动宾或主谓结构,例如,“Twins”译为“龙兄鼠弟”,“TheNet”译为“网络惊魂”,“KillBill”译为“杀死比尔”,“HomeAlone”译为“小鬼当家”等.这样的影片译名既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又富有节奏韵律,朗朗上口.二、对一些外国电影片名翻译的解读与建议

笔者认为,外国电影名称的翻译可以按上述四条标准来衡量其是否完美,是否完成了一个片名的使命.一个好的电影译名应当尽可能地遵循上述翻译标准,否则很难再现原电影名称的风采,做到尽善尽美,吸引潜在的观众.有些影片译名看似还不错,如果用上述标准衡量之后,就会发现漏洞百出,不尽如人意.

例如,美国影片“TheDayafterTomorrow”译为“后天”,并不符合真实影片内容的标准,不能尽现影片的内涵.该片主要讲述一场由全球变暖现象导致气候剧变而引起的大灾难以及人类在抗争灾难中的勇气与决心.影片原名画龙点睛,既表述了事件可能在未来任意一个不确定的时间点发生,又深层次地引发了观众对于现今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模式的思考,结合影片的制作时间2002年(笔者按:美国乔治·布什总统在2001年拒绝履行《京都协议书》,在他执政时期,针对气候变化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行动.)以及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一贯的环保主义观点和影视风格来看,这实际上是一部体现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和忧虑、倡导降低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的环保主义题材影片.笔者认为该部影片可译为“明日之后事”,更能传达影片以及原片名那种告诫世人不要鼠目寸光,只看到今天的利益或明天的利益,更应该进一步考虑到“明日之后事”会怎么样,该怎么办?明日的“明日之后事”又如何?同时,“明日”二字的使用,能使中国观众联想起那首“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诗句,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溢于言表.而译名“后天”则逊色多了,甚至使观众不知所云.“后天”既不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时间,也不是重要的台词,故事中的事件也不是发生在某一个特定时间的后天.如此一来,“后天”这个译名就孤立于电影而存在着,实在谈不上是一个成功之作.

又如,影片“PearlHarbor”译为“珍珠港”是为众多直译拥护者所津津乐道的电影片名直译范例之一.然而,笔者认为该翻译有违“承载原片名历史文化内涵的标准”.正如BillGuttentag和DanSturman所拍摄的电影纪录片“Nanjing”虽然配附的中文名字叫“南京”,但国内流传的名字仍然是“南京大屠杀”一样,笔者更倾向于将“PearlHarbor”这部电影译为“偷袭珍珠港”.此处,“南京”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的历史内涵和“珍珠港”对于美国人的历史内涵有着极度相似的地方,都承载着一段凄惨的灾难性的历史事件.如果只是单独地译为“珍珠港”,则不能将“PearlHarbor”之于美国人的那段痛苦与伤害、悲伤与愤怒切实地传达给中国观众.

再如,1967年由斯坦利·克雷默导演的电影GuessWho'sComingtoDinner首次探讨了种族婚恋问题.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年轻非洲裔医生,希望能和白人女孩结百年之好的故事.姑且不论中文译名“猜猜谁来吃晚餐”与影片内容的切合度,就这个译名来讲,笔者认为该翻译拖沓冗长,既不简洁明了,又无节奏韵律,显然不符合电影片名翻译时所要求的“简洁易记,方便传颂”标准.难怪林语堂先生在谈翻译艺术所依赖的三条标准时还提到了“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即使不看电影内容,仅依照影片原名翻译成中文,译为“何人来赴宴”或“与谁共餐”,也比冗长的“猜猜谁来吃晚餐”译文要好.

三、结语

总之,在不同情况下,上述四条标准的适用程度及重要性不尽相同.商业化影片的片名翻译,就上述四点标准来讲,一般侧重于“吸引潜在观众”的标准这一条,因为票房是他们检验该影片和翻译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如遇到上述四条标准不能同时兼顾,则会有意弱化或放弃其他三项标准中的一条或多条.如《哈利·波特》系列的电影译名之一“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若是参照上述四条标准来衡量,则莫若“凤凰社”来得简单上口.但恰恰是因为“哈利·波特”这个票房的保证使得该系列的中文译名并没有遵循“简洁易记,方便传颂”的标准,却同样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笔者提出的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标准仅是一家之言,以供广大翻译工作者参考.其中各条标准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影名称如何翻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盛青.浅谈电影名称翻译[J].才智,2008(01).


[2]苗红艳.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谈电影名称翻译的策略[J].新学术,2009(01).

[3]封霁芯.功能对等与电影名称翻译[J].新西部,2008(08).

[4]熊炜.电影名称翻译初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5]邱曼,等.电影名称翻译方法与技巧之探究[J].前沿,2009(12).

[作者简介]李王侠(1964—),女,陕西合阳人,西安邮电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及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