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如何促进我国农村金融的深化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110 浏览:46340

(三峡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宜昌443002)

摘 要 :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战线,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缺失,使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几乎无处可贷,严重影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本文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 键 词 : 农村金融 金融抑制 新农村 民间金融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包括二十字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建设新农村,必须夯实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提高,没有农民生活的改善,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经济基础,农民也会失去积极性.因此,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当前,资金严重短缺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原因是: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象特别严重.麦金农和肖于20世纪70年代初较系统地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尖锐地指出了金融抑制的危害,并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投资及经济增长正相关.该理论主张:在发展中国家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中,必须扩大金融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国内闲置资金,提高国内金融资本存量,并使之向生产性投资转化;在金融领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货币金融体系过多管制,放开金融市场,让利率及时反映金融资产的供求状况,又反映替代现实消费的投资机会和消费者延迟消费的机会成本,沟通储蓄和投资,增加投资的总量和效率,以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而且这一现象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格局下的农村,尤其突出.如何消除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约因素,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金融怎么写作对象看,我国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此外还有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由于农户和农村企业的性质、活动内容和规模不同,其金融需求又表现出多层次性特征.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以下问题相当突出:

(一)金融机构单一或缺失,农村缺乏金融怎么写作

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呈现二元化结构特征,即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包括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正规金融组织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边缘,国有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为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一些金融怎么写作,但这是少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主要包括私人钱庄、组织和各种行会等.

近几年,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为控制金融风险,纷纷收缩战线,集中力量争夺城市数额有限的大客户,大规模地撤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1999-2003年,四年撤并数高达31000家,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取缔,而多数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又十分高,资金规模十分有限,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怎么写作的缺乏.现在依靠正规金融渠道,农村地区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基本无处可贷.

(二)现行贷款制度和担保制度严重制约了涉农贷款的发放

主要表现在:(1)抵押物难选择.农业贷款扶持的农业、林业等产业,其资产多为农产品、在产品、林业资源,若作为借款抵押物其自然风险大.(2)龙头企业寻找保证担保难.许多龙头企业在当地农村都是最大的企业,很难在当地找到合适的企业为其提供担保.(3) 农户申请大额贷款难以提供相应的抵押担保.

(三)资金大量外流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其中邮政储蓄是主要渠道,2001年该系统存款余额为5911亿元,其中3781亿元是从县及县以下吸收的,因其不发放贷款,这部分资金直接流出了农村,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吸储流出的资金估计在2000-3000亿元.另一方面,现在能对农村提供贷款的实际上只有农村信用社,缺口非常明显.


(四)农业保险制度严重落后

目前,我国对农业灾害损失主要依靠国家提供灾害补助的方式进行救助,这种救助方式在实践中表现出对农户援助力度不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问题.国际上较为通行的、且为WTO规则所允许的农业保险体系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来,农业保险业务逐年萎缩,在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自1982年承办农业保险业务以来,由于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1982-2001年,综合赔付率为108%),导致农业保险业务极度萎缩,承保率不足5%,该公司2002年农业保险收入仅占公司保费总收入的0.6%.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农业保险收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仅0.043%,平均每个农民缴纳的农业保费为2.6元,获得的农业保险赔款仅1.8元,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

(五)民间金融发展迅猛,但风险不可调控

民间信用和融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担保抵押借贷、民间票据贴现、互助会等.在资金紧缺而银行信贷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这些金融方式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民间借贷以其融资速度快,信息费用低,利率具有弹性,怎么写作态度好,渠道广,回收快,经营方式灵活等优点经久不衰.但民间金融活动又有一定的风险性,甚至会出现诈骗和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高风险,隐蔽性强,不可控制等,有时也会影响农村正常金融秩序.

二、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方向

(一)在民间金融领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开放民间金融市场,允许成立金融合作社、股份制银行、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民间金融,它补充了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不足,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能到达的地方发挥了作用.发展民间金融,可以有效地利用乡土信用的担保作用,缓解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资金困难.其次,民间金融的存在也活跃了市场,加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同时规范的民间金融市场也可以抑制民间的活动.促进民间金融市场的资金平衡,利率走势趋于稳定,从而在发展经济和繁荣金融市场之间形成良性循环.2.在开放的同时还应降低市场进入门槛.目前,地区性的金融机构在成立公司制企业时要求过高,如《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农村合作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这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要求过高.其实发展有一个过程,让民间金融慢慢积累,慢慢壮大.只要监管措施有力,民间金融的风险并不像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大.3.开放民间融资市场的利率.民间资金市场本来是灵活的,所以利率的市场化可在民间资金市场上首先实行,在利率的指导下,民间金融企业可以自由地调整利率浮动幅度,使利率真正成为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经济杠杆,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调查来看,民间资本利率是国家银行利率的5倍至8倍,但依然有人愿意承受,如果规范的民间金融市场在国家银行基础上适当提高利率,这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因为资本既然是稀缺的,它的就应该高于市场.正如陆雷(2002)所发现的“农村社区的高息所对应的,往往并不是高额的坏账风险准备,而是一种对可能面临的法律制裁的保险性补偿”.况且,民间金融的怎么写作对象,往往是小额贷款者,难免交易成本高,因此利率偏高有其合理性,目前正规金融系统对于发展民间金融,持批评态度的人较多,这里面有一些既得利益因素,害怕民间金融的竞争,当然也有担心监管不力,给金融秩序带来混乱.不过,要发展市场经济,民间金融问题是回避不了的.4.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有利于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既符合民间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符合规范的商业银行运作要求,又应该适应民间金融机构借贷过程中所具有的完全信息、交易成本低和灵活方便的特性,实现民间金融经营制度创新和金融当局监管制度创新.

(二)转变国有银行经营机制,增加支农怎么写作

1.把农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要按照国有银行改革的要求,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主要着眼于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优势,以市场原则为导向,重点支持商业化程度高、资金需求量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以上工商企业.对农行剥离的扶贫贷款业务,国家采用招标方式由多家金融机构平等竞争贴息优惠.鼓励农业银行在改革中,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农行多余的机构和人员,或改制成农村信用社、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和农村保险机构.2.改善农发行经营机制,拓宽农发行业务范围.在确保农发行粮棉油购销储备信贷业务的同时,逐步适当拓宽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开发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金融业务,试点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和其他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转贷、委托业务,探索农村开发性金融的路子.3.分类指导农信社改革.

(三)加强金融创新,满足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

1.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建议财政出资建立级农业巨灾保险基金; 鼓励地方政府、农业大企业、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各出一点资金,各级政府补一点资金的办法办保险;对经办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险机构适当减免所得税;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再保险.2.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在规范发展原有交易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小麦期货市场体系,适时恢复花生、早籼稻期货交易,允许油菜籽等粮油品种进入期货市场交易等,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姜长云.从乡镇企业融资看农村金融改革.经济学家,2002.6.

[2]郭卫.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问题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11.

[3]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农民金融需求与金融怎么写作供给.中国农村经济,2000.7.

[4]陆雷.不完全产权的经济分析―――应用于农村高息借贷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5]成思危.对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几点浅见.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6.01.

[6]李勇.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经济研究参考,2006.07.

[7]张乐柱. 悖论中的农村金融改革.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1.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