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更新时间:2023-1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83 浏览:21294

摘 要: 在教学实践中,作者采用“整体―部分―整体”模式,采用“优化课堂结构”和“优化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两者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 键 词 : 知识结构 教学程序 优化方法

每当看到办公室课间成群等待辅导的学生,课下老师们埋怨的声音和无奈的表情,我常常思索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到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让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学好数学,也经常与同行探讨这个问题.近两年我和备课组同事一起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种适合我校学生的“整体―部分―整体”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两者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知识结构,主要是实行单元整体教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模式,把教材分成不同的知识单元,找出知识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使用教材,通常在每章教学前按照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设置预习学案,让学生按照学案的知识条理粗读全章学习内容,本章开始教师简单介绍本章教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本章的学习方法,学习每单元前,先和学生一起排出本单元的知识点,而后逐一研究,每节课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告知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在单元小结时帮助学生由厚到薄地归纳总结,在全章的总结中再帮助学生由薄再到厚地归纳总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这种教学打破了完全按部就班的一节一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高屋建瓴,通观全局,再深入学习每一小结,最后把部分知识结构综合为知识整体,增强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和独立性,高效地利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优化了知识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案例1:苏科版七年级下册幂的运算虽然课时不多,本身并无多大难度,但由于学生在理解运算性质、运用运算法则方面不到位,致使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幂的运算是后面学习整式乘除的基础,无论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最后都转化为单项式于单项式的运算,而此种运算必包含幂的基本运算.相关幂的运算性质掌握得不清楚,势必给后面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幂的运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幂的运算性质时,为了让学生对幂的四条运算性质有十分清楚的认识,第一节课上,我首先给出四组计算题,但不要求计算,只要学生通过观察,能说出这四组题分别是同底数幂相乘、同底数幂相除、幂的乘方还是积的乘方即可.学生通过观察,体会这四组题就是这一知识单元要研究的四个知识要点,并感知它们的不同.教完同底数幂乘法后,把同底数幂除法提前,用对比的方法一起研究,教师讲出本质,余下的由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方法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解决.


案例2:在学习乘法公式时,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一起出现,一开始就让学生仔细观察、辨别公式的特征.先从整体上认识乘法公式,避免学生每学一个公式时很轻松,一综合就混淆的弊病.

通过优化教材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整体教学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有机结合,学生容易把握教学结构,还可以激活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二、优化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做到优化教学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教学程序为:本节课堂检测(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反馈预习案中的难点―利用讲学稿讲解本节课的重点―讲练结合―反馈前节课的课堂检测.

1.预习学案的批改与反馈是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保障.

预习学案必须基于教师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并要与实际教学过程相匹配,让学生感到预习的是有价值的.老师必然辛苦,每天要准备一份预习学案和一份讲学稿,而且都要认真批改,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持之以恒,我每天早晨坚持早到,在学生预习学案上交后,都会根据学生的预习质量,课前对学生的学案进行批改,给学生一个评价,一个等次,如A、B、C、D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体验、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真正做到及时有效,及时概括学生中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在课堂上用大约5~8分钟让中等生尤其后进生以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预习知识进行概括,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有重点地讲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这样做老师是辛苦的,但看到学生有进步,老师再苦也值得.

2.有针对性地复习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识的汲取做好了铺垫.

虽然部分学生当堂反馈情况不理想,但考试成绩较好,因为这部分学生接受新知的能力不强,但他们经过复习和作业练习能很好地掌握当天的知识.有的学生自认为课堂上掌握得很好,作业不认真写,回家根本不复习,成绩不理想.为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把当堂反馈改为第二天的课前检测,在课堂上先留5~10分钟对前一天的知识进行当堂检测,这就促使学生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回家好好复习.如果多数学生内容掌握不够好,教师下节课就要抽几分钟时间再次重点讲解,这样循环反复,总课时并没有增加,但教学内容多重复了一次,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保证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以精心设计的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搭建桥梁或阶梯,顺利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我认为课堂问题设计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深刻性,问题设计的深刻性是指学生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为能深刻理解要领,深入思考问题,使用抽象概括,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总结规律,并能迁移应用.题目是做不完的,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是相通的,通过典型题目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如八年级一堂几何练习课.

例: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已知:如图,△ABC中,AB等于AC,BD等于CD,DE⊥AB于E,DF⊥AC于F.求证:DE等于DF.

证明:连接AD

∵AB等于AC,BD等于CD(已知)

∴AD平分∠BA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DE⊥AB于E,DF⊥AC于F(已知)

∴DE等于DF(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因S△DAB等于ABED/2,S△PAC等于ACDF/2,又S△DAB等于S△DAC,易知ED等于DF.用面积法证完后,然后激发学生思考,若改变D点的位置或三角形的形状,又能得到哪些新的结论呢?学生人人动手,积极思考,终于得到了一系列新的结论.

结论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

结论二: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的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等于腰上的高.

结论三:等边三角形内的任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该三角形的高.

变式练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巩固并深化了知识系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优化数学教学结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通过实践,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高涨,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学习能力大幅提高,在几次全区统考中数学由进校时全区倒数第一成为全区前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摸索,不断完善,努力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