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85 浏览:13322

常规数学教学,一般是复习引入、教学新课、巩固练习.学生往往是靠听、记笔记、做习题,只有做作业时才打开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不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走出校门,学生不会自学.古人云:“开卷有益”就无从谈起,也是当今素质教育、自主教育所不认同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者主动接触外的信息(包括课本),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读这些信息,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心理意义.因此,课本必须成为学生自己赖以学习的文本.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有时间去自学课本,逐渐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或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一、设疑引入,启发自学

要让学生自学课本,难度很大,无论你怎么强调自觉多么重要.所以,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必要的设疑引入,启发学生自觉课本,从而产生迫切地要从课本中去寻求答案的.让学生感到这到底是为什么?怎样解决?促使学生产生内需感.这是自学课本的内在动力.要注意的是:设疑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选取学生熟知或感兴趣的问题.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路上,天气很热,沙僧化得一个西瓜,唐僧吩咐孙悟空分西瓜.司空是这样分的:师傅得西瓜的4/16,沙僧得西瓜的3/12,孙悟空自己得2/8,八戒得西瓜的1/4.这时八戒不高兴了,认为不公平,觉得他分得最少.同学们,你们认为公平吗?这时,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认为公平,有的觉得不公平,还有的不太清楚.学生们急于要知道答案,就近不急待地看书.

二、提出要求,引导自学

数学课本的自学,不同于看小说,没有情节,较抽象.学生在自学前,特别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初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出示自学要求.根据自学要求去自学,同时,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即时圈起来.对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一定要去操作.需要实验的,一定去做一做.特别是对书上的解法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或者有疑虑,一定要记下来.这一点最难能可贵,它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能力的最高境界.

三、讨论交流环节

讨论交流这一环节,虽然与自学没有直接联系,但它是自主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的重要环节.通过自学,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已有初步了解,但所获得的知识不是很深刻、全面,甚至还不懂.这时,让学生互相交流汇报,说出通过自学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确、有疑问,或者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同时,教师也可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讨论.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自学状况,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还达到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交流,多边互动的效果.有一次,我先让学生自学例题:果园里有桃树和杏树一共18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通过自学,学生板演.解:设果园有桃树X棵,则杏树为3X棵.列方程为:X+3X等于180.此时,就有学生提出:我可不可以设杏树为X呢?我及时表扬了他,全班尝试解答.列方程为X+X/3等于180.同学们很活跃,又列出其他方程来解答.我就因势利导,问同学们在这些方程式中,哪一种方法昭通好呢?让学生选出最优的.用方程解答后,又有个同学提出:这题用算术方法能不能解答?于是,我进而引导学生们,用算术方法解答.通过让学生们的独立阅读、思考,进而对课本产生质疑、重组和拓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练习总结、巩固自学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和交流,获得了新知识,理解了新知识,体验了自学成功的快乐.为了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就必须进行一定的练习.在练习中,应用新知识、拓展新知识、完善新知识.及时的总结,把所学的知识进行重组、整合,为下一次的自学提供了经验.

学生自学能力,是数学的一种基本能力,是自主学习的体现,已成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自己能主动去学习,扩充了学生知识来源的渠道和认知背景.提高探究的起点.把学生的自学引进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就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教师不再是一个面面俱到、照本宣科的讲授角色.而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操作和实验,在探索中获得知识、丰富体验、求得发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