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与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45 浏览:143345

摘 要: 轻负高质,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是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最好选择.要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科学素养,转变课堂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执教能力.

关 键 词 : 初中科学教学 科学素养 教学理念 执教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教师应思考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浙教版初中科学新课程,理念先进,是一门综合的自然科学学科.初中科学教师,应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具体谈谈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科学课堂.

一、完善和提高初中科学教师的科学知识结构和科学素养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初中科学教师知识结构较单一.初中科学学科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而一些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以一门见长.特别是初中科学知识中的地理知识,据笔者了解,较多教师是比较欠缺的.

案例1: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有很多的科学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地理学科知识的欠缺.

《地球表面的板块》是应该深挖的一节课,但一些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没有进行很好的处理,因而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从魏格纳发现大陆可拼接性,引出大陆漂移说;因为大陆漂移说没有很好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所以没有被当时的科学界接受.后来由于二战时期,科学家对海底地貌的研究,发现大洋中脊岩石年龄最年轻,越往大陆边缘,年龄增大,但不超出2亿年.科学家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很好地解释了大陆漂移动力来源问题,也较好地解释了大洋的形成.但海底扩张说也存在缺点,不能解释一些地壳变动现象,比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后来,在多门学科技术支持下,科学家建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较好地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质现象,是较完美的学说.


教科书中的知识比较简单,一些教师单纯深挖教材知识,学生科学素养没有得到提高.

笔者上课时,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以科学史发现为主线,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魏格纳发现大陆可拼接性为引题,调动学生积极寻找大陆漂移证据,很好地落实了科学知识和科学史人文情感的教育.以大陆漂移不能解释动力来源为起点,引导学生研究洋底地貌,以一张大洋洋底岩石年龄结构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建立初步的海底扩张学说.又以其不能较好地解释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引入,指导学生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笔者为了完成此节课的教学,花了很多心思了解学科知识,整整打印了三十几张A4纸,以此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案例2:

九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第二节《探索酸的性质》第一课时,酸的定义是: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对于此定义的教学,一些教师会举例说明.比如有教师举NaHCO,认为碳酸氢钠会电离出氢离子,其实不然,它是电离出碳酸氢根(HCO)在这里应该举硫酸氢钠NaHSO.

初中科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科学素养,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理念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现象是,学生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教师普遍抱怨、埋怨学生,很少找自身的原因.

笔者认为,要改变农村课堂教学的现状,教师应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入手,抓住课堂这个关键,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应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变得乐学,要学.教师应有这样的基本认识,离开了学生的学,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都是无效的;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才会有效、高效,才会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据笔者了解,农村初中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基本上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发展为核心,采用以导学式训练、互助式学习、模块式教学、跟踪式评价为主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生本教育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很好地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师对此课堂教学模式应加以重视.

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

三、提高教师课堂执教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种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较全面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开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活动.高效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本身能力有较高要求.

1.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案例:空气

八年级下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第一节为《空气》.本节从了解空气的成分、空气的用途入手,因此,第一节《空气》可以说是整章的基础.本节课结合相关的知识内容安排了较多数量的实验,如空气的成分、各成分的性质均以实验引入.上好本节课,关键在于教师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只有教师预设到位,才会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本节课设计过程中,以生为本,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习空气的相关知识.

片段1:

师: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师: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怎么就那么肯定它的存在呢?

生1:有风.

生2:国旗会飘.

生3:等

师:那空气里究竟都有什么物质?你的猜测是什么?

生: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尘埃等.

师:以你目前所学,哪些事实依据、现象或实验过程能支持你的猜测?要求:尽可能多地记录验证方案,同桌相互讨论方案的可行性,选择发言人. 本节课的亮点是这张表格的设计,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从生活知识出发,归纳、小结,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该片段的设计是高效的.

片段2:

活动1: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到石灰水中,用嘴巴向石灰水吹起.

问题: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变浑浊的速度怎样?

结论:空气中还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此处是教师精心设计,用对比手法,很形象地表现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少.

活动2:把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放入一瓶空气中,木条是否能继续燃烧?

把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放入一瓶氧气中,木条是否燃烧得旺?

现象:木条继续燃烧,燃烧程度没变化,最后熄灭.

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

此处教师设计对比试验,较好地展示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得出空气中有氧气.

2.提高教师课堂演示试验设计能力

《月相》是一节很不好上的课,该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空间想象能力、空间运动和光学知识.如何做好演示试验,是本节课取得高效的关键.在模拟月球绕地球运动过程中,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改变是关键.如何选取月球模型,且体现“昼半球、夜半球”思想,很有技巧性.若选取乒乓球,在学生演示时,由于乒乓球本身偏小,就很难观察得出月相图.只有选取体积较大的泡沫球,试验效果才会显著,课堂教学效果才会理想.

在上弦月、下弦月讲解中,由于学生对空间位置认识不到位,很难理解为什么上弦月是右半边亮,而下弦月是左半边亮.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演示试验,请两位同学上来做.拿一个地球仪模型,让这两位学生背面而站,用背夹住地球仪,两同学位置可以模拟上弦月、下弦月位置,教师手拿月球(一面涂黑,一面留白),问其中一位同学:亮部是哪边?问另外一个同学:亮部是哪边?这样会得出左右相反,学生就能较好理解上下弦月亮部是不同方向.

3.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能力

例子1: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层层深入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运动中的小车继续前进?物体做各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你认为正确吗?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在学生观察“斜面小车实验”后可继续提同:从刚才实验现象中你可得到什么结论?小车为什么在毛巾表面上前进的距离最短?而在光滑的玻璃上滑行的距离为什么会变得长?检测设小车在比玻璃更光滑的物体表面上运动,即看成“没有阻力”小车将会如何运动?在上述情况下小车运动速度是否改变?小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小车处于这种状态需要力吗?这样通过一系列提问,学生最终得出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错的.这类有设计性的提问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帮助,它能使学生在掌握研究方法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由此可见,教师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从而逐引导学生探求新知,使学生学习更高效.

例子2:《地球表面的板块》海底扩张学说中主要内容,由几个关键性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较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的问题,实现了高效课堂.

由此洋底地貌,标上年龄特点.问题一:洋底岩石年龄有什么特征?问题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问题三:据此你有什么观点?

4.学会设计和编写导学案

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个重要的支撑点是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帮手,它是教师教案与学生学案的二合一,是教师高效课堂的重要载体.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应与教材紧密结合,应是学生自学的导航、课堂学生、师生交流的文本材料、学习效果的检测和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一个完整的导学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情景导入、自学与交流、文本拓展、课堂小结、当堂反馈等.

案例:光学复习导学案设计

片段:

一、光的直线传播

现象:?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且V空气?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V液体?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V固体.

二、光的反射

1.作出法线、反射光线;标出入射线、反射线.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布在法线?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角等于?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角.

实例分析:跳水运动员在跳台上可以看到游泳池中的自己的像,这相当于成像,成的像有何特点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当运动员下落的过程中,像的大小?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变大、变小或不变),像离水面的距离将?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增大、减小或不变).

3.平面镜成像特点:?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

007(6).

[4]史育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7.

[5]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么教.沈阳出版社,2005(7).

[6]毕田增主编.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