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行业洗牌开始了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316 浏览:117574

企业普遍反映现在订单少、批量小、管理难度加大,织布厂的老板们叫苦不迭.

这几天在山东做市场调查,笔者深感中小纺织企业生存之困难.

企业艰难度日

先说说棉花,一路上我们看到田里的新棉花长势良好,估计2012~2013年度的棉花产量应该也不会少.但是棉农的种植成本和田间管理成本却也增加不少.即使是丰收之年,加上有国家收储政策托底,棉农还在担心亏损.

究其原因,国家的棉花收储政策没有让棉农得到实惠,也没有让纺纱和织布厂得到稳定的低成本原料,却导致大量的洋棉花和洋棉纱进入中国.这让中国的轧花厂和棉商、纺织企业很受伤.

由于进口棉花和进口棉纱的低价优势,使得德州和滨州地区的地产棉和国产纱的实际成交很低,4级棉花在17,000元左右(给钱就卖),21支普梳环锭纺棉纱带票的在22,000元左右(国家的棉花收储为20,400元).国产的纯棉类产品,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再来谈谈纺纱织布企业的现状.我们在德州一滨州一潍坊高密一线做的市场状况调查结果是:大部分中小型纺纱、织布厂都在放检测(麦检测和端午节检测期),短的放检测10天、15天,长的放检测20天.生产车间几乎见不到几个人,订单严重不足.例如在山东潍坊一家80台剑杆织布机的工厂调查时,原来这80台织布机生产1~2个品种,现在80台织布机做15个品种.企业普遍反映现在订单少、批量小、管理难度加大,织布厂的老板们也叫苦不迭.

同时令企业头痛的问题是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例如剑杆织布机机修工每月的工资5,000元,喷气织布机机修工的工资为8,000~10,000元.这样的工资水平,使得本来就举步维艰的企业雪上加霜.

由于国家大的宏观环境和政策导向,并不鼓励发展用工多、原料消耗大、技术含量低的中小纺织企业,因此卖设备的纺织厂老板人数增加.2012年将会有至少一半的企业要倒闭.

转型在即

由于棉花大幅波动,许多明智的企业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我们在山东德州一家纺纱厂看到了与上述截然相反的情况.这家企业很早就放弃了以生产全棉产品为主的策略,转向以差别化纤维和多组份纤维为主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的产品结构上来,从原先的12万纱锭发展到了35万纱锭,工厂占地面积也增大了很多倍.别的工厂招不到工人,而该工厂门口求职的人却是络绎不绝,有些还是其他工厂的技术骨干想要跳槽来的.该工厂老板总结出“二十四字”的成功经验:主动出击,产品更新,加强研发,管理创新,以人为本,按时发薪.笔者认为,最后一条才是最吸引高端人才的.

纺织行业未来只有增加研发(R&D)力度,研究开发新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拥有独立知识产权,才能在危机中找到出路.没有核心竞争力和独立知识产权的企业,就只有被市场淘汰.当年紧密纺和赛络纺一哄而上,相互抄袭的结果就是产品雷同,最后企业间相互打战,现在大家都在苦苦地挣扎.

山东滨州一家大型的印染企业,2006年就开始和笔者接触(当时笔者在一家大型港资洋行担任面料开发经理),一同开发特种的功能性工装和防护服装面料.该企业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2012年春节以来,订单排得满满的.

同样在滨州,一家主打非洲市场蜡染印花布的港资企业,以前由于被同行业挖走了很多技术人才,一度使得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该公司因此决定投巨资,增加新设备,并且引进国外一项新的印花技术,同时采用进口原料降低成本,以摆脱同行的恶意挖角和模仿抄袭.

但是并非所有的纺织企业都有产品研发意识,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有能力花巨资投资在设备和技术上,上述几家做差别化纱线和功能性面料的生产企业目前还能勉强支撑着,但是对于整个纺织行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国家政策扶持的力度还不够.

2012年的上海纺机展,吸引了纺织行业所有人的目光,但是笔者接触到的部分山东纺织企业界的朋友到上海的纺机展会上,不是来看最新的纺织机械,而是来寻求写家的——寻找整体工厂出售的写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工厂都整体打包要出售了,哪里还有心思看最新的纺织机械.


前不久,笔者在山东潍坊与几个老板朋友吃饭之后,打车回酒店,朋友惊奇地发现开车的出租车司机是他的老朋友——以前曾经是某个织布厂的老板,上个月他刚把机器卖掉,转行开出租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