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改善效果

更新时间:2023-1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712 浏览:96021

【摘 要】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为了探寻农村金融政策对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改善效果,本文首先构建模型实证检验了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显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随后选用西北五省的数据样本,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各项农村金融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实际作用,结果显示一些政策对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没有明显效果,甚至还有一些政策起到反作用.最后分析了这些原因并给出建议,农村金融政策不应盲目求广求深,而应当与经济发展协调一致,重在提高效率优化配置,切实扩大农村金融怎么写作的覆盖范围.

【关 键 词 】城乡收入差距;库兹涅茨效应;农村金融政策

1.引言

城乡收入差距反映着社会公平程度,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已成为社会上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甘肃省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较大的增长,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48元增加到2010年的16113元,提高了46.30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407.53元增加到2010年的13188.55元,提高了32.36倍.农村居民纯收入从1978年的100.93元增加到2010年的3424.70元,提高了33.93倍.但与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相伴,城乡收入差距由1980年的1:2.63上升到2010年的1:3.85,加上城镇居民享受着许多农村居民无法享受的福利,这种差距实际上比数据反映出的要更大(陈钊等,2010).

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剧将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和谐与公平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将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影响经济健康发展,还可能积累形成矛盾与冲突,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武少俊,2002;陆铭等,2005).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发放生产经营性小规模短期贷款,需要抵押和担保、期限不灵活、程序复杂,所以农民普遍偏爱非正规金融(周天芸,2005).另外,Storey(2003)的“无信心借款人”理论认为,金融机构贷款甄别机制的不健全会向借款人传递有偏差的市场信号,导致借贷者误认为自己肯定不能获得贷款而放弃申请贷款的努力.综合上述这些原因,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农户的融资次序首先是增加非农业收入,如进城务工等,其次是亲友信贷,再次是国家信贷支持,最后是民间融资(张杰,2003).

近年来政府通过金融支农惠农,增加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扩大涉农贷款覆盖范围,提高涉农金融机构存贷比,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等政策手段是否能够真正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各种政策手段的效果究竟如何,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城乡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

库兹涅茨(Kuzs,1976)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检测设为: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随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即收入差距存在“库兹涅茨效应”.虽然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公平与效率需要作出取舍,但也有不少学者支持公平与效率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的观点.目前,寻求“边增长,边分配”,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发展模式目前已成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为了验证甘肃省是否存在着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能协调一致的现象,本文选取1985年到200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人均GDP数据,构建对数模型与非对数模型进行检验,识别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存在库兹涅茨效应.相关数据来源于《甘肃省发展年鉴2011》.

(1)

(2)

其中,代表库兹涅茨比率,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GDP为人均GDP,同时引入人均GDP平方项和人均GDP对数平方项.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的参数估计结果,对数及非对数模型的一次项系数估计值全部显著且为正,二次项系数估计值全部显著且为负,并且拟合程度(Adjusted R-squared)分别达到0.85和0.84.可以看出,伴随着甘肃省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存在库兹涅茨效应.说明甘肃省过去在追求经济发展效率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分配之间的协调关系,既遵循“先增长,后分配”的发展模式.

3.农村金融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2006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放松了农村金融管制,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涌现,活跃的民间资本也参与到农村金融发展之中.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度、广度、效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了验证这些金融政策是否能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预期目标,各项政策具体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本文选取农村金融发展深度,农村金融发展广度及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等3个维度的10个指标来检验农村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受限于数据样本的统计区间,选取2006-2010年西北五省的数据样本构建面板数据进行总体分析.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怎么写作分布图集》,模型变量的意义如表2所示.

采用混合估计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

综合两种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农村金融政策因素都能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其中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比例、金融机构存贷比、贷款农户比例、农业贷款网点覆盖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单位GDP农业贷款余额、贷款网点比例和贷款履约率3个因素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人均农业贷款、金融机构网点平均从业人员数量和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数量则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4.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农村金融发展深度来看,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比例和金融机构存贷比这两个指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没有明显的效果.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比例,或对涉农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比例给予政策优惠并不能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人均农业贷款加剧了成效收入的扩大,而单位GDP的农业贷款余额却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效果,这意味着简单的增加涉农贷款往往事与愿违,政策制定者不应简单的增加涉农贷款,而应考虑到涉农贷款与地区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从农村金融发展广度来看,贷款农户比例和农户贷款网点覆盖率这两个指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效果不显著.贷款网点比例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帮助,而金融机构网点平均从业人员数量和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数量则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通过政策引导扩大贷款农户的比例和增加农业贷款网点覆盖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具备贷款审批权的网点越多,农户获得贷款就越容易,能起到金融惠农的作用,显著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金融机构网点平均从业人员数量和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数量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则说明金融机构的臃肿增加了农业信贷的成本,反而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从金融机构效率来看,提高贷款的履约率能够减少金融资源的浪费,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种有效的政策手段.

总之,进一步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并不能通过盲目的扩大金融机构规模,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存贷比等手段来实现.因此,通过发展金融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切实减小农户的贷款成本,实融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和新兴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扩大农村金融怎么写作的覆盖范围,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