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留学教育的三大浪潮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712 浏览:94806

摘 要:民国初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处于清末和民国的交替阶段,该时期的留学教育在清末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庚款留美、赴法勤工俭学与赴苏留学是这一时期主要的三股留学热潮.虽然留学目的各异,但都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关 键 词:民国初期;庚款留美;勤工俭学;留学苏俄

[中图分类号]:G64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次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在民国成立初期,由容闳等人推动、始于近代的留学教育继续发展,主要表现为遣送学生留美、留法与留苏三大热潮.

一、庚款留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自1901年起需向条约各国赔偿“战争损失”4.5亿两白银,这笔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此后清政府全面实行新政,向近邻日本大量输送留学生出国学习.一些美国人士受此影响,认为吸引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也可扩大美国势力在中国的影响,并达到从精神上控制中国的目的,当时美国一份杂志就评论说:“中国学生之留学日本者,已近万人,留学于欧洲者,数百人,比利时一小国耳,犹有留学生三百人,然在美国者,其数较少,且因政治上之纠葛,近有邦交渐疏之势,循是以往,恐不但美国商货绝迹于中国市场,即美国之一切制度习惯与良善之气质,亦不能输入中国矣.”当时的驻美公使梁诚在庚款留美计划的实现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1904年起,梁诚便开始与美交涉退还庚款之事,经过长达四年的努力,美国终于在1908年通过了《豁免中国部分赔款》法案,规定将近半数赔款退还中国.清政府随之做出回应,1909年颁布了《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折》,并拟定《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具体规定庚款留美生的选拔、管理、派遣等事项.至辛亥革命前夕,共计派出180名学生留美.这些学生由于选拔严格质量较高,因此在美国多学有所成,许多人回国后为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与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相比,民国初年的庚款留美生由于有专门的选拔和培养机构,挑选更为严格,因此质量较高,大部分在美国取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未获得学位的仅占8%,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这批留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异,并且他们归国后又在各自的领域内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赴法勤工俭学

20世纪初,一批官费留学生赴欧洲留学,倡议并成立了留法俭学会.他们认为要改良社会首先应注重教育,要学习西方文明就应送学生留学于外,法国风气简朴、科技发达、学费低廉,是理想的留学之地,因此留法俭学会大力宣传赴法俭学.1915年,蔡元培等人在此基础上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宗旨即为“勤以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识”.

随着大批华工赴法做工学习,勤工俭学运动得到了发展.1916年,华法教育会由中法教育界人士自发在巴黎成立,会长、副会长等职由中法两国人共同担任.该会宗旨“在发展中法两国之交通,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智育、德育与经济之发展”.它曾一度成为留法俭学活动的枢纽机关,负责学生赴法后的各项事宜.

1919年3月,首批正式的勤工俭学生89人赴法留学.到1920年,共派出1600人左右,多为青少年,也有徐特立、黄齐声等老人.学生到达法国后,根据自己各方面情况分别采取先工后读、先读后工、半工半读等形式开始勤工俭学生活.


1920年下半年,勤工俭学生的工作和学习都陷入困境,半数既无工作又无学校,靠领维持费生活.留学生生活困难,学生组织斗争,受到中法当局的镇压,勤工俭学运动从此走向衰落.到1925年,大部分勤工俭学生修业期满回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至此基本结束.

留法勤工俭学的倡导者原希望通过留学欧洲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改良中国社会,虽然最后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但这项运动开创了教育史上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半工半读的先河,一些党内领导人如同志也曾赴法留学,为中国革命增添了力量.且成功建立了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海外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促进了中法两国的教育和文化交流.

三、留学苏俄

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为了向苏联学习革命经验,赴苏留学的潮流应运而生.受革命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留学苏俄的主要为党内人士.

1921年初,苏联政府在莫斯科创办东方大学,它是一所培养革命领袖人物的高等政治学府,招收东方各民族学生,讲授共产主义理论,并设有中国班,专门为中国培养革命人才.根据学生文化水平的差异,中国班还设有不同等级的教学班,如工人班、知识分子班、军事速成班等,每个班级所授课程各异,但都侧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刘少奇、任弼时、赵世炎、陈乔年等人都曾在此学习.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925年苏联政府出资筹建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只招中国人入学,专门为中国培养高理论水平的政治干部.在苏联方面倡议下,国共两党均选派有学员赴苏留学,如张闻天、王稼祥、蒋经国等人都曾在中山大学学习过.中山大学的教师和各种经费由苏联政府提供,中国学生在中山大学的生活标准甚至比苏联本国学生还要好.但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撤回在苏留学生,此后中山大学只接受学员并改名为李大钊大学.1930年学校正式停办.

以上两所大学虽然创办时间不长,但吸引了许多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有志之士前去学习.截止1930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2000余人,这些学生在苏联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后大部分回国投入到新主义革命中,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民国初期不足二十年的时间中,留学教育经历了以上三股潮流.由于民国时期的留学教育是在辛亥革命后动荡的时局中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而兴的庚款留美,为学习革命经验培养革命人才而起的赴苏留学,都是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留学潮.虽然留学的初衷和目的单一,但不可否认都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学生回国后为各自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突破.与清末相比,民国初期的留学教育更加规范,成立了专门选派留学生的机构,并制定了留学生管理的具体政策,为当代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