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结构》一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312 浏览:46057

摘 要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最主要的是对新知识的识记,很少有对新知识的探究和思考.而现代教学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从而真正把“教室”变为“学堂”.

关 键 词 :《DNA的结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111

《DNA的结构》一课是高中生物教材中非常重要的内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利用挂图、模型、课件等教学辅助工具,详细地向学生讲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通常最后还会进行总结归纳,以确保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但是,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最主要的是对新知识的识记,很少有对新知识的探究和思考.而现代教学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就如《老子》中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小成果.现以《DNA的结构》一课为例,探讨一下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这节课笔者做了如下的教学过程安排: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组间交流展示――完善知识结构――拓展延伸训练.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它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想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究本节课的知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采用的方法是用海啸场景的大场面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明确学习目标

笔者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以下几点:1. 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 学习DNA分子的结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目标在本节课开始时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先明确本节课需要达成的目标,以便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认为如果教师不把知识给学生讲细、讲透,学生就很难能够充分地掌握知识.其实,高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已经接近成年人的高峰状态,意识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较强.他们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基本上能够学会课本上大部分的知识,甚至有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他们也会主动的去探究.尤其是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位小组成员在自己学习掌握的基础上,还能够相互交流,这样不但加深巩固了自己掌握的知识,还能够相互补充、完善已有知识结构.本节课笔者首先安排学生通过看书和讨论,初步掌握DNA的结构特点;然后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课前准备好的可能会用到的材料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师在学生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用了大概10分钟左右的时间,很多小组做了不止一个模型,还有一些小组使用了连笔者和听课教师都没有想到的材料.学生们不但进一步加深巩固了新学到的知识,还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组间交流展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头戏,它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了学生的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个小组派代表对所做模型进行展示、说明,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提出优、缺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并且有很多小组还提出了改进方案.

五、完善知识结构

通过自学、讨论、制作模型、交流展示等环节,学生对DNA结构特点的掌握已经远远超过了最初的认识.此时,便可让学生们自己归纳总结出DNA结构的三大特点:1. 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2.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3.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上课前,这一环节是笔者最担心的,总是怕学生不能总结出来,或者总结的不全面.但事实证明,学生们能够并且非常好的完成了这一教学环节.这就更加坚定了笔者的信心,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被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被充分的调动.

六、拓展延伸训练

及时训练是笔者一直坚持的原则,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完成了教师设置的练习,还提出了以下问题:1. 为什么碱基中嘌呤和嘧啶的形状不一样?2. 制作模型时碱基对的数量达到多少更科学?这些问题都是课本上没有的,但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等过程,就发现了这些问题.这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学会了质疑和思考,已经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化成了主动的“我要学”.这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解释说明,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笔者深深地认识到一定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教师讲为学生做、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教师教学生为学生教学生,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真正把“教室”变为“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