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查重的动机和原因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00 浏览:13951

摘 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变动情况,是考察公司整体运营情况的重要的信息资源,为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有关键的作用.财务查重行为是一种白领犯罪,给查重者带来的回报很高,因此上市公司很容易铤而走险.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财务查重现象不断发生,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因此从源头上对财务查重进行剖析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字:上市公司;财务查重;舞弊;动机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国内外的上市公司财务查重或舞弊案件层出不穷,受到世人的空前关注.财务查重主要是指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编制不实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漏报、错报事项或者交易及其他具有重要性的信息、将不实交易入账、使用不当的会计原则处理交易或事项的一种舞弊行为.

上市公司财务查重的危害

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最重要参与者,其财务查重的影响巨大,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使资本市场失去应有的功能,上市公司所发布的财务数据是连接资金所有者和上市公司的纽带,决定了整个资本市场能否有效的运转.如果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是通过查重得来,就会使市场失真、不灵,内部交易横行,市场参与者会不知所措,资本市场就失去了其根本的作用.不过其最直接、最突出的社会危害是导致资本市场中成千上万的中小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动荡.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查重的剖析以及其对策很有必要.

上市公司财务查重的动机和原因

由于财务查重会给公司及其内部人员带来经济利益和好处,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财务查重行为,可谓乱象丛生.所有进行财务查重的上市公司,几乎都是通过财务报表粉饰来达到查重和欺骗的目的.上市公司要进行财务查重,都会请经验非常丰富的会计师来操作,但是总是难免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只要相关执法部门有决心查处,总是能查出来的,其实很多的财务查重手法并不是特别高明的手段,只是没有被公开罢了,大多是一些简单的“会计数字平衡游戏”,

在现在的诸多文献中,对上市公司财务查重或舞弊的动机所进行的研究论文浩如烟海,实务界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其中最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的理论,是由现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W.SteveAlbrecht提出的“舞弊三角理论”(TheFraudTriangleTheory).

2013年,学者DanielHolland,ChadAlbrecht,RicardoMalaguen~o,SimonDolan,ShayTzafrir共同发表了题为《论权力在财务报表查重中的角色》(TheRoleofPowerinFinancialStatementFraudSchemes)的学术论文,阐释了查重者是如何利用这种“权力”或“能力”(Power)来召集同谋加入财务查重活动的,并在舞弊三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模型来解释一个人如何影响另一个人来加入查重集团,同时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财务查重提出了其观点和主张.

按照目前比较主流的“舞弊三角理论”(TheFraudTriangleTheory),大多数在工作中舞弊的人不是职业罪犯,并且通常是无犯罪史的、受人信赖的员工(Mostpeoplewhomitfraudatworkarenotcareercriminalsandoftenaretrustedstaffwithnocriminalhistory).著名犯罪学家唐纳德称一个普通人进行欺诈要有三个关键因素,它们分别是:动机、合理化因素和机会因素.

TheFraudTriangle(见下图)称为“舞弊三角形”,由“压力因素”(PressureorMotivation)、“机会因素”(Opportunity)与“合理化因素”(Rationalization)构成,

其中,“压力因素”可能是源于让公司的财务业绩显得更好看以取信于潜在的债权人或取得某一个商业机会.“机会因素”可能是审计机构存在审计程序上的漏洞,让上市公司有可乘之机.“使行为合理化(合理化因素)”可能是上市公司或个人认为:舞弊是合理的,因为其收入过低,或其家庭需要它,但他们会在任何人发现舞弊之前克服困难并马上改过来使外界无法察觉.显然这个是上市公司或者个人为当下的财务查重行为找一个求得暂时自我安慰的接口罢了,即使明知以后有可能会东窗事发.


后来四大事务所之一的KPMG又指出了另外三个因素,本人分别称为:领导力、重要的人(家人、朋友)、组织文化.

在舞弊三角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丹尼尔霍兰德及其合作者在他们的论文《论权力在财务报表查重中的角色》一文中指出:“压力因素在上市公司寻求财务查重的同伙时起了最关键的作用,身居高位的人通常有能力向其利益目标(即同伙)施加压力,为了说服潜在同谋者,其通过未来提供对方想要的利益或对大额报酬进行承诺,包括有价的股票期权、其他类型的权益支付工具甚至是升职.典型的财务查重都是自高层向基层发展的(top-down),当这些利益诱惑不能起很好的作用时,财务查重的谋划者会向员工施加其他的压力,甚至是威胁.最终,这样的权力(Power)可能就被利用于向查重谋划者所信任的朋友或同事施加压力以使其参与到财务查重中”.针对此,他们提出了一种“双边互惠模型”(DyadReciprocalModel),见图2.

会计行业有一种说法,叫做100个会计师有101个核算结果.即使是每个会计师都是相互独立地编制某个公司的财务报告,每个人的结果仍然很可能是不一样的、甚至会有很大的区别,另外多出的一个结果是事务所做的,如果公司财务查重“欠佳”,事务所会可能还会帮公司一把.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是文学的观点,竟然被扭曲成了会计的观点,会计是一门科学,是严谨的学科,一般来说,科学研究的结果应该符合“可复制”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别人按照你的方式去做,要得到相同或高度一致的结果,否则必定会有问题.会计的“人为判断”就留下了作检测的空间,而人性总是会利用这一点来进行操作.这一个标准,应用于会计行业,就是“让任何会计人员来做账,都应该能得到一样的账务处理”,这么说不是为了扼杀会计的职业判断,而是因为当下会计处理的“妖风”太盛行.几乎可以讲,财务报表上除了货币资金项目以外,没有一个正确的数据,当然货币资金也是可以查重的,如果银行配合的话.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属于“应计制会计”,这就给企业的人员留下了大量的可操纵空间,这样的会计制度给了会计人员太多的人为判断自由,所谓盈余管理就是这样,其实根本就是进行利润查重,即使事务所觉得不合理,也没办法,只要不是非常明显的财务违规,都可以强加上“认为判断”的幌子.

实际上,企业的会计人员很少有主动进行查重的,有大部分都是被企业的领导者或者会计负责人指使的,如果不照办可能饭碗不保.其出发点还是为了企业的经济利益,比如避税、偷税漏税等.实际上,要想成为做账高手,就必须非常熟知企业的业务流程,做账的基础是公司的业务,账只是对业务的反映,所以一定不能寄希望于通过纠正会计处理来纠正不合规的业务,这样是本末倒置的.

会计似乎总是伴随金融危机,比较早的是上个世纪美国的股灾引发银行挤兑的事件,当时公允价值还没有大行其道,结果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却遭到了挑战,比如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情况下,老百姓把钱存入银行,银行自然会把这些存款拿去投资股市,股灾来了以后,当时100美元的股价一下跌到了50%以上,而老百姓都去银行提钱时,银行不得不把手头上已经快跌到谷底的股票投资尽数出售,显然入不敷出了,于是银行在挤兑中倒闭了.在当时,会计的历史成本计量收到了诟病,说是没有反映投资价值,没有反映经济现实(EconomicReality),在以后的会计改革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登场,大行其道,未实现的投资价值的上升也要计入利润表,至于之前对历史成本原则的颠覆,是不是美国式阴谋就不得而知了.然而,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却成了帮凶,配合大量的创新金融工具,可是公允价值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的舞台,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让会计信息失去了认为“可靠性”的根基,因此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有必要谨慎考虑.正如之前所述,寄希望于会计处理来规范业务,是没有前途的,会计成了上市公司的作案工具,因此有学者(刘峰)认为,会计成了“替罪羊”.

从监管者角度来讲,其不作为也是导致财务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本人认为,财务查重问题光靠道德约束来解决是没有前途的,面对金钱的诱惑,即使明知犯法,查重主体也会铤而走险,更不用说是在查重成本太低的情况下了,相关部门如证监会和法院应该加大处罚的力度,并严格执行.

总之,财务查重或舞弊的最根本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应计制会计存在大量的会计判断,给财务查重留下了合法的空间;其二,对财务查重的处罚不够严厉,查重成本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