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11 浏览:19991

摘 要:在基础教育不断改革、文学边缘化、大学专业课时压缩以及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广大学生对文学、中文专业的学习与关注兴趣逐渐转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就显得极为必要了.本文立足课堂教学,着重介绍具体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期于教学工作有一定指导借鉴意义,提升课堂效率.

关 键 词: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文专业

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及其思维方式、人生理想的建构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也逐渐发生转变,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无法及时产生效应的基础学科均被学生逐渐冷落、淡忘.较之上世纪八十年代来看,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有明显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有不少学生甚至不明鲁迅、老舍等当代名家,更遑论对其作品的了解程度.缺乏阅读,学生未能体会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自然也无法感受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精神,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对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当中,笔者作出常识性改革探索,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多样手段,增添课堂魅力

大量的事实已经验证了兴趣对于学习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这毋庸置疑[1].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缺乏是我们首要应当解决的问题,唯有在饱含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他们方能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探究活动.那么如何提升增添课堂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与积极性呢?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巧用对比

在当下学生对文学缺乏新缺乏的情况下,教师更应因材施教、结合教学目标有效改革教学方式.巧用对比,顾名思义,就是结合各种阅读资源进行对比,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系,变枯燥单调的平铺直叙为绘声绘色的对比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最近不少学生都有阅读过鬼子先生《一根水做的绳子》,结合此点,教师可将其与沈从文先生《边城》的讲述联合起来,同为悲剧爱情故事,两本书中有不少可以比较联系之处.教师可根据书本内容,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身世背景、生活道路以及他们对爱情抉择上进行比较分析.无论是沈从文先生作品中的翠翠,还是鬼子先生作品中的阿香,他们都具有美丽、善良、聪慧的特点.更巧合的是,他们都是那样“卑微而渺小”.沈从文与鬼子先生均让主人公经历了难言的痛苦和挫折,残酷的温情与冷漠的城市形成相衬托,然而两位主人公又因对待命运“抗争”、“妥协”的不同应对方式,各自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这让他们的人生既存在相似,同样又具有差异.在对比分析中,学生不仅深化了对主人公情感、作品精神的体悟,更深深沉浸到了两部作品所展现的情境之中.相较于单调的讲述来说,这样的方式显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这有助于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深化理解和视野拓展,学生积极性较高的情形下,教学效果自也不言而喻.

(二)现代手段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现代教学手段逐渐进入课堂,多媒体教学就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现代手段之一.借助多媒体,我们可将原本课堂中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如在《围城》的介绍讲述过程中,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展开叙述,反应那个时代部分人的生活与心理变迁.然而,方鸿渐生活经历极为复杂,繁琐的叙述颇费时间,借助多媒体,以图表的形式将方鸿渐复杂的经历展现出来,无疑更为简便清晰.这种方式对于情节较为复杂的作品、文学史的梳理均有作用.多媒体将单调的文字形象化、直观化,相较于单一的课本阅读来说,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文章解析时,辅以一段婉转动听、适情应景的曲子,或是一段能够彰显文章意境的画面,这样化朦胧为清晰,变抽象为直观,无疑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意理解的深化和情境融入.这样新奇的教学方式更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绝佳手段[2].

二、课外阅读,增进鉴赏能力

就中文系学生来说,大量的阅读是极为必要的,这也是他们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的重要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所涉及到的作家作品众多,仅凭借课堂内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学习探索是不够的.要让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学生得以更大程度的提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就尤为必要了.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并以之辅佐课内教学呢?首先,教师应当介绍课外阅读书籍,制定书目,并明确阅读要求,让学生完成读书笔记.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设计部分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跳脱出课堂局限的问题.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这节内容讲述后,我们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各抒己见的对余秋雨作品进行评析、鉴赏,既能有效提升学生对文学的审美、鉴赏能力,也能反之促进学生课外阅读,一举两得[3].

三、结语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其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课程改革绝非仅是上述几点方向,这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研究.在分析教材,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更具实效的教学方式,改革完善课堂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