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当下意识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601 浏览:107095

内容摘 要: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笔者认为,困境之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必须具备“当下”意识,即现当代文学教学应以文学教育的方式介入当前生活、应与某种当下需要紧密联系.在高师教学中,这种“当下”意识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当代文学教学应注重当下启发;二是现当代文学教学应与中学语文教育紧密结合.只有这样,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教学目标.

关 键 词:高师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当下意识

程光炜曾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当代性”和“当下性”做过区分,他认为“当代性是一个历史概念”,并引用艾略特关于当代性历史感的认识来强调当代性本身包含着对过去作品的“体系”,不能仅仅把“当代性”理解成面对“当下性”的研究,“当代性”不仅仅与当今问题画等号,更不是对当今问题的附庸.在此,本文虽不讨论文学史研究及文学批评的问题,但可将程光炜对当下性的认识借鉴到文学教学中,即与“当代性”相区分,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当下性”或“当下意识”是指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当今问题紧密联系,以文学教育(学习)的方式介入当前生活,现当代文学教育应与某种当下需要紧密相连.在笔者看来,具体到高师院校中的现当代文学教学,应至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强调教学中的当下意识,突出教学的当下性: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注重当下启发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有半个多世纪,作为一门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课程,它经历了辉煌,也有过挫折.虽然直到今天,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课程问题,在课程名称、性质、时间划分等方面都还没有形成绝对统一的态势,但诸多学者专家已倾向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在“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关照下的中国文学,本论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含义也如此.

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和生活,成为文学思想变革的领军学科.然而在今天,随着商品经济文化的冲击、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高校扩招、专业增多、课程改革等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已不得不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最令学者专家一致担忧的便是学生不读文学作品,读了作品不进行思考的问题.造成这种教学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较重要的是学生往往只将现当代文学看成一门学科或专业,只追求考试合格,拿到学分,而不与自我人生产生联系.李怡的《中国现代文学所面临的挑战》、陈国恩的《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吴晓东的《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等均对此表示出深深担忧.

当文学的魅力已与当今的大学生渐行渐远之际,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也就显得迫切至极.学者及相关教育者们对此作了许多努力,如把课程名称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改为既注重文学史梳理又注重文学作品阅读分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从一味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人文性、文学性等发展到注重对学生各方面才能素质的培养,如武汉大学现当代文学教学注重对学生朗诵、写作等能力的培养、百色学院探讨性建立了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等.不过,无论教学怎样改革,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分析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始终要放在文学教育的首要位置,虽然今天的现当代文学教学难以续写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但注重作品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依然是文学教学的重点.现当代文学教学与时代的结合不应过多从技能上采取突破,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当下”意识的灌输,把现当代文学与学生的现实人生或当今时代紧密相连,而不是就文学史讲文学史,就作品分析作品,沿着作家介绍、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套路墨守陈规,教师应指导学生既回到文学作品的“当下”,理解文学作品、了解历史,又要引导学生发出历史的追问,能散发思维,借历史(文学)对今天进行思考.比如在带领学生阅读张承志的《黑骏马》时,不要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过多讲解张承志的人生经历、知青文学亦或是作品值得称赞的艺术风格,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对生命尊重的思考,与当今并不鲜见的肆意践踏生命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生命肃然起敬;在学习余华的《现实一种》时,其先锋文学的特质和余华创作的成就贡献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自学,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仅仅把“死亡”和“暴力”是余华前期小说的两大主题及其创作的先锋特性等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能通过考试,那也就失去了文学教学的根本意义.“现实一种”可以理解为“一种现实”——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暴力与死亡,联系当下社会现象,展开对暴力、死亡及人性的思考,带领学生进行激烈讨论.这样,就能由作品发问,把文学作品与当下时代结合,注重当下与历史的契合,注重作品与学生的人生关联,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格的自我提升.

二、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应与中学语文教育紧密结合

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摇篮,与其它院校相比,具有鲜明的师范特性,这就要求高师院校的文学教育应与中学语文教育紧密相连,在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与中学语文教育衔接,以期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应注重与中学语文结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高师院校使用的现当代文学教材普适性有余而师范性不足.如杭州师大选用王嘉良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及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湖州师范学院选用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华中师大选用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广西师大选用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江西师大选用程光炜等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及金汉等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海南师大选用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乐山师范学院选用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77)》及作品选.

以上例举虽不能全览中国所有高师院校现当代文学教材的使用情况,但在很大程度上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即师范类院校在选择教材时依旧倾向于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教材.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这些常被选用的教材大多是具有探索精神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教材”,它们的确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当代文学教材建设的较高水平;二是因为直到今天,还没有一本被广泛使用的、有巨大影响力的师范院校特性明显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出现.这种教材建设的缺失可能导致高师院校的现当代文学教育远离师范性,甚至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脱节,高师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只能裹卷于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潮流.因此,高师院校现当文学教育者们应注重教学中的当下意识,争取凸显师范特性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及早出版.其次,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高师院校的选用教材(参考教材)与中学教育脱节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便是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脱节,这种脱节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学习困惑,加之高师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及学习方法不同,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巨大差异越发明显,甚至出现了同一篇文本在两种教学体系中的解读嬗变现象.如中学语文教学在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附于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部分强调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从而批判封建教育.而在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师生更多的是从作品产生的历史和理论语境中找出它应有的精神面貌和风格特点,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时值46岁、经历了兄弟失和、因“三一八”惨案声援学生而被批判、又遭北洋政府刁难等时间后,饱含风霜的作者对童年幸福生活的回忆罢了;在对韩东的诗歌《山民》的主题解读时,中学语文课文提示为:《山民》借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分于“山”,总向往“海”.教参对这首诗歌的解释为:“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窒闷的强烈愿望.”然而,在高师教学中,就韩东的《山民》一诗而言,解读的关键角度并不是对山民愚公移山似的精神歌颂,也不是表达冲破传统沉重的艰难,而是从诗人的文学追求、创作环境等文学场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诗人“关心的是诗歌本身,是诗歌成其为诗歌的,是这种有语言和语言所产生美感的生命形式.关心的是作为个人深入到这个世界中去的感受、体会和经验,是流淌在他(诗人)血液中的命运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山民》一诗的意义在于呈现山民们或充满渴望或充满遗憾,亦或又满是无奈的生命体验及生存状态,并非是愚公移山似的精神建构.

在此,本文暂不将两种教学体系中的解读嬗变篇目一一累述,重要的是,这种解读差异的存在要求高师院校教育者应具备当下教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进行多方面阐释,尤其要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分析解读嬗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能清晰地把握两种教学体系的教学标准及培养目标,理解两种差异阅读存在的合理性,不可简单地将其中的某一种解读,尤其是将中学语文中的解读理解成是对文本的误读或浅阅读.按王荣生教授的观点,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定篇,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需要限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这些内容而忽略另一些内容,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体悟课文同时遮蔽另外的角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和教学内容和与其说是选文(定篇),不如说是对选文的阐释,包括阐释的方法和态度”.高师教学中的现当代文学教学,应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及文学创作成就为学习内容,解读文学作品时,更多的是从作品产生的历史和理论语境中找出它应有的精神面貌和风格特点,在学习中,不仅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限制,反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发问、积极思考,在有根据的情况下对权威评价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


最后,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在教学方法上与中学语文教学接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意识的增强,现当代文学教育者们大胆创新,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革新教学方法,收获颇丰.但已有的教学研究多为针对综合性大学的综合性研究,强调教学方法改革的普适性,虽有某一高校针对本校教学情况进行的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但其中呈现高师院校特点的改革则少之又少,况且还存在研究成果与成果运用脱节的现象,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主流.笔者认为,高师院校的现当代文学教育应注重当下意识,与中学语文教育紧密相连,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先进教学理念,提倡个性化教学;同时,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能力的培养,比如有意识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写作的能力、文本分析的能力和教学技能等.

总的来说,高师院校的教学应完成三个教学目标:一是应有健全的人格结构,二是应有完善的智能结构,三是应有突出的技能结构,如果前两者是对文学学习者的普遍要求的话,第三者则凸显出高师的职业性、技能性.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具有当下意识,既注重教学中文学精神的当下启发,又重视师范教学的特性,将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接轨,只有这样,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上三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