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19 浏览:20990

摘 要: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在体系和模式上与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有着较大的差距,已很难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求.从农业科技推广内涵入手,客观分析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特征以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对发展基于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其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进行了总结,在借鉴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对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关 键 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模式;农业高校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鼓励机制、市场环境.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国家与社会的需求.

1 农业科技推广的内涵与现状

1.1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的农业推广属于狭义的农业推广,即只注重农业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1993年颁布的《农业科技推广法》关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定义是:“农业科技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怎么写作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本文所谈的农业推广是指农业科技推广.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狭义农业推广正转向广义农业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实行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各个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不同.相应农业推广体系也各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只是构成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其中一种职能机构.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由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成.目前,全球农业推广体系可分为六大类.

第一,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以日本最为典型,也包括荷兰、意大利、泰国、菲律宾等国.

第二,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它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农业大学的科技资源和优势,以项目为纽带,联合、利用有关科研院所和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向农民科技示范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移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形式.以美国最为典型,菲律宾、印度等国也部分地采用了这种推广体系.

第三,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商品生产组织或一些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如马来西亚的橡胶生产和咖啡生产组织等都建有自己独立的推广体系.

第四,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一些协会和宗教组织经常从事社会经济和家政等方面的推广工作.

第五,私人农业推广体系.是指一些私人企业为推销产品所组建的产品推销部门.

上述两种类型以法国、英国和新西兰最为典型.丹麦、墨西哥、智利、挪威等国也采用此类型.这类推广体系多数推广活动由私人咨询公司或者非政府组织进行,政府或者农会组织与这些私人公司或者非政府组织签订合同,政府或者农会组织承担全部或者部分农技推广经费.

第六,其他形式.欧洲一些国家的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以农村青年和妇女为推广对象.推广一些实用的农业技术、健康保健知识.

以上的推广体系中,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占全球推广体系总数的81%,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占1%,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占4%,非政府的推广体系约占7%,私有推广体系占5%,其他类型的推广体系仅占2%.

1.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现状

1.2.1 农科教分离,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下建立起来的,由政府农业行政部门所属的推广机构全面负责的一元制推广模式,推广部门、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间缺少横向联合.农科教各自为政、相互分离的格局多年来并未得到根本转变,农业科研成果难以及时传播,而来自田间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到科研单位,导致研究的针对性不强,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率低.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65%~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仅42%.其中荷兰已超过了80%,成为荷兰农业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根本原因.这一矛盾的存在,不仅不能够体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而且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也相当不利.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高转化率是与其实行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推广体制分不开的.美国在世界较早建立起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其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已达86%,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75%,长居世界第一.

1.2.2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推广渠道不畅

农民组织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效的相似度检测桥梁,对科技需求有更直接的了解.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建立农民合作组织,积极支持和鼓励这些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丹麦、荷兰等国的农业推广工作基本由农民协会负责,而日本则由和县共同出资建立农协体系.我国的人口庞大,户均耕地少,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超小型经营规模,优先的推广力量难以应付极其分散的庞大农户群,农业科技推广成本高、效率和效益低,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大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发展农民专业生产组织,已成为推广工作的迫切需要.

1.2.3 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不够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仅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低收入国家的水平;我国农技推广人员人均经费不到发展中国家1980年技术推广人员人均经费的15%;我国农民人均所分享的农技推广投资还达不到低收入国家的一半;政府对农技推广投资的比例太低,农技推广经费的绝大多数用来发工资.发达国家农业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占0.5%左右.低收入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已达到了0.44%.而中国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近20年来一直徘徊在0.22%~0.36%之间,平均为0.25%.

1.2.4 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在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部分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在美国的推广机构中有75%的人员具有硕士学位.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占51%,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比例占15%,有34%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着经营创收和行政管理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由于长期以来缺少参加培训,大部分推广人员知识面太窄,缺乏综合性、多学科知识,知识结构陈旧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一是产中怎么写作专业知识多,具有产前、产后怎么写作专业知识的少,具备农产品出口创汇专业知识的则更少;二是在具有产中怎么写作专业知识人员中,传统产业的多,新兴的产业少.

1.2.5 相关政策法规落后

1953年制定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和1955年颁布的《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工作的指示》,保证了我国地方农业推广机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1993年颁布的《农业技术推广法》标志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农业推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确立以及加入WTO对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提出的挑战,原《农业技术推广法》的一些条款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的推广工作,导致对推广职能和推广体系范畴界定的不全面、不科学.需要用法律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如投资的来源及其比例,推广人员的素质及考核,奖罚机制等.

2 发展基于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1 发挥农业高校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农业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可以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与素质,目前,全国有独立建制的高等农业院校37所,其中高等农业本科院校31所,高等农业专科院校6所.2007年底统计显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校生25728人,其中博士生1200人,硕士生4373人;南京农业大学在校生27902人,其中研究生6629人;河北农业大学在校生44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443人.

2.2 农业高校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科研设施、科研经费

高校的科研建设有比较固定经费来源,完备的教学、科研设施,丰富的科研基础,这些都为农业科技及其推广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农业高校每年有300多项的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三等以上的奖励.科技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27%提高到80年代末的35%,2005年已达42%.近20年来,先后转让重大科技成果915项,大部分已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应用,且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05年底,高等农业院校共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50余项,获得国家支持资金近亿元,推广和转化各类鉴定成果逾300余项,试验与示范面积超过千万亩.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2.3 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符合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的客观实际

建立大学的农业科技推广有利于完善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避免传统体系的一些弊病: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利于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和多元化推广主体的形成,有利于农业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合理、高效、环保发展的强大技术支撑.从我国的农业环境来看,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大陆人均耕地面积降低为1.39亩,仅为世界人均数的四分之一.虽然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潜力在2.01亿亩,但60%以上分布在水资源不足、水土流失、沙化及盐碱严重的西北部地区,且交通不便.加上有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把农业结构的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减粮扩经,将良田改种果树等经济林木或毁田养鱼等,造成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完善农业科技的推广,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符合当前农业推广的客观实际.

2.4 科技推广对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具有信息反馈的作用

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将科研和教育的新成果、新知识、新信息传输给农民,并经过实际生产来检验,产生效益,这是高校将知识和理论用于实践的过程.同时,农民又将农业生产中所出现的问题反馈给科技推广人员,再由推广人员整理、加工后反馈给科研、教学部门,最后以新研究课题和教学素材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依据,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2.5 高校农业科技推广可以产生特殊的社会效益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人忽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轻视农业高校,歧视农民.发展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不仅可以让农业高校怎么写作于农业,怎么写作于农民,推广农业科技,同时也可以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农业高校的社会经济地位,促进农业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的就业.

3 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我国借鉴美国以大学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制的经验,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在总结、凝练、继承各种推广形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大学为依托、以政府为依靠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3.1 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模式”

“太行山模式”属于“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就是利用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科教力量,通过对贫穷落后地区的综合开发,提高当地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文化水平,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的一种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目的是改变太行山山区的生态环境,探索帮助农民迅速脱贫的途径.通过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农民示范户、农民夜校、扶持农民协会和青年志愿者怎么写作来进行农业科技推广.20多年来.示范科技成果贡献率由开发前的14%增加到40%以上,创造了近100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3.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199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宝鸡市政府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形成了5种基本模式:一是“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的科技产业化模式;二是“专家+技术推广机构+农户”的科技推广模式;三是“专家+科技企业+农户”的科技推广模式;四是“专家+相似度检测组织+农户”的科技推广模式;五是“专家+科技示范园”的科技推广模式.共建立了32个农业专家大院,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亿多元.其模式主要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主体,以信息化咨询怎么写作网络和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为两翼的科技推广平台,以科技示范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为结合点.带动、组织农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的艰巨任务和目标.

3.3 南京农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历经3个发展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科技大篷车”时期,以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而进行的一种送科技下乡综合怎么写作.其主要形式是:培训讲座、科技咨询、现场指导、赠送资料、考察规划.“科技大篷车”已行程几十万公里,遍及江苏、江西、安徽、湖北等地的60多个县(市)、500多个乡村,每年有3000人次的师生在乡村蹲点和巡回指导.据初步统计,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活动和项目实施,为社会培训人员10多万人次,累计创造社会效益300多亿元.二是本世纪初与连云港市合作的“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阶段,2003年3月,南京农大百位专家对接怎么写作100个村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双百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三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阶段,形成了特色产业建设模式、双向成果转化模式、园区规划模式、成果转让怎么写作与龙头企业模式等.学校充分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全面实施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以实际行动为新农村建设怎么写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4 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在线”

2002年,东北农业大学建成并运行“农业专家在线”.其实质是“农业信息咨询模式”,学校将农学、植物保护、畜牧、兽医、食品科学、农业机械等10个学科30多名专家作为“农业专家在线”的在线专家,负责提供科技咨询、农情分析、市场评估、国内外农业科技动态、灾害预测及病虫治、畜禽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怎么写作.现已发布信息11000多条、平均日访问量3000多次,其中,点击用户40%来自黑龙江省、33%来自国内其他地区、27%来自国外,“农业专家在线”日益成为黑龙江省与国内外交流农业科技信息的窗口.

3.5 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

2005年以来,湖南农业大学动员100名教授带队,组成由研究生、本科生参与的示范团队,深入全省与100个农业大户或农业产业化组织进行对接,构建一个以大学为中心的农技推广新网络.“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在三湘农村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双百工程”实现了教学、科研、示范、推广、培训相结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4 关于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4.1 加大财政的投资强度,寻求更多投资主体


建设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政府势必要加强对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的投资,设立专项农业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经费支持.高校的农业科技推广在与市场对接时,要积极考虑寻找更多的投资主体以改变高校的科研资金全由政府提供的状况,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获取资金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加大金融信贷机构对农业的信贷力度.

4.2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化的建设

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化平台能够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市场信息的扩散,让农民快速、便捷地获得信息怎么写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通了“168农业科技”咨询,集成、传播各类农业科技信息,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和怎么写作.有数据表明,农业公共信息网络怎么写作的建设还远远没有达到农民的期望.在农民对农业科技怎么写作项目的意愿调查及排序中,农业公共信息网络怎么写作的实际获得项目比重只有7.56%,而农民希望得到的项目比重为17.44%.

4.3 建立高校农业科技成果的促进转化机制

农业高校的部分科技人员市场意识仍比较淡薄,成果使用者和成果研制者很难找到利益结合点,造成科研成果与市场不能有效对接,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目前农业高校的科研项目多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较少,直接运用于生产的应用开发研究则更少.而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项目70%~80%来源于市场与生产需求,能直接运用于生产.因此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正确评价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实施良好的项目确立机制,让科研和市场对接.

4.4 加强环保宣传,以发展可持续农业为主导方向

把农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协调作为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可持续理念得到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认可,是农业生产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的现实选择.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认可和积极参与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虽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环境建设和保护,采取了退耕还林、绿化荒山荒地等措施,但从总体上来看农业环保水平还比较低,农民的环保意识还不够强.因此,高校在推广农业科技的时候,应加强农业环保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