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338 浏览:72963

摘 要:当前,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理解国家政策、拓宽视野、增强民族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这也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形势与政策教育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的环体观念,三者共同作用,切实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关 键 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8-03

形势与政策教育有着很强的导向性、政策性和时效性,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有效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重要的地位,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身心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以生动、丰富的内容和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大事,更主动地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精辟论述和重要指示.中国在领导人民大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非常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曾经发出指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P226)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严肃告诫我们:“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P369)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也曾一再强调:“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我们的奋斗目标,需要更深入更广泛地宣传,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P649)“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要经常同师生座谈,作形势报告,这要形成制度.”(P249)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关切下,有了明确的方向.

2.党和国家一直关注高校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1986年下半年,原国家教委发文,要求各地高校深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1987年要求开设形势政策课.1993年原国家教委教政司下发了《关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第二年秋季开学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由印发.党和原国家教委的这些重要发文,都强有力地推进了高校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规范发展.

3.新时期高校形势政策教育不断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前进.进入21世纪,形势政策教育迫切需要制度化、规范化发展.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意见》明确了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为深入贯彻《意见》精神,、教育部又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做了详细阐述.在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把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促使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逐渐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

1.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长为“四有”新人.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大学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怎么写作,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正确的政治观在学生素质中处于突出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解决好学生的政治观问题是高校德育最基本的任务.正如所说,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P104).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观,从而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能够积极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现状及其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府的支持和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3.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心智成熟,在德育方面获得全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身处各种社会矛盾当中,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来自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高校学生的内心,表现为政治信仰动摇、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走偏、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从正面积极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和看待形势,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科学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助其开阔视野、扩大胸襟、奋斗不息,促进大学生在德育方面积极发展.

三、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的环体观念,三者共同作用,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同志曾经提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完成上述任务,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P86)形势与政策教育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的环体观念,三者共同作用.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志对教师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观点是: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P108)因此,理论的传播者和学生的思想启迪者应为教师所应担当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独立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独创性;给学生展示整体素质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倡导“地位对等”,常与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提问题,教师即席解答.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系统讲授与专题教学相结合,辅以启发、讨论、案例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课程建设网络化、课堂讲授电教化、课外指导信息化.大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实现教学目标,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切合学生需要,教师在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形势政策教育内容时,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学目标直接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产生兴趣,发挥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形成形势政策课教学团队,一要建设一支精干的以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为主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的专相结合的教师团队.二要重视形势政策教学研究.三是要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机制.最后,加强师资资金保障建设.要考虑到这门课程每学期都是新课的特点,适当提高专教师的教薪.2.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教育理论的兴趣需要教师的激发,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就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学生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首先,学生应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第一要摒除功利主义.第二要去除抵触思想.其次,学生要养成关心国家大事,自觉培养主动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观念,积极参与生动活泼的社会实际的习惯,积极培养自己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能力,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

3.强化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的环体作用.所谓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环体即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大众传媒和网络是社会大环境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体现了社会大环境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而校园宣传教育阵地作用的发挥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则体现了校园内部环境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首先,大众传媒和网络的作用.环境的熏陶对于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传媒和网络的作用在于教育面得到扩大,保证了教育内容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直观认识离不开大众传媒同现代网络媒体的丝丝渗透,其作用还表现在:能够激发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关心时事与政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连接在一起,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其次,校园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高校的有线电视网络、校园广播站、阅报宣传栏、班级订阅的报纸期刊、图书馆报刊期刊室的资源都包含在校园宣传教育阵地之中,它们的作用不容小觑.积极向上的校园宣传环境会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即是把形势与政策教育植根于校园环境建设之中.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学生处、团委及各个二级学院应互相配合,使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受到启发.具体做法有: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和社会活动进行教育.有效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身心特征,结合重要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可增强针对性,突出主题,收到实效.既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渗透力,也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年学生学知识、受教育.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