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86 浏览:8953

思维是“万物之灵”的人类所特有的,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就历史思维本身而言,它是在人类对社会历史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理性认识的思考.它以辩证思维为特点,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和简单的理解.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扩充延伸,拓展广阔思维

历史有自然的历史,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通常我们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由于人类社会、人类文化是复杂而多样的,因此决定了历史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广阔性,历史知识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总结,内涵十分广博,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思维应有一定的广度.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各种联系和历史信息的准确度,系统地考察分析,避免片面性、狭隘性.既要看到事物的整体性又要看到各个部分和各个细节;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既要看到静态又要看到动态;既要看到过去又要看到未来,做到知彼又知己.同时还要同中求异,把握事物的个性特点;认识事物的特殊规律,异中求同,把握事物的共性;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讲完“义和团运动”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提问“中国近代历史还有哪一次类似的运动”,学生会立即回答“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两者有什么异同?”这样不仅做到了同类知识相联系,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两次运动当时社会状况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教师只有注重扩充延伸、综合分析,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夯实基础,启导深层思维

历史基础知识是思维能力的基础和载体,没有基础历史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历史学科能力的养成,历史学科能力是深化认知和灵活运用历史基础知识的主线,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奠基,头脑中储存的历史知识贫乏而单薄,就无法活跃思维,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途径.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透过现象,深入问题的本质.善于揭示事物现象产生的原因,善于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可能出现的结果,从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个问题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一条主线,时间跨度、知识跨度非常大,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认真分析归纳,才能得出圆满的结论,即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第二次战争及中法战争使这一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后的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使这一程度大大加深;直到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的《辛丑条约》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透过这样深层次的问题,才能启发学生深层次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程序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过程中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并逐渐升华.

三、巧设障碍,培育独立的思维

历史本来就是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信息.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历史信息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复杂的、似是而非的观点,教师可给学生设置障碍,诱导学生思辨,培育独立思维.如讲完“罗斯福新政”一节后,教师可设问:“为什么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呢?”待学生思维发散后,教师可有意给出错误的答案:“因为罗斯福新政是用国家政策干预经济的方法消除经济危机,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赞同,有的反对,教师可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很快他们既弄清教师的“错误结论”的原因,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这个矛盾又带来了生产盲目扩大与劳动人民购写力相对缩小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这样,既使学生深化了知识,升华了理论,又培养了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学生应学会问“为什么”,善于质疑,大胆质疑,自己动脑寻求答案,不祈求现成的结论解决问题,而是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

四、诱导争论,激发批判思维

独立思维再进一步表现便是批判思维,即对传统的或约定俗成的观点或答案大胆质疑,提出异议.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正确地在分析批判,在扬弃中决定取舍,以获得全新的思维成果.哥白尼不敢于对教会“地心说”大胆质疑,就不会得出“太阳中心说”的结论.布鲁诺不自觉地把批判思维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就不能在“扬弃”中获得最新的思维成果:“太阳也不是绝对的宇宙的中心.”多少事实证明:“一个把自己思维局限于常规的思维界域内的人,是不可能获得全新思维结果的.”因此在教学中,对某些特殊的历史问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诱导学生讨论,以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如讲完“戊戌变法”后,可这样提问:“有人持这样的观点:如果袁世凯不背信弃义出卖维新派,那么变法不会失败,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观点对吗?”这一问题引发学生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检测如袁世凯不向荣禄告密,那么慈禧太后就不可能发动政变,变法不至于失败.”有的学生认为:“当时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凶猛,他们强烈反对变法,而维新派力量薄弱,这才是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应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及时点播,诱导总结.这样不仅使学生在争论中形成了统一,而且很快获得正确的结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注定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命运,而袁世凯告密,只是加速了变法失败的进程而已.通过此法,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变换形式,训练灵活、敏捷的思维

思维过程十分迅速,短时间内可获得正确结果,体现思维活动的高效率,这就是思维的敏捷性,它是由思维的灵活性保证的.思维的灵活性就是思维能迅速轻易地从一类事物转到另一类内容相隔较远的事物,解决问题时,一旦传统的思维方式不行,就立即另辟蹊径.在思维过程中,遇到变化,便立即调节思维方式,采取适合新情况的方法,发现自己思维中存在的错误,并及时抛弃.这样分析问题就能够驾轻就熟,迎刃而解.我们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敏捷性时,必须抓住思维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承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各种技巧性的习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运用谜语、漫画、顺口溜、对联等方式,串联新旧知识点,既新颖,又富有趣味性,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

总之,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思想工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不断归纳、总结、探索,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多样的教学方法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世纪智能型人才的过程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