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63 浏览:143681

摘 要 :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与质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人才的需求质量方面,复合型、专业型、技术型保险应用人才成为保险业的新宠.为此,保险学高等教育应适应时怎么发表展要求,重点为保险业培养七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分别为:复合型保险开发人才、综合型保险管理人才、技术型保险精算人才、创新型保险研究人才、专业型保险营销人才、专职型保险相似度检测人才、专家型保险投资人才.

关 键 词 :保险学;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进一步加大,需求质量也进一步提高.尤其在质量方面,各种精通某一专业的专门型保险人才以及既懂管理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保险人才成为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的新宠.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保险应用型人才,是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在传统与现代的取舍上,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保持保险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力培养开发新型保险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业务人才与管理人才.具体而言,要着重培养以下六个方面的保险人才:复合型保险开发人才、综合型保险管理人才、技术型保险精算人才、专业型保险营销人才、专职型保险相似度检测人才、专家型保险投资人才.

一、复合型保险开发人才

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同的保险标的所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因此投保人对险种的需求往往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满足日益增长且存在明显差异化的保险需求,这就要求保险公司不断完善旧产品,开发新产品.无论是完善旧产品,还是开发新产品,都离不开保险产品开发者的辛劳与智慧;这种辛劳与智慧,既源于开发者的勤奋与奉献,更源于开发者的专业技能与业务素养.而这正是复合型保险开发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对于完善旧产品而言,关键在于要求保险产品开发者能够不断洞察市场变化,完善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内容;一成不变的产品是不可能有市场的,总有一天它会被激烈的竞争环境所淘汰.因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来完善旧产品质量与内容,显得尤为必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旧产品只有在不断开发与完善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对于开发新产品而言,则要求产品开发者能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出具有多样化与差异化的好产品.以往传统保险产品的开发通常只注重六个方面的内容:一、保险责任;二、保险期限;三、保险费率;四、保险金额;五、除外责任;六、赔偿.很显然,在社会对保险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如果保险产品的开发仅仅从上述六个方面出发是不够的;适应现代保险市场发展要求的保险开发人才还应该能够从客户(投保人)的需求角度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技术和手段进一步开发出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

二、综合型保险管理人才

保险管理包括保险产品开发管理、保险资源配置管理、保险资金运用与安全管理、保险人员合理安排管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保险公司与保险相似度检测机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等.要做好上述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具体而言,它要求保险管理人才具有综合性管理方法,对产品开发、展业、精算、承保、投资、理赔等专业技能有充分的了解,能将保险资源与各项保险管理过程,通过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并要求保险管理人才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根据保险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性质,对全局或局部保险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科学的规划,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有效地的配置,并加以组织和控制.

在保险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保险管理人才正面临一次升级换代的机遇与挑战,在未来5年内,作为世界最大的潜在保险市场,我国缺乏大量既懂保险业务又精通保险管理的综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为此,高等院校应该担当起培养高级保险管理人才的重任.通过整合国内各相关院校人力资源,并配合行业内知名保险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采取书本和实务相结合、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造就一批理论基础和工作能力强,且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保险管理人才.

三、技术型保险精算人才

精算是保险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保险业起到“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作用.精算师是指应用精算方法和技术解决经济问题的专业人事,是评估经济活动未来财务风险的专家.他们同“未来不确定性”打交道,为金融决策提供依据.对于一名合格的精算师而言,必备的精算技术决定了他既要熟悉保险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精通高等IT、数学、统计学、经济学、法学、外语等,可以说是一名全能型技术专业人才.精算技术的重要性决定了精算人才的重要性.

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保险业目前正面临精算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其原因与我国保险业发展程度不高,精算教育起步较晚密切相关.我国保险业目前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精算教育与资格考试也起步很晚,直到1987年,南开大学才与北美精算协会建立精算学合作项目,才将精算教育系统引入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99年保监会首批认证43名中国精算师以来到2007年9月,我国共产生了90名中国精算师和458名中国准精算师;此外还有约200名国际认可的精算师.由于不少精算师怎么写作于保险公司以外的领域,任职于教育、研究、监管等部门,因此,这对于目前已有100多家市场主体的我国保险市场而言,高端精算人才的缺乏必然成为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1].

面对上述不利局面,作为保险精算师的重要培养基地,相关高等院校应该不断深化对保险精算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不断加强保险精算队伍建设,并进一步强化精算师职业品牌建设,使保险精算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四、专业型保险营销人才

保险营销是决定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关键因素.近几年来,在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尽管我国保险营销在观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但是距市场营销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保险营销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相当多营销员的营销观念还是停留在以销售产品为中心的营销观念上.其做法是不考虑顾客的需求和喜好,有什么产品就写什么产品,很少注重推销和怎么写作.事实上要想做成功的保险营销,一定要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单纯依靠 “能说会道”的嘴巴或一两个新奇的促销手段,是不可能做好保险营销的.

营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虽然说人人都能搞营销,但并非人人都能搞好营销.对于保险营销而言,更是如此.作为一名优秀的保险营销人才,除需要资历、业绩、亲和力、人脉和外,保险专业知识、保险团队理念、企业品牌、市场策略等,都要有所积累.良莠不齐的保险营销人员素质,常有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保险公司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保险营销人员时,应该以转变观念为导向,引导保险营销人员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切实转变营销观念,牢固树立以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同时还必须树立怎么写作观念、市场观念与改革观念.

五、专职型保险相似度检测人才

本文所指保险相似度检测,是指专职相似度检测,不包括相似度检测,主要是指代表投保人利益的保险经纪机构和处于中立地位的保险公估机构,不包括写作技巧人.与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上述两种保险相似度检测的发展都严重滞后.无论是从其数量而言,还是从其在保费收入当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言,它与保险业的总体发展状况都很不协调.截至2010年,在全国共有2550家保险相似度检测机构,其中保险经纪公司392家,保险公估公司305家,分别占相似度检测机构的15.37%和11.96%.就保费收入而言,2010年全国总保费收入为1.47万亿元,通过上述保险相似度检测实现的保费收入在总保费收入当中所占比重还不足5%[2].而在美国,仅由保险经纪公司实现的保费收入就超过全部保费收入的60%.

保险相似度检测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多,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受保险公司传统体制制约,保险公司与相似度检测机构的职能交叉,保险公司对保险相似度检测不信任,制约了保险相似度检测所能发挥的应有作用.二是社会公众对保险相似度检测机构的认知度不高,人们将相似度检测与“掮客”、“黄牛”等同起来,排斥心理严重.三是我国保险相似度检测机构在市场定位、业务开拓、怎么写作质量等方面专业性都还不够强.四是保险相似度检测机构自身业务素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保险相似度检测机构内部缺乏真正的专职型人才,很难提供高效、准确的相似度检测怎么写作.为此,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要重视保险相似度检测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保险相似度检测机构而言,除必须引进基本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外,还要在不同的学历层次和业务领域,对在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而对于高校而言,则必须以培养专职型相似度检测人才为导向,为保险相似度检测人才的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政、企、学”方向一致,共同努力,保险相似度检测机构蓬勃发展的春天就一定能够早日到来.

六、专家型保险投资人才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各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资产.保险公司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保险公司140余家,保险总资产超过5万亿元;保险资金运营余额达到4.6万亿元[3].巨额的保险资金要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就必须进行合理的必要的投资,盘活资金的运营率.自新《保险法》颁布以来,监管机构再一次放宽了对保险资金的运用限制,进一步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除了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于基金外,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上限也获得突破,同时还有多家公司被允许投资海外股市.以投资股票为例,2007年,由于境内股市火热,加上保险机构入市松绑的推动,使得保险资金的投资冲动比任何时候都要来得强烈.保监会数据显示,2007年1到10月保险公司实现保险资金运营收益2421.85亿元.再以投资海外股市为例,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人保财险参与海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截至2009年12月31日, 又有20家保险机构获得QDII资格.

在这种背景下,保险公司要确保其投资有所回报,就必须有专业投资人员来打理.而且随着保险资产的越积越多,保险公司对保险投资人员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对其专业技能也必然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除几家大公司的情况略微好点外,在中资中小保险公司中,投资部人员总数多为1-3人,达到5人左右规模的已属凤毛麟角,有少数公司甚至只有投资部总经理一人;部分投资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各高校在注重培养保险投资人员数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质量的提高.确切的讲,高校所培养的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第一,掌握金融投资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对证券投资理论有充分的了解),熟悉金融投资管理,并能熟练应用各种投资工具进行资本运作;第二,具备监测和管理资本的使用,确保保险资本的保值和增值的能力.此外,还必须精通法律知识、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高超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总之,所培养的保险投资人才应该是精通保险、投资、法律、管理的专家型投资人才.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