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与设计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879 浏览:105492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分支也很庞大,包括环境心理学、照明心理学、色彩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设计心理学主要研究设计作品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特定环境中所反映出的行为心理.有人认为行为是心理的反映,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是大脑思考的一种机能,是外界刺激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处理的,而行为是心理活动的输入、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只有通过研究这一过程才能进一步推断出人心理的活动和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并在设计中加以运用.
人的知觉特性与设计
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交流,实际是交流的艺术.交流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流,还包括人与物的交流,人与环境的交流,在整个设计流程中知觉应该始终参与其中,设计师在设计和分析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受众的知觉特征,并把它评价为设计项目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知觉概述

知觉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心理过程,在不同的领域被人们加以研究和利用,知觉与感觉不同,感觉(sensantion)是指那些有简单的孤立的实际刺激产生的某些立即的、直接的、定性的经验,主要是滞留在感觉器官的感受器上的,未经整合的各种具体信息.由此可见感觉是对刺激的个别属性反映.而知觉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①它通过感觉器官,把从环境中得到的各种信息,如光、声、味道、触觉等转化为对物体、事件等的经验的过程,并加以实施.所以,知觉是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刺激,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连贯的现实映像的过程.

二、空间对知觉特性的影响

空间是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中要使人和产品、空间这三者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空间是由物体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组成,一个空间让人产生舒适或压抑等的感觉是建筑师所要研究的,把这些空间排列组合形成空间序列,这正是利用了人的空间直觉特性.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希望从禁锢中解放出来,检测如在一个空间中从一个区域往外看的时候能察觉到其他人的活动,它将给人精神上的自由感.这说明人类的交往活动是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矛盾统一,因此,应该科学地处理环境的开放程度和私密程度的关系.产品和空间的布局首先要满足人在空间中的活动,其次要有秩序,疏密得当.

环境与操作

人的空间使用是构成其行为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在空间活动中的行为心理对环艺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而环境心理学正是研究环艺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人的问题.噪声的作用、空间的使用、人际交往的密度、建筑与城市的设计,都是环境作用于人――从而对人的行为心理产生影响的本质问题.②
古代有句名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意思是说:人与鱼一样,要有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才能生活的幸福快乐,以至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人与周围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必须考虑到人造环境操作中的舒适度和安全度.很多人认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又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而在实际设计中应从人的心理特征去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人工环境,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环境空间

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说过:“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就对自然环境进行着选择、适应、调节和改造,在各种环境中居住的人们为了生活的舒适和愉快而不断追求行为上的方便,例如人们在草地上踏出坚实的道路.
1.环境空间中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暗示
心里群体是有异质因素形成暂时性存在――他们暂时被结合在一起,通过他们的重新组合而构成一种生命体的形式一样,这种新的存在物展示出不同于每一细胞单独时所具有的各种特征.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个性消失,凭借情感和观念的暗示和感染向同一方向转变,倾向于把暗示得到的观念直接转换成行动.这种特征是人们产生从众心理的基础.③
设计有极强的社会属性,设计活动需要服从于社会机制.流行的强烈的暗示性和感染性会将群体的引导性或压力施加在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上,使个人向多数人的行为方向变化,从而产生相一致的消费倾向.从众心理直接体现在从众消费行为和室内设计中.
2.空间领域性与个人空间需求
对于人的活动而言,人类的活动空间是一个包容的空间,人在这个包容的空间中活动,其行为必定会受到某种限定.空间一旦固定,也就有了限定生活的方式的能力.这种限定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人的活动自由,从而产生一系列矛盾与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人际空间的距离远近――邻近性,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在环艺行为心理研究方面的重要问题,也是室内设计专业设计环境行为心理的主要方面.人际行为的基本方面之一是我们对自己周围空间的使用,我们与其他人之间距离的远近,这些问题都涉及到邻近性.“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空间范围圈内,这个空范围圈就是他感到必须与他人保持的空间间隔距离.在某些场合,对方就会感到厌烦不安,甚至引起恼怒.我们也称为这种伴随个人的空间范围圈为‘个人空间’”.④
环境应激理论认为:环境的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个体的反应.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个人空间是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个人空间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对象的远近距离,而领域是可见的、划分好的、相对静止、以家为中心或居住地为中心、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作用对象是谁.这是个人空间和领域性的概念差别.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对空间的需求是有限的.如果一个空间的尺度已超过我们个人的心理需求就会觉得空旷、孤独、不安,如果空间的尺度小于我们的个人心理需求,人们会感到压抑、烦躁、会产生攻击性行为.这一切是由个人空间的领域感所造成的.
空间的大小需求与人的交往距离总是根据当时所处的环境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奥尔特曼把私密性定义为是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的行为,设计师要考虑到建筑对个体或团体私密性的保护,控制信息的视觉闯入.听觉上的私密性保护,可以用隔音和吸音材料来减少声音的传播.缺乏听觉上的私密性给个体带来的不适远远大于视觉带来的影响.
同时我们身边有一种个人空间,也叫心理空间,在这种空间中与自己喜欢的人或熟悉的人接近时我们会很从容接受,但是当陌生人入侵这个空间时,会有一种侵犯感,从而感到不安.作为设计师要掌握人的心理特性,并在设计中把人的行为往积极的方面去引导.但是,生活中不乏反面例子.例如: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学生食堂的桌椅摆放设计,是把四人一套的餐桌并排摆放,其目的是想多容纳些人进餐,可根据个人空间的心理,学生并不愿意旁边有陌生人一同进餐,所以多种情况是穿插开坐,或是坐在餐桌的两边,事实上造成了空间的浪费,设施没得到有效利用.再如:泉州的公交站座椅设计的座椅长度在1.6米以上可供五个人坐着休息,但是很少看到这种椅子上同时坐五个人,倘若椅子上已经坐着生人,哪怕还有空位,除非万不得已是不愿去坐的.可见设置这种长条椅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因为不符合人的心理需求,这类长条椅可缩短为1―1.2米,可供两三人使用,增加椅子数量才是合理的解决办法.而福州街头古田路边的椅子设计就避免了以上的不足,令使用形式符合使用功能和环境的需要.还有我们在电梯这个特定的空间中,人们的视线都是尽量避开的,其目光多半是注视着电梯按键或顶棚,这兴许是设计的亮点,或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观光电梯.
以上意在说明:无论是在自然空间还是人造空间都会对人的心理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人的行为.人们不断地改造环境并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二、特殊人群的操作心理

既然设计要以人为本,那么真正的人文关怀就要在实际中加以体现,所以我们要掌握特殊人群的操作心理,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儿童肌肉不发达,力量与身体的发育成正比关系,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行动缓慢,需要力量的支撑.在他们可能活动的公共环境设计,在安全通道设置上要预留出专供儿童和老年人使用的逃生通道.残疾人的活动特点不尽相同,以下列举的是英国斯德波幅德一所学校的门.插销位于门的最顶部,既不容易看到,也不容易接触到,但这是一个好的设计.因为这所学校是专为残疾儿童开办的,校方不愿意孩子在没有大人的陪同下,擅自走出大门,门设计得难以拉开就是要达到这一目的,以保障学生的安全.有些东西设计得很难用,但这样的设计是合情合理的,⑤这说明特殊人群的设计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设计心理学已是一门成体系的学说,但真正应用于实践,应用到设计中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在公共环境中,有很多实例是违背人们的心理及行为的,人的行为是受环境影响和制约的,科学的环境营造是我们极力主张的,也是在设计中有待提高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
①《广告心理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中国建筑工出版社
③《弗洛伊德心理哲学》九州出版社
④《奥妙的人体语言》中国青年出版社
⑤《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美]DonadA.Norman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