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617 浏览:59542

【摘 要】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目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与经济发展差距过大、轻就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等.应该从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进行校企合作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关 键 词】工商管理,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受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我国高等学校不少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长期不变,离社会的需求越来越远.特别是入世之后,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反映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陈旧,不适应入世发展的需求,弊端日显突出.

一、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快速变革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就业结构和就业模式已经发生改变,管理类人才供求错位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对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与大学对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输出还存在很大差距.

1.现行的课程体系明显体现出专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一般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仅将目标定位于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既不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综合能力的需要.事实上,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比较广泛的领域就业,因而专才教育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全面的就业能力.

2.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比较突出的是教材缺乏.目前,大部分教材是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编写,从理论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如出一辙.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和企业发展现状,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3.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开发和教育.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未来还会转向“普及教育”.在这种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大.无论是一流的大学还是一般的高等职业学校,也无论是全日制本专科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是设置最普遍的专业之一,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在各种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怎么写作的宗旨.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并非如此,程度不同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留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二、构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1.优化课程体系

(1)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应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管理能力为核心去优化课程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应根据与自身相适应的能力来选择课程,尤其是教学内容要突出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必要的理论教学外,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可由课程实训、各种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各个环节相互联系、递进的系统构成.具体而言,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拓展训练、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训练、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

(2)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书相衔接(“即双证沟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双证沟通”的要求,设置的课程要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技能融入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可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人力资源师系列、营销师系列、秘书系列等.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独立学院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即在业务能力素质中注重与岗位相关的技术技能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注重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文化素质中注重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扩宽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管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技能.相应地,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该着眼于建设一支多学科、多门类相结合的综合性师资队伍.在专业教师队伍组合上,具备经济、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这种师资结构比较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性.一方面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专业互补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建立其终身学习的观念.可以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教师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首先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基本技术的训练,为专业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关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新技术、新技能以及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促使教师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转变,要积极鼓励专业带头人主动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努力成为本行业域内的专家.二是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工商管理专业应积极主动地从企业引进一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基层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也可考虑从科研院所聘请一些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授本专业最前沿知识,这样也可以对校内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3.进行校企合作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实习期间,可聘请现场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使学生有机会进入生产、管理的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