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79 浏览:8386

摘 要 :民院校有着自身特点及其生存环境,民院校之所以选择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是由于自身处所环境中逐步发展而来的,本文将江苏省两所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代表性的院校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试探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路径.

关 键 词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43

1.江苏IT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

1.1 办学特色

在办学过程中,该校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贯彻学以致用办学理念,继承弘扬办学传统,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联合育人为目的,创建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致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面向生产、管理、经营和怎么写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1.2 校企合作观念更新

该校认识到:应用型人才是企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支撑,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专业性通才教育,是以现代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的科学统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从组织形式、育人机制及经费来源上应与社会高度联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与模式上应高度重视与企业的深层整合.

1.3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在校企合作实践中,该校科学分析、因势利导,形成了对象多元、方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如企业“大学计划”合作模式、教学/生产一体合作模式、内生反哺合作模式;“职业资质培养”模式、双主体合作模式、行业共建合作模式.此外,该校正在积极探索与中德教育联合会等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及机构之间构建其它合作模式,旨在形成“官学产研”四元合作系统.

1.4 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实施了教学改革专业计划.在基础实验与工程实训中心设置了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该专业以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1:1为基本要求,依托GE Fanuc、博世力士乐、三菱、西门子、施耐德等公司的共建项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合编教材、联合授课、交叉培养,旨在形成模式、全面推广.

提出了“师化”人才培养概念.该校依据企业对一线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我国工程师注册制的推进与专业认证制的实施,依托校企合作形成的优势资源,结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在10个专业设立了“教学改革实验班”,提出了培养各类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会计师、建筑师等等现代工程师的“师化”培养概念.

试行了“先期介入式”培养.该校借鉴企业在产品开发前先期与用户先行沟通的怎么写作模式,将人才培养过程视为产品开发过程,综合利用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缩短学生就业后适应岗位的磨合期

2.江苏SJ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

2.1 切实加强专业与学科建设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省实施“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三大计划”等趋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怎么写作能力为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编制专业与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结合近年招生就业情况,科学地设置、调整新专业和专业方向.

2.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理念上,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念教学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在思想认识上,把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到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高度;在操作层面上,进一步推进以实践为主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机制创新上,积极推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校媒联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线并重”、“校企合作育人”、“经管类复合型”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应用工程师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3 不断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并重、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并重”“三并重”教学思路的基础上,贯彻“重组基础、反映现代,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十六字”方针,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大课程体系.落实应用型定位,课程设置由学科导向型向专业导向、能力导向转型,进一步完善“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注重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建设,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做好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结合制(修)订教学大纲,及时将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中,精简课内,强化课外.建设一批网上辅助教学和在线开设的课程.

2.4 系统推进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逐步推进开放式、分层次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总结推广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经验,扎实做好新创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加大共享力度,整合实验资源,进一步完善省、校、院(系)实验室建设体系.创新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探索实行“少台套,大循环”的管理体制,实现全方位开放,鼓励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实践、自习.吸引并指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自主化个性学分.

2.5 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该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相关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的引进力度,真正做到“引进一个人才、推动一项科研、带动一门学科、形成一种优势”;加强培养,对校内已有的专职教师,包括硕士、博士都要通过“青蓝工程”去“补课”,杜绝教师上课只会纸上谈兵的现象;集中相关学科资源优势,积极培养和凝练一批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争取省优秀教学团队项目零的突破,真正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完善教师考核和评价机制,制定“实践教师与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三个一视同仁”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各类教师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 分析与比较

国内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史、招生生源、师资结构、经费来源等等方面,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基本无法相比和抗衡,处在相对的劣势.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呈现出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的特点,这是经济对教育的要求,也是传统的体制急需改革的根本原因.民办院校在市场经济的母体中展现了公办院校所不具备的独有优势,并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3.1 民办院校更贴近市场需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前所未有地高涨,高等教育的发展时时刻刻都要满足社会需求.民办院校产生于市场经济的母体中,20世纪80年代民办院校的兴起是市场经济的衍生物,是市场经济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综观民办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实践,无不体现着贴近社会需求.而公办院校是在政府的“襁褓”中生存的,他们有政府强有力的财政资助,有政府给予的“论资排辈”,有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支撑,学生会根据国家对院校的排位择校.公办院校缺乏竞争和危机意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容易相脱节.

3.2 民办院校较少受计划体制约束

民办院校的投资主体多是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国家在其不违反《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前提下,不再对其进行行政决策,给民办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外界环境.而我国的公办院校在管理体制上仍然是政府本位,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公办院校多年形成的内在惰性,面对市场需求的巨大压力,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3.3 民办院校较公办院校办学灵活多样

特色化、多样化的院校可以满足不同行业、社会对不同层次人们的教育需求,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活力.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人才,不仅需要理论性强的研究型人才,而且需要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民办院校办学特点主要表现在:多样性,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灵活性,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方便人们就学.公办院校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研究型人才,但各院校的办学模式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较严重,学校不能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特色,缺乏灵活性.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