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831 浏览:44663

【摘 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升华,养老问题引起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解决新农保问题是顺应我国社会转型要求、预防老龄化社会激化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好“ 三农”问题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新农保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这对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怎么写作均等化,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新农村;养老保险;三农

一、新农保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逐渐被打破,新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形成过程当中.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不断突出,农村大部分老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他们成为整个社会最边缘和最弱势的群体之一,这个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社会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普惠制、福利性的社会保障事业,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形式,保障老年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新农保在实践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农民参保意愿差异大,参保意识维持难

新农保是近年才提出的惠农政策,由于农民对它的整个运作还不是很清楚,对政策本身了解的也不够多,加之农民更习惯于传统的养老方式,对家庭子女养老方式以及土地养老方式还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对于新农保则大多带着保守观望态度,积极性还未完全调动起来.

教育程度的高低对于新农保的接受度以及承受力有一定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较高的缴费水平,并表现出很高的显著性.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具备较强的缴费能力;而且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更能意识到自己的老年风险,并不愿把自己老年风险的规避仅仅指望于传统观念中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

农民收入微薄,手头上的剩余资金很少甚至没有,在一些贫困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只能基本维持温饱,对于把钱交出来很谨慎,甚至很避讳.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状况等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农民在选择新农保的时候存在一些顾虑,在农民是否投保、投多少保障金上影响较大,致使部分地区农民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高.

(二)政府部门组织和宣传力度不够

农民是否选择参加新农保,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部门以及商业保险机构的组织与宣传.虽然现在政府部门也做了很多的组织宣传工作,可是大多都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说的话大多是书面语、语,而不是老百姓能够接受的简单易懂的口头语.据调查,农民对养老保险信息的了解有16.2%是通过村干部及养老保险部门的宣传.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除了宣传和组织农民参加新农保外,最迫切的是要帮助农民转变传统养老观念,让农民能够认识到通过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供制度以及经济上的保障. 要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引导、扶持和激励.

(三)各地方政府的社会养老金筹集难

新农保是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资助三部分相结合组成的,不像老农保只要农民个人交了就可以办,而新农保除了农民要交保障金之外还有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俩个部分,加大了地方政府对社会养老金筹集的困难,只要一方的资金缴纳没有到位或者一方资金管理不当就会使之不能成为完整、有效的新农保.

另外,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农民的收入和结余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区,社会养老金的筹集就会很困难,尽管他们也担忧,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社会养老金管理难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基金的监管在养老保险制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养老基金监管工作意义非同寻常,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护广大参保对象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目前的社会保障金的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分散,管理层次过多,使得资金不集中,各级别、各部门都参与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和管理,造成地区、部门间难以协调和集中运营,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同时扩大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另外,各部门分别设置管理机构,造成机构重置,人员臃肿,效率低,浪费严重.其次,保障金的投资渠道单一,保值增值面临困难.社会保障金为了应对未来支付日益增长的支付需要的客观要求,需要保值增值,可是目前为注重其安全性,按照劳动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要求,只能购写国债和银行存款来实现增值和保值的目的.客观上社保资金的投资渠道不畅,资本市场发展不顺利,造成缺乏相应的选择性.由于受银行存款率下调、通货膨胀等影响,基金的保值增值很难达成.再次,社会那保障金的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力,基金管理不公开、不透明等,导致社会上保障基金被挪用、呆账、冒领等现象屡屡发生,加剧了基金收不抵支的矛盾.

(五)新农保制度的地域针对性不强

有些地方政府在以的相关指示精神为基础之外,并没有依据本地的实际经济情况、本地的民生状况、本地的特色去深入研究探索与当地相配套衔接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而是机械模仿,盲目的去借鉴照搬其他地区或者的相关政策,采用模式化的新农保政策,然后应付性、功利性的着手实施,并不是以农民的实际需求及意愿为基点出发.

二、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意识

新农保强调“自愿性”,不具备社保的“强制性”,所以加大新农保的宣传力度,畅通政策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可以让农民百姓真正深入、详细地了解到新农保政策的实质及其优惠性,改变老百姓传统的养老观念,接受更为科学,更为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实用性、优惠性的新农保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而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能打造一个好的基础,起到一个很好的预防作用.宣传要做到农民能够懂,能够接受,能够询问具体情况,相关工作人员要有耐性,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和意愿,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换位思考,以老百姓最能接受的形式、手段进行组织和宣传活动.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措施

加强新农保需要领导干部的足够重视,有关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新农保的实施对新农村建设,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怎么写作均等化,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要组织专门人员实施新农保的相关工作,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探讨出一套适合当地发展、最大满足当地老百姓需求和意愿的的新农保政策,并以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方式实施相关方案.事前做好相关工作的准备,做好社会调查了解民意;事中,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以防相关机构松散、放水等应付性操作,事后,则要做好回访、追踪工作,进一步督促机构运转,以确保相关工作落实到位.

(三)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教育投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解决好“三农”问题,当前最根本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扩大农民增收的政策空间;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护农民利益;加大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工业化模式经营农业;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要从战略高度向城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培育农村新人,培训农村劳动力; 赋予农民平等权力,如户籍、用工、社会保障、同工同酬等,激发农民自救的热情,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公共财政投入公共产品建设构建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支持农民和农民组织的创新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发育和壮大.


(四)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监督

要逐步完善经办管理体制,加强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注重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的作用.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社会保障事业,克服基金管理中存在的混乱.同时将基金纳入财政专户,专款专用,有利于实现资金的收支、管理和营运规则化,防止基金的挪用、贪污或浪费.在基金的具体运营方面,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机构,或者委托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使基金按照市场规则运营,这既有利于提高基金的使用率,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又能杜绝基金被挤占、挪用、贪污现象的发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