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缺陷因素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29 浏览:8231

[摘 要]“三农”的发展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中,金融是首要因素.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仍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农村金融中存在金融抑制现象、我国农村农业本身的特点、农村金融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农村金融市场垄断.

[关 键 词 ]农村金融 缺陷 需求 创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中,金融要素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当前,中国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由增加供给转变为提高效益,农村和农业发展对资金要素的依赖程度日趋增强.然而由于农村金融抑制现象等因素,农民获得金融怎么写作极为困难己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金融抑制现象

金融抑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S·肖和罗纳德I·麦金农提出.他们认为,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尤为严重,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金融活动,包括农村金融的管制极其严格.从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经营业务到各种利率水平,政府都有过度严格的管制,以适应于政府当时的农村经济政策.根据金融抑制理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供给型金融抑制,即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量小,供给总量不足.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即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是“市场不完全”在金融方面的重要表现,其最终体现为金融市场不发达,信用工具少,经济单位的资金难以互相融通,大量的小企业和住户被排斥在有组织的资金市场之外.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主要是由于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低,贷款难以及民间金融“挤出效应”等,造成对正规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村金融的完善不仅取决于金融部门的资金供给,而且也取决于农户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强度.换而言之,农户借款的需求不够也是造成农村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农村金融需求抑制的表现为有潜在借贷需求农户的需求难以转化成有效需求以及一部分农户没有借贷需求,农村金融需求抑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弱质性、经济容量的限制、土地制度、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农户没有借款需求.有资金需求的农户由于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缺乏抵押和担保或无力负担利息,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又存在许多隐患,致使借贷需求难以成为有效需求.三是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其他业务很少;在存款方面主要是一般性储蓄品种较多,但是能够提供转账结算的往来账户、异地存取等业务较少;在贷款方面主要是金额小、期限短的小额贷款,多以一季或半年居多,与农业生产周期不一致,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实质是金融供给类型不对.


二、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特征

农业和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和“弱质”领域,自然风险大,收益低.由于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高,种种内生、外生的农村金融风险均缺乏有效的保险机制来予以防范和化解.“规模不经济”的农村市场对银行而言,有如“鸡肋”,农村是一个庞大的资金源头,丢弃当然可惜;但农村金融风险高,就地投放资金、实现效益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一旦遭到自然界的各种灾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颗粒无收,由此造成了农业生产总是处于频繁的波动之中;另外农产品大部分是生命体,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贮存运输较为困难,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农民面临的收入风险较大.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造成农户在经营方向上的摇摆不定和扩大生产上的不敢投入,更不敢到金融机构借款.因此,农业的产业特征抑制了农村金融的供给和需求.

农村多少年形成的固有的观念也深深的影响农民的借贷行为.农户家庭仍在很大程度上对家庭成员提供保护以抵御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农户的社会关系范围中最近的是自己的亲属及亲族.我国农村农户之间存在着高频率的社会互动,借贷者以血缘、地缘、业缘等资源为依托,形成较强的关系型信用.圈子内部,借款者拥有贷款者社会资本和信用状况的完全信息,借款农户的违约行为会被贷款农户以“闲言碎语”的方式加以传播.这种惩罚方式对农户来说是非常严厉的,不讲信用的农户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受到村庄社会群体内成员的共同谴责,在“圈子”失去诚信,可能甚至不能在村庄中继续生活,所以这种违约风险很高.在农村社会中信任是建立家庭、宗族、村落等基础上的特殊信任,这种信任机制对借贷农户的约束作用要通过的道德习俗、文化等非正式制度来实现,而这种信任机制很牢固,这些观念导致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繁荣和对正规金融需求的减少.

三、信息不对称

由于农村经济主体的地域分散性和信用等级评估的困难性,农村信贷市场上供求双方信息是不对称的,为克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金融机构必须支付一定成本去搜寻借款人的相关信息或监控借款人的资金使用.由于贷款规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正规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与应对农村生产活动中面临的各类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于较小的贷款本金而言,他们的信贷成本太高,高到难以用利率提高后的风险溢价去弥补.在交易成本超过其潜在收益时,金融机构最终将选择信贷配给,即减少贷款数量并对贷款进行分配,使得农村金融怎么写作成为小部分群体享用的“奢侈品”.农村正规金融信用市场中授受信主体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是不同的.受信主体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及其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授信主体则较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信息,这种不对称的信息条件会产生信息优势方(受信主体)的道德风险和授信主体的逆向选择.而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优势首先反映在它对借款者的资格甄别和选择上,借贷者之间以亲戚、邻里和同事居多,借贷双方对彼此的资信、收入状况、道德品行等都比较了解,可以有效规避正规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农村正规金融信贷市场的萎缩,也催生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