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利益均衡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81 浏览:10682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发展“主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将引发人力资源新的需求和新的分配格局,进而引发农村职业教育相关利益格局的波动与供求关系的调整.分析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利益非均衡问题,对构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利益均衡体系,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良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内涵

农村本身是个历史的动态概念,随之而来的农村职业教育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现有的观点一般将农村职业教育界定为:办学地域发生在农村,教育对象为农村人口,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怎么写作的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升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异军突起的背景下,传统“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其教育功能与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农村职业教育界定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人才的教育.突出“为农村”,而非“农村的”或“在农村”,应打破原地域、生源等固有限制,在专业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既要立足第一产业,更要注意辐射第二、三产业.

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利益非均衡问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利益相关者

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受教育者、学校、企业、政府等几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总体上是基本固定的,而各相关者利益关注点的动态变化必将影响其利益均衡.农村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关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农村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结构图

(二)利益非均衡问题分析

结合农村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结构图,梳理出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主要相关者之间的六组利益关系,分析其非均衡问题.

1.受教育者与学校之间的利益非均衡

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与农村职业教育学校提供的教育怎么写作不匹配,如表1所示.

表1受教育者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关系

受教育者为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迫切希望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获得社会认同,改变社会地位.受教育者的预期收益主要从工资待遇和职业认同获得,预期收益与求学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直接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吸引力.而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毕业生工资待遇偏低,且多从事社会底层工作.毕业生难于获得学历、学位的提升机会,限制了学生的求学意愿和职业规划,影响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就读农村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2.受教育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非均衡

受教育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非均衡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与企业人力资本需求不匹配,导致人才市场的供求失调,如表2所示.

表2受教育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农村职业教育毕业生大都进入低端劳动力市场,工作条件差、管理欠规范.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很难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期间,企业对新技术熟练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多数毕业生又缺乏企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无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这种人才市场供需失衡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就业水平,也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企业的战略升级.

3.受教育者与政府之间的利益非均衡

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与受教育者的求学、深造、就业等政策期望有偏颇,如表3所示.

表3受教育者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

首先传统考试招生制度中的单一招考模式所带来的“掐尖式”的选择性过滤,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其次,农村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学历对接制度的缺失,使有意向、有能力深造的受教育者难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最后,就业市场的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不具备竞争优势.

4.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非均衡

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偏离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参与办学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等,如表4所示.

表4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部分农村职业院校的办学指导思路不够明确,专业设置脱离当地经济和社会实际需要.有的学校存在办学目的商业化、办学方向随机化、办学模式普教化、办学行为短期化的现象,使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偏离了企业用人需求,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采用了诸如“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试验班、“3+1”培养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总体而言企业参与的程度并不高.现阶段的校企合作,对责任、权利和义务的要求不够明确,还没有建立合适的校企合作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影响企业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5.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利益非均衡

主要体现在政府的政策支持、教育投入与学校的政策期望有偏颇,如表5所示.

表5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

首先,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关注度不高.县乡两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扶持,致使国家规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政策措施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其次,政府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多考虑效率优先原则,使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偏低.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信息获得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最后,政府在举办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缺乏政策创新的工作思路,没有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性差异,多采用“一刀切”的办学模式,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6.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非均衡

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企业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政策支持制度细化及落实不到位,如表6所示.

表6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政策支持不到位.首先,缺少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法律法规,未能科学规范政府、学校、企业等在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其次,企业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国家专项发展计划、税收优惠政策等不到位,这些都不利于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

三、构建利益均衡体系,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厘清角色,抓住各方在现阶段的利益诉求和主要矛盾,最大限度平衡各方利益,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创新政策,统筹管理,优化利益结构

通过创新思路,统筹管理,进行教育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创新,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利益结构.一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统筹与各级政府的教育政策与制度,鼓励结合各地经济发展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二是统筹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教育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创新,使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三是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四是全面统筹财政投入与企业、社会资金办学的配套政策,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多元化.

创新招考与教育政策,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要创新招考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其次,农村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学历对接制度,为农村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最后,针对农村职业教育怎么写作经济发展“短循环”特点,农村职业学校在学生培养上可以采用“半工半读”的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三)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怎么写作功能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期,应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拓宽办学面,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怎么写作功能.首先,受教育者的范围应覆盖广大流动人口,特别是像新生代农民工这样的潜在需求群体;其次,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怎么写作;最后,将短期的技能培训和长期的教育需求结合起来,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教育模式.

(四)资源整合,“校企对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化、均衡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大都是立足在县乡两域,规模小,办学模式单一.农村职业学校零星分布在基层,力量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促进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农村职业教育联盟”,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探索“校企对接”新途径,为企业输送对口人才,实现校企供求双方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1.2.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