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体育旅游经济一体化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88 浏览:143961

内容摘 要: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对重庆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了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健康重庆”建设,培育体育旅游精品,构建“一小时体育旅游经济圈”,以长江三峡为轴线的点、线、面复合式体育旅游开发策略,以此推动重庆体育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关 键 词: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引言

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重庆市于2010年提出将旅游业作为重庆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为推动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重庆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研究,将有利于促进体育旅游业的健康、规范和快速发展,有利于推进区域体育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对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重庆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体育旅游具有综合性强,产业关联度高,便于吸收社会人口就业的产业经济特点,是一个健康环保的“低碳”产业,重庆体育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对加快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统筹城乡实验区建设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6月,国家旅游局与重庆市政府签订旅游合作备忘录,联手推动重庆统筹城乡旅游改革发展,国务院3号文件对重庆旅游做出了“一心两带”的战略布局,2009年12月,国务院41号文件提出有序推进长江三峡等区域旅游业发展.诸多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政策环境为重庆市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重庆市体育旅游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解决目前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大力开展体育旅游,促进体育旅游良好快速发展.

重庆市体育旅游资源地区分布与分类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部,以“山城”,“江城”著称,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山水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现代都市的资源优势.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处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造就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观;苗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有着武术、摔跤、对弈、龙舟竞渡、舞龙等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国五大中心城市,重庆拥有12万平方米的西部最大的袁家岗体育中心,具有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的经验.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是发展重庆体育旅游的基础和保障.

从重庆市地理情况来看,本文认为可以将重庆市体育旅游资源分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渝东四个区域(见表1).

重庆市体育旅游的开发现状

(一)山体地貌体育旅游资源

重庆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地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幅员辽阔,域内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分布于重庆市的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地地貌类型,构成四川盆地边缘山地,面积5424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5.3%,因此重庆素以美丽的“山城”著称,结合重庆众多独特的山体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了登山旅游、徒步旅游、探险旅游、攀岩等体育旅游项目.如作为中国首座森林体育公园的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了歌乐飞降、歌乐攀岩、欢乐林、圆圆林森林攀爬、空中探险迷宫、森林越野卡丁车、越野山地自行车等众多体育休闲项目;作为“重庆市十佳景区”的武隆仙女山开发开放了滑雪、滑草、骑马、赛车、射击等体育旅游项目.

(二)水体类体育资源

重庆境内水资源非常丰富,入境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大宁河等36条,除了闻名中外长江三峡外,还有国内罕见大宁河峡谷和乌江峡谷群,各类水资源合计4648亿立方米.长江大河、急流险滩、深水溪泉为开设划水、划船、帆船、垂钓、冲浪、漂流等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流晶滴翠的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佛影峡漂流、铜鼓滩漂流、阿依河开发了划水、划船、漂流等体育旅游项目;长江三峡、嘉陵江小巫峡、大宁河小三峡、乌江峡谷等峡谷型体育旅游资源,为开展探险、徒步等旅游项目提供了理想之地;长江、嘉陵江两江水资源及近郊长寿湖、小南海开发了“水上”、“水上世界”等体育旅游点,在三峡蓄水工程竣工后,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潜力将更为巨大.

(三)人文体育旅游资源

1986年,国务院确定重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寿区、渝北区和江津市是全国著名的“田径之乡”和“武术之乡”.中外闻名的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烈士陵园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多个,开发了具有“红岩文化”,“三峡文化”,“巴渝文化”特色的众多体育休闲项目.如红岩险道、“徒步游三峡”等体育旅游项目,打造了具有重庆特色的“山城都市风光”、“长江三峡旅游黄金线”和“八大特色旅游区”,将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与丰富的文化溶为一体.

重庆市体育旅游的制约因素

(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乏力缺乏宏观调控和协调发展

宏观调控可以使体育旅游资源统筹规划、有序开发、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重庆体育旅游没有体现出体育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大大降低了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阻碍了体育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体育与旅游等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少,区域间合作开发较少,缺乏合作统一的认识、管理和规划,存在各自为政和区域分割,没有将体育资源引入到旅游和商业发展的轨道,缺乏对特色体育旅游资源项目自身内涵的开发利用;产品单调,结构不合理,规模小.一方面,政府部门重视不够,对体育旅游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体育旅游潜藏的巨大商机和社会效益,没有统筹计划,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是各地体育旅游开发者市场调查不够,没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二)促销宣传的力度不够

体育旅游是个开放度很高的外向型产业,对宣传促销的依赖性很强,近年来,重庆市通过旅游宣传“十个一”工程,“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等促销手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重庆市体育旅游在国内外还缺乏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影响力,在广告宣传、活动促销、媒体公关、策划创意、规划定位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宣传促销意识不强,手段单一,创新不够,特别是联动营销严重缺乏合力,导致体育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小、知名度低.另一方面,对体育旅游的直接投入较少,资金不充裕,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不足,体育旅游消费意识还不高,使社会难以形成一种积极参与体育旅游健身活动的意识.

(三)体育旅游法规、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随着重庆市将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以及《重庆市旅游条例》、《重庆市体育市场管理条例》等配套的规章制度的实施,体育旅游健康发展有了一定保障,但是仍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市场调控等问题.重庆地区高山、峡谷较多,部分漂流、徒步旅游、探险等体育旅游项目场地、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在安全保障体系上存在管理问题.旅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地方政府没有履行好安全监管义务,各类组织机构在规范管理,专业培训机制等方面不健全,对各类景区安全风险评估、公示,提供地理、气象条件信息等配套怎么写作没有完善制度,比如设立警示标志、划定警示区域等.

重庆市体育旅游的开发对策研究

本文通过对重庆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重庆市体育旅游:

(一)围绕城乡统筹整体规划开发战略,突出体育旅游资源特色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重庆体育行动计划(2008-2012年)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到2012年,重庆市对群众体育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69.75亿元,这为举办或承办大型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以及现代体育节事活动带动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体育旅游怎么写作配套设施体系,扩大的体育设施规模,为体育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二)加强宣传力度并积极拓展、强化促销,提升影响力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因而重庆市体育旅游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面对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旅游需求,宣传促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多渠道、全方位、有声势地宣传,重庆体育旅游市场才能健康、规范、快速地发展.应尽快制定出相应政策和促销策略,加强与周边省区和西南地区的联合与协作,以扩大重庆体育旅游产品和市场的影响.把宣传促销工作做到客源市场源头上去,形成互促互补的旅游市场网络,如重庆、湖北共同打造的长江三峡旅游品牌,这将开创三峡旅游发展新局面,形成合作共赢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在国内主要旅游口岸城市和周边城市,加强体育旅游促销,不断完善旅游宣传促销手段.

(三)开发完善精品体育旅游线路,构建复合式黄金旅游线

构建一小时经济圈的区域开发、以长江三峡为轴线,城乡结合,点、线、面全面突破的复合式黄金旅游线.从重庆市旅游资源分布可以看出,很大部分体育旅游资源在一小时经济圈内,区位优势明显,这为提高市民的参与度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应充分结合“畅通重庆”及“一小时经济圈”的建设,开发完善精品体育旅游线路,以休闲式的体育旅游为主,使之成为促进城乡旅游的有效形式.充分利用一小时经济圈体育旅游与都市观光旅游形成的互补、互动、互惠的关系,打造体育旅游品牌线路,进一步扩大品牌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长江三峡为主轴线,借鉴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合理布局长江沿线体育旅游产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带动两侧腹地,实现旅游业要素的整合协调及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网络型的轴线体系.

(四)加强法制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体育旅游是一项集体育运动和旅游活动为一体的旅游形式,存在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的可能,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要提高游客在进行体育旅游过程中写保险的意识.

体育旅游的生命就在于安全的保障,没有安全就没有体育旅游,政府应健全旅游安全组织,完善旅游安全责任制,建立政府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绿色安全通道.适时不定期开展旅游安全大检查,重点是山体、水面、道路及旅游车船、索道等设施,排除事故隐患,要利用各种方式明确提醒游客注意,并配备相当的医疗急救设施和用品,制定出有利于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法制法规和政策,保障和促进体育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1.石晓峰,李建英,王飞等.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3)

2.郭建洲.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

3.潘灿晨.重庆市德育旅游发展的内外环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

4.李洪川.加快重庆特色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7(1)

和光磊(1972.12-),男,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籍贯:河南焦作孟州,讲师,硕士研究生,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