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246 浏览:56956

【摘 要】对话,是现代教学论所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对话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方式,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合作上.教师如何通过启发、交流、评价等多种形式的“对话”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推进学生的思维深入互动.笔者结合课例从创设情境、巧妙提问、交流互动、自主小结中实施“对话教学”.

【关 键 词 】对话教学;问题情境;平等;交流

巴西著名的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即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该是对话性的活动.“对话教学”是在相互理解、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以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语言形式为相似度检测,通过彼此间的交往互动,达到学习主体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也提出了思维教学三种策略,其中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就是一种平等对话策略.目前,“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课改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已经引起界内专家的高度关注,笔者也对“对话教学”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实践和思考.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让“对话教学”更主动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构成动机的重要因素.首先,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愉悦的活动,如果学习的任务由别人来派给学生,学生无形中就是被动的.因此,老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确实有一种学习某些知识的需要,然后使学生萌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如《动能和势能》教学中首先我以6幅图片展示请同学们分析流动的水、风,被举高的石块、重锤,被压弯的竿和弓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们大多都能说出它们都能对外做功,为此顺利引出能量概念,紧接着我再请学生观察如果把它们分类,可以怎样分呢?

生:水和风由于流动分为一类;重锤和石块由于被举高分为一类:竿和弓由于被压弯又分为一类.

师:它们都具有能量,请同学们试着自己给这些能量命命名?

学生们各抒己见,命名五花八门,最后对照书本了解了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这样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三种能量本质的了解.

通过以上师生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和老师对话中受到逐步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一步步递进中引入对能量的研究和分类问题,同时又产生了知其然的探究,充分发挥了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二、巧妙提问、激发思维——让“对话教学”更精彩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提出问题人人都会,但效果却截然不同,课堂有效的提问,能创设出好的科学情境,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中,教师根据前面已学过的平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经验直接告诉学生,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从而引入,凸透镜成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们讨论,由于提的问题太大缺乏层次性,学生一时无所适从,达不到问题的目的,就不能产生有效的“对话教学”,造成冷场.若改成老师用大的演示教具在讲台上先演示,当发光物体由远及近靠近同一个透镜时,观察在光屏上像的大小发生改变,激发学生的探究,然后老师提出凸透镜成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讨论,这时才能激发起有效的“对话教学”,使学生很自然的猜想到是和物距有关;接着演示将同一物体分别放在距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相同距离的位置,进一步观察物经过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此时老师再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经过讨论自然就想到了焦距,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层层递进,并设计妥当的对话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讨论的话题能够广泛而深入的开展下去,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的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学生通过和老师对话中受到逐步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一步步递进,能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三、交流互动、合作探究——让“对话教学”更深入

开展对话教学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科学课堂的教学规律,对话的话题只有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实际,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既可以把对话贯穿于整个课堂,也可以针对某一部分内容设计一个对话片段.为此,教师可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出一系列的话题,教学过程就从这些话题扩展下去,最终形成一个课堂对话的认知系统,使科学课堂交流的更切实,互动的更有效.

如《动能和势能》教学中探究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为例.

师:既然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那么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因为胖子撞人更疼.

生2:与物体的速度有关,因为水流得越急把物体冲得越远.

师:既然大家认为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那么请同学们是否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来探究一下呢?(我预先已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配置了一辆小车,一个木块和两个钩码)

学生们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有的忙着搭建斜面,有的在寻找可以利用的器材,我在教室走动巡视观察着学生,而后挑选了三组同学上来演示(每组选派两位同学:一位操作,一位讲解),请台下的同学仔细观察并加以点评.下面选取一组同学的实验操作为例:(为了描述方便,操作者简称为甲,讲解者简称为乙)

甲乙借助书本搭建了一个斜面,乙介绍他们组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于是甲把木块放在桌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放手后小车撞击木块,紧接着把钩码放在小车内再让它从同一斜面顶端放下撞击木块.

乙:我们发现装有钩码的小车能够把木块撞击得更远,所以我们组认为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生:你的木块两次并没有放在同一起点,怎么能够光凭肉眼判定呢?所以我们小组认为首先应把木块两次均放在同一位置,而且为了数据的准确和可信度,我们认为应该增加刻度尺测量木块被撞开的距离. 师:请问为什么要让小车在同一斜面顶端滑下呢?

乙:因为我们要探究动能是否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所以我们认为应该采用控制变量法,所以我们让小车从同一斜面顶端滑下,从而保证速度相同.

师:难道不可以用相同的力推动小车让它的速度相同吗?

生:我们根本做不到使用相同的力,所以我们组认为在刚才的实验中还应强调让不同的小车在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滑下.

通过生生对话和小组合作,学生们把这个实验的研究方法、注意事项和实验结论自行总结出来,根本不需要老师的讲解,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绝对比老师边演示边讲解的效果要好.为此探究动能和速度的关系时,两位同学阐释和操作的尽善尽美,台下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四、自主小结、归纳升华——让“对话教学”更有效

课堂教学的结尾,教师应该满怀,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学到了哪些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对整个课堂组成要素和学习过程的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老师耐心听,让学生站在自主的地位上,并在学生踊跃发言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如《动能和势能》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方法和技能?请各小组认真总结归纳,然后请一代表做总结发言.

生:各小组在组内交流、总结,并确定代表发言(略).

师:这节课,同学们对学生实验分析的很仔细,理解得很透彻.你们知道了动能与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及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现在你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能量的相关问题.

如上述,教师通过“对话”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予客观、鼓励性地评价,给学生一种由成功所致的喜悦和信心.接下来教师所给的课后练习,可以让学生把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到课外、引向深入,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扩展.

“对话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是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知识之间的互动交流,它不仅是一种科学课堂教学的活动方式,更是一种符合新课改精神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对话中紧紧跟随教师预设的“话题”,或思考质疑,或总结讨论,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师、学生、知识在课堂教学的对话教学中熔为一体,在开放、宽松的情境中灵动进行,使课堂教学更默契、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