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的教学探究与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966 浏览:59043

摘 要:初中是打好物理基础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积极探究合适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初中力学重难点《浮力》为例,从教学方案、实验探究、总结反思三方面综合阐述有效策略的构建,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 键 词 :初中物理;探究;反思;浮力

初中阶段是思维的成型阶段,对于复杂的物理问题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检测设情境、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浮力》的教学探究

1.教师课前准备

除了上课所用课件等之外,老师可准备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适量水、软木塞、石块等.

2.引入“浮力”概念

(1)教师将乒乓球放在空量筒中,问学生:“除了将量筒倒过来,还有什么办法能将乒乓球取出来呢?”学生很快回答:“加入水.”教师将水倒入量筒,乒乓球果然浮起来了.

(2)教师用手指把软木塞慢慢压入装水的大量筒里,然后放手,并让几个学生上台体验,重复相同的动作.主要体会手的感觉、观察木塞的情况.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出问题,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

教师归纳浮力概念:浮力,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

设计说明: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物理知识,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他们理解.

3.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浮力的概念,那么是不是只有浮起来的物体受到浮力,而沉下去的物体,比如金属块、石块这些就不受到浮力呢?”让学生猜想讨论,然后以实验结果作为

回答.

(2)实验探究.教师用弹簧测力计勾起石块,测出其在空气中所受重力,再将石块放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下沉的石块也受到来自水的浮力.这个实验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总结: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来自液体对其向上的浮力.

4.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1)探究浮力的大小

在量筒中加入体积为V1的水,把石块挂于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其重力为F1,再将石块浸入量筒中,水位上升,记下此时量筒中的液面示数V2,再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实验完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F1-F2)与(V2-V1)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浮力和排水体积的关系.

(2)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力.公式为:F浮等于G排.

5.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学习测量浮力大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时,对其进行高度赞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方法.

6.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和自己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便于学习和理解.

二、教学反思

1.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物理知识并不是枯燥无味、深奥艰涩的,而是贴近生活、有滋有味的.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对浮力有清晰的认识,理解得十分透彻.而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的引导和实验测量小石块在水中的浮力则得出小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的水的重力是相等关系,进一步推导,得出最终结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分散难点,层层递进,从生活中的现象引申到物理学原理,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2.经历探究实验利于学生理解物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上来就大谈物理原理和公式,而是先进行探究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就会若有所悟,思想也变得非常活跃,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他们就渐渐领悟了小石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浮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解答学生的疑惑,引出阿基米德原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这样通过实验的启发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3.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上课时要有意地引导学生多做实验、多观察、多思考.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中,多动脑、动手、动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就能体现教学的探究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引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探究式实验来促进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这种渗透着科学的教育策略对于物理这种抽象性的学科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如果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的话,可将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改为演示实验的探究.在实验过后,要注意知识的总结,强化实验的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