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惟学历的误区

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123 浏览:93626

每天翻报纸看电视,发现人才招聘要求起码本科动辄硕博,有的用人单位连普通文秘也要研究生学历,让我等好生感慨.也许是这几年社会进步太快了,人才也是高消费.于是乎,盲目考研,你硕我博,文凭至上之风盛行.似乎没有高学历就很难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近日经济日报出版社推出的《天生我才》一书,向读者讲述了主人公杨少锋――一个刚毕业的小本科生三年就实现了从年薪10万到年薪100万跨越的非凡业绩,让许多自诩是名校毕业的MBA们和众多“海归”惊诧不已.

诚然,杨少锋没有研究生学历和海外留学背景,但“23456”这一组数字,则从一个侧面总结诠释出了他的能力:“2”是大学4年期间,他共为各种活动筹到27万元的赞助款;“3”是他在学习期间兼任过3家公司的总经理助理、企划部经理等职务;“4”是他相继创建了4个学生社团;“5”是《青年博览》、《少男少女》等5本刊物曾经对他的事迹进行过详细报道;“6”是他担任过从系到校各级6个重要的学生干部职务.而其在24岁时就把世界知名的专业咨询公司麦肯锡为中国联通做的CDMA推广方案全盘推翻,并创造CDMA手机月销售7000万的业绩,就更能说明问题.

其实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概念,强调业绩是人才评判的重要标准,进入21世纪又提出要创造一个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设计了新的绩效与能力素质标准;一贯重学历重资历的日本,也在人事改革中明确提出“能力主义”,并取消了学历统计,走出了“惟学历”的误区.

现在在发达国家,公务员队伍不追求高学历,甚至高技术企业也不追求高学历.美国国务院招聘外交官就只要求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即可;而在美国一家大报一年刊登的3544则科技类招聘广告中,2799则没有任何学历要求,要求学士学位的只有206则,要求硕士的仅77则.

反观近些年来,我国用人单位则在盲目追求高学历,致使大学毕业生因为就业紧张,又不得不盲目考研,为将来找工作增加求职砝码.2003年,考研人数飞速增长就是佐证.在学历上如此“攀比”,“恶性”竞争,这实在是一种误区.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书读得再多,没有实际能力又有何意义?

没有念完大学的比尔盖茨创造了著名的微软公司,股票市值相当于一个半上海的经济总量.中专毕业的著名桥梁专家林元培设计了杨浦、南浦、徐浦、卢浦4座大桥,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温州民营企业家中有学历、职称的不到三成,却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谁又敢说他们不是人才呢?

《天生我才》林德志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1定价: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