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标准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66 浏览:8020

【摘 要 】世间万物具有其一定的标准,翻译也有其相关的标准.翻译的标准不仅是我们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我们从事翻译时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事翻译必须广泛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更要注意语言环境的影响,把“忠实于原文”放在第一位,也就是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中的“信”,同时语句内容要通顺、易懂.

【关 键 词 】翻译标准;语言环境;语言艺术;文化差异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工作.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翻译工作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必须在多种语言上下功夫,乃至独具匠心.

在翻译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题材的内容,而大多数是来自于文学方面的.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之类的翻译,在内容和韵味上往往很难以把握.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翻译家严复曾经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踌躇.”鲁迅先生也曾说:“创作时可以回避,翻译却不然,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由此可知,翻译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就翻译的标准而言,翻译学界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多中外知名学者和翻译家都曾对翻译的标准作出过精辟的论述.远在唐代,把翻译佛经当作毕生事业的玄奘法师就创造出了一种优于前人的直译兼意译的新译法.玄奘法师精通汉梵两种语言,又深通佛学,译文结构严谨,语意明晰.他强调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既要忠实、真切地反映原文的意思,又要通顺易懂.大翻译家严复曾翻译多部有关社会政治方面的经典著作.他的翻译取材严谨,态度严肃,在当时影响极大.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他在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这一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完整的三字标准.这一标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翻译的一些主要特点与规律,而且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一经提出,即为翻译界所承认和推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在严复之后,有许多翻译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翻译标准,但其中有许多与严复先生的“信、达”相似,只是提法有所改变.而对于“雅”的标准,尽管有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人们却宁愿赋予它新的涵义,也不愿将“信、达、雅”的提法整个丢弃.爱尔兰学者泰特勒(Alexander F. Tytler)在他的《翻译之原理》(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要素,即:1.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 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position.(1.译文应与原文的中心思想完全相符.2.译文应与原文的风格及体裁相同.3.译文应与原作完全一样通顺流畅.)国外还有一些翻译学家提出了“三似”翻译标准,即形似、意似、神似.所谓“形似”,就是强调译文要保持原文的形式美;“意似”,是要保持译文的内容美;“神似”,则要保持原文的神韵美.

我们认为,翻译的标准必须明确,并且切实可行,不然就无法起到应起的作用,其指导意义就无从体现.比如,严复提出的“雅”,据其解释,“用汉代之前的古典汉语”,“信达之外,译文要雅致,讲究文字之美,整洁流利,声调的和谐动听”.这一点使得译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是行不通的.如果原文不“雅”,出自下层社会,语言粗俗,而译成高雅的语言,就会与原文的风格相抵触,读者无法正真理解和体会原文的主旨要义.译文是否雅致,要以原文为根据,而不应该以译者的风格取代原作的风格.比如说,如果原作是通俗的口语体,译文就不能译成文绉绉的书面体;原文粗犷豪放,译文就不能译成温文尔雅的语言;原文极富于西方色彩的,译文就不能译成富于东方色彩的.总而言之,译文必须“保持原作的风姿”,就是要完美地保留原文的韵味、风格和及其弦外之音.正是因为如此,现在人们设法用一些新的观点对“雅”进行解释.如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周煦良曾直言,“雅就是和原文内容和体裁相称,要得体”.


而“信”与“达”在翻译过程中也并非总是能够完美地统一起来.由于不同种语言之间的千差万别,有时,要忠实于原文,译文就难以做到通顺流畅,而要想通顺,就难以做到忠实.有一位意大利人甚至说道:“翻译是叛逆”就是强调了要想达到“信”与“达”的和谐统一是多么不容易.同时做到“信”与“达”固然有时很难,但并非就是不可能,我们在翻译实践中不能将两者孤立地去考虑,而要在以"信"为本的前提下,采用有效的方法将两者加以协调,达成有机的统一.

翻译的标准提法很多,可说是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但这种情况并不利于我们的翻译实践,无法使我们拥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性原则,使从事翻译的工作者无所适从.作为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还是现时通用的大众标准“忠实、通顺”四个字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