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其对外汉语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153 浏览:157239

摘 要:动物类惯用语是惯用语中的一类,主要来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比较口语化,由于各国的文化差异,对动物的好恶也不尽相同,因此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动物类惯用语时很容易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用的情况.本文将研究动物类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并提出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对策.

关 键 词 :动物类惯用语;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教学对策

一、惯用语概述

(一)惯用语的定义

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①从狭义来看,惯用语专指以三字格为主的语义具有双重性的结构固定的短语;从广义来看所有的习惯用语都是惯用语除包含狭义的惯用语以外,还包括某些固定格式与固定句式.

(二)惯用语的特征

1.口语色彩浓,且大都为贬义

惯用语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大多数是用于非正式场合的口头语言.

2.语义的双层性

惯用语的语义具有双层性,即: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有的惯用语可以从字面了解其深层意义 .

3.具有固定性和灵活性

首先,惯用语的结构是比较固定的,与其搭配的词也是较固定的,如“闭门羹”只能和“吃”搭配,而不能和“喝”搭配.其次,惯用语中可以灵活地插入其他词,有离合性,如:老李经常拍领导的马屁.“拍马屁”中间插入了“领导的”.

4.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由于惯用语的来源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长期的生活经验的总结以及群体的好恶、价值观等的反映.

二、动物类惯用语

(一)、与动物有关的惯用语种类

在有关动物的惯用语中,以含“鸡”、“牛”、“狗”、“驴”、“老虎”、“狐狸”的为多.如:鸡:“鸡飞狗跳墙”、“鸡屁股罩当银行”、“母鸡打鸣,公鸡下蛋”、“杀鸡用牛刀”、“老鹰捉小鸡”、“偷鸡不成蚀把米”、“鸡蛋里挑骨头”.牛:“牛不喝水强按头”、“牛头不对马嘴”、“老牛拉破车”、“牛打江山马坐殿”、“牛去一毛,仓去一粟”、“九牛拉不转”、“钻牛角尖”.

狗:“狗咬狗”、“狗眼看人低”、“狗扯皮”、“丧家犬”.

驴:“骑着毛驴找毛驴”、“瘦驴拉硬屎”、“槽上没马驴支差”、“驴头不对马嘴”.

虎、狼、狐狸等:“老虎嘴里拔牙”、“老虎入山,蛟龙下海”、“老虎头上搔痒”、“刚出虎口,又入狼窝”、“抓住狐狸尾巴”.

(二)、动物类惯用语的文化内涵

惯用语中的动物有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现代汉语惯用语中出现的动物,体现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动物经常充当人类思维和观念的载体或符号的角色,人们喜欢借用动物的形象和动作来进行思维并诉诸于语言.家禽以“鸡”为主,家畜以“牛”、“狗”、“驴”为主.这些动物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家庭常饲养的.“鸡犬之声相闻”,体现了小农经济社会的特点,是与其他经济类型的情况是不同的.另外,虎、狼、狐狸等动物也曾经时常出现在人们的农耕生活之中,故在惯用语中也较为常见.同时,在人们长期与这些动物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各种动物的不同的态度,使动物也具有了象征意义,如鸡通常与“混乱、小气”等联系起来,如“鸡飞狗跳墙”、“鸡一嘴,鸭一嘴”、“鸡肠肚儿胆”;对狗则表示了厌恶之情,如“狗咬狗”、“狗眼看人低”、“狗扯皮”:虎在惯用语中多取其“凶恶”的意思,如“老虎嘴上拔牙”、“老虎头上搔痒”、“人面虎狼心”、“刚出虎口,又入狼窝”等.


下面以含有字眼“狗”的惯用语为例,分析其文化内涵.

含有“狗”字的惯用语有:落水狗、看家狗、狗咬狗、哈巴狗、狗男女、狗抢屎、狗肉丸子、狗头军师、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狗钻洞等.这些惯用语都是贬义的,如:狗咬狗:比喻坏人之间相互争斗;狗头军师:指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并不高明的人;狗眼看人低:指人眼光势力,瞧不起人,是骂人的话.狗抢屎:比喻身体向前扑地摔倒,指人摔倒时狼狈的样子;狗腿子:比喻给有权势的坏人奔走帮凶的人.那么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厌恶狗呢,这些惯用语中又包含什么文化内涵呢?原来在中国农耕文化中,由于对狗的需求不多,最多就是看家护院,因此狗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多是一种奴仆的象征.除此之外,中国人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认为君子应该有高洁的品质,有自己做人的操守和德行,而不是奴颜媚骨、阿谀奉承.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很好地诠释了做人该有的德行.后来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君子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也是比较推崇这一做人原则的.而狗的有些表现甚至与君子的做人标准相违背,如仗势欺人、摇尾乞怜,一味看主人脸色行事,对主人讨好、巴结,在狗的眼里,“有奶便是娘”,谁给他吃的,他就听谁的,没有原则,比较功利.其次,在中国古代阶级社会,一些富人养的狗吃的比穷人还好,人们自然将仇富心理转嫁到狗身上 .

三、动物类惯用语的教学对策

由于人类生活的环境不同,对动物的好坏善恶的看法也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为参照做出的主观评价.人类用语言把自身的爱、憎、褒、贬等主观看法投射到动物身上,形成了具有明显倾向性的“对动物的评价语言”.这种“对动物的评价语言”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人类集体共同的心理选择和评价倾向下,受文化的影响决定的.针对各个国家对动物的看法不同而导致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动物类惯用语时,出现的误用、错用的现象,提出以下教学对策:1、教师讲解动物类惯用语的语法和意义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动物类惯用语;2、教师应该积极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找出所学的惯用语与自己母语中的惯用语之间相应性.这种相应性有的是一致的,有的是相异的.然后理解其中的差异特点,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3、利用语境来指导学生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该惯用语的意思,达到由里及表的学习;4、给以学生更多的课堂练习机会,如:训练学生如何恰当地使用动物类惯用语,即其语用,如何搭配惯用语,对惯用语进行灵活地拆分,掌握其结构.

四、小结

由于外国留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于中国文化甚至有很大差异,因而对动物的看法也就不太一样,因此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动物类惯用语时,很容易因为文化差异,造成对这类词的误用、错用.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动物类惯用语的文化教学,及其语用、语法方面的教学,以便学生能够学好知识的同时,更加了解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