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626 浏览:55944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发布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标志着中国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之后,又向“养老不犯愁”的新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从制度需求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

1 传统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的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的成功推行,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老龄化速度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再也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

2 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我国农村土地被占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农村土地分散化经营,土地生产效率越来越低下,土地养老保障已无法适应目前的需求.

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强了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直接造成农村土地的减少,使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另一方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大量农民工涌向城镇,而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要么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要么不能放心地参加养老保险制度.

(二)从制度供给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

1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不完善.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上世纪80年始探索,到90年代的初步发展,再到90年代后期的衰退,以及到21世纪初的重新发展,无不说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道路的曲折,政策的不完善.作为制度供给方的国家,应积极介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2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体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撤销,费用的筹集、运用以及保险金的发放,不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而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执行.这些地方性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效力,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规范性、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3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缺乏财政支持.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收入非常有限,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在筹资上过分强调个人和集体的责任,使得政府的责任严重缺失.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面临筹资的困难.

总之,我国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强烈的需求源自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成功实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和土地保障的不断弱化.而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明显地偏向于城市,导致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可以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出台是我国农村养老制度供给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的实际意义


(一)构建新农保制度对于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建立完善新农保制度,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能够纳入到制度化的保障轨道,对于稳定社会公众的预期,减少对未来保障不确定性的压力,对于应对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对于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政策效益.所以,构建新农保制度,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有利于提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村消费者的信心.

(二)构建新农保制度,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战略部署

长期以来,我们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多的是关注城镇领域,而对于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关注不够.随着我国经济形式多样化格局的发展,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灵活就业的形成,传统意义上只重视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思路就受到质疑,政府及时推进新农保制度不但意义重大,而且恰逢其时,新农保制度的全面启动,标志着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迈出了新的重大战略步骤.

(三)是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措施

由于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速,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又因劳动力外流等因素更为迅猛.有项研究认为,2020年时中国农村、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4.6%和10.4%,2050年时更将分别达到26.4%和22.2%.因此,实施农村养老保险不仅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然要求,而且对于确保国安民康、社会稳定也有重大的意义.

(四)有利于加速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进程缓慢,部分农民不愿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就在于对土地的依赖,土地保障是他们的最后一道防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加速了土地流转的进程,便于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进步之处

(一)明确了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

这种投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养老金,财政保证最低限度的基础养老金;二是地方财政,是对农民的缴费进行适当的补贴,这样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一个大的历史跨越.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投入,体现出政府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在这方面做出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惠民举措,也标志着政府在承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责任方面迈出了非常大的步伐.

(二)在机制设计上,采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基础养老金部分采取普惠制,使得60岁以上的农民可以在政府的财政补贴基础上得到实惠.通过个人帐户的缴费机制,明确农民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过程当中自己承担的一份责任.这和我国城镇的养老保险模式有一定的结合度,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

(三)覆盖面广且有不同选择档次,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宜自己的社保档次

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灵活的缴费方式,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民想参保但交不起社保费的难题,使得农村社会保障更具公平性.

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试点推广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如何化解中西部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问题

由于中西部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中西部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将面临困难,按要求每人每年的补贴不低于30元,把所有的农村居民算总,这个数目对一些地方政府将造成较大的财政压力,到时农民的社保资金能否按时发放、或仅依靠政府和本人上缴的养老保险费,能否满足日常开支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加强农村养老保险金管理、监督以及保值增值的问题

新农保养老保险金的管理权还是由县一级来统筹管理,从过去的老的农保制度看,县的统筹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资金的安全性,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其次,资金如何能够保值增值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由于通货膨胀,老百姓存在银行里的钱会面临贬值的问题.另外,如何妥善地利用这笔养老金的问题,全社会农民的养老金由小积大,数目不小.如果不能更好地利用,那这一部分资金将成为闲置资金,但如果利用不当,将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如何培养农民自愿、长期缴纳社会保障金意识的问题

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由于资金安全和管理上的混乱等问题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停滞;农民养老保险金被挪用等问题的出现增加了农民对缴纳养老保险金的疑虑.因此,只有加强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养老保险政策,使农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优惠,解决农民养老保险的后顾之忧,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养老保险意识,让农民能自愿选择并长期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使养老保险政策也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四)新农保制度如何与其他制度有效衔接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中,出现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还有农村低保制度.有些地方农村还探索了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所以,如何实现新农保,包括老农保制度在内的这些制度的有效衔接,这是在工作当中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也有相当的难度.

五、结论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直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出台不仅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迫切需求.而且也是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坚实后盾.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如何妥善管理养老金、如何处理新老农保的衔接、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养老保险金的缴纳等问题.只有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完善新农保的指导政策,才能使新农保可持续地开展下去,让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