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提问的原则

更新时间:2023-1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506 浏览:153598

课堂提问是教师以提问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纠正错误,运用知识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解决一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创造.提问合理,问题获得解决,就能强化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提问不当,就会使思维受阻,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一、有效性原则

只有获得真实信息反馈的提问才是有效的.一些教师热衷于追求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常常提问:“是不是?”“对不对?”殊不知学生的齐声回答并非他们学习效果的真实反映,这样的提问往往是无效的,应尽量避免.

二、科学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还应当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数学课上教师提问:“对角线相互平分是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条件?”正确的答案是充分必要条件,但对初中学生而言,学生回答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也不算错,答案的不确定使问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三、层次性原则

提问的深度取决于问题层次的高低,模式识别、知识回忆,形成联系之类的问题属于低层次的机械记忆问题,其主要特征是问题答案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范围内,这类问题应提问那些学习一般的学生.综合理解、分析应用,总结评价类的问题属于高层次的认知问题,其特征是问题答案必须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总结、扩展、应用、重组或评价等方法,改变已知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经过高级认知思维方可得出,这些问题让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回答,有点为难,又影响讲课进度,比较适合那些程度较好,善于思考的学生.

四、整体性原则

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有的教师先点名,后提问,其他学生因预知提问与已无关而袖手旁观,不动脑思考,以致达不到提问的整体性效果.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提问的内容概念,并多给他们提供尝试表达的机会,实现从理解概念到语言水平上运用概念进行提问.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讲究教学,要让学生开口讲话,可以进行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可以利用角色换位,让学生上台执鞭当“小老师”;在课外,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办墙报、进行小品创作和科普宣传等,有些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因此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出现“冷场”,就尽可能避免个别提问,而只提出一些要求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来让全班同学集体回答,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热烈,但这种做法的明显缺点就是缺乏有效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而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师生心理相容的理论,课后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交朋友,课堂上以平易近人的心态和丰富的语言情感使课堂气氛趋于融洽,使学生愿说、敢讲,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并且让学生回答时不能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不要让学生说“半截话”或大概意思,而要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以准确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知识.


这篇论文 {$getarticle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