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如何“导”代“教”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739 浏览:74188

【摘 要 】本文主要讨论在任务驱动“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教学环节中,教师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导向”地位,变“教”为“导”,并用引导来替代传统教学中的灌输.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教师角色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传授式教学让位于互动学习,再现式教学让位于自主探究.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也给教师的教学及自身角色定位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新的教学理念,那么在教学中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完成哪些方面的角色转换?

一、呈现任务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

“任务驱动”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其核心任务的确定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教师在这个环节起主导作用.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难点、学生水平创设任务,这种任务创设的方式是当前教学中任务提出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设计任务中要注意几方面:1、整体性:任务是教学目标的细化,教师要分析一章或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是完整的,几个任务构成一节完整的大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2、整合性:即“任务”要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用其他学科的学习为任务创设的资源,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任务的目的在于怎么写作信息技术学习.3、层次性:设置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同一个知识点,任务要有层次性,开放性,任务设置有延伸度.任务的设计要有意义和尝试,利于探究,能使学生学习时有“事”可做,能够创新.可以设计出基本任务(必须完成的任务)、延伸任务、创造性任务,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的情境中去完成.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去学习.

二、分析任务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明确任务之后,应引导学生不要急于下手,教师不要急于讲解,也不要撒手不管,而是要引领学生先讨论、分析任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任务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详细的操作流程,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学生通过讨论就会:发现问题,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提出问题,有些是未学过的,即本任务隐含的新知训点,也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例如,在教学“橡皮工具的使用”时,我设置了一个游戏环节,叫“变相同”.游戏环节中,两幅图画内容相同,但是颜色不同,即有密封大块区域的颜色不同,又有点状、不规则区域的颜色不同,让学生自己分析完成把不同颜色变相同.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运用已经学过的工具,当遇到问题时,学生也许会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例如替换细线部分的颜色,有的学生就利用放大镜把图片放大,然后一点一点覆盖原来的颜色,在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也会有学生提出问题,认为这样替换很麻烦,教师就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替换细微部分的颜色,然后逐步提出解决该问题的线索,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

三、完成任务阶段,教师的疏导作用

分析明确任务,确定解决方案后,学生进入“完成任务”的操作体验阶段,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教学环节重在“活”,其特色也在于“活”,然而要做到“活而有序”,则要依靠教师的疏导.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中巡视,这时教师做为帮助者和指导者,走入学生之中,主动观察学生操作的问题,发现学生遇到问题,通过点拨和暗示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当学生学习困惑时,教师对其“指点迷津”,当小组偏离方向时,教师为其“拨正思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其作用是:协调、参谋、教练、支持、帮助.

四、总结评价阶段,教师的向导作用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向导的作用,向导就是有一定的经验和判断力,帮助人达到目的地的合作者.

总结阶段教师应该创设一个自主平等的气氛,适时引导学生发言,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辅助理思路,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组织讨论、交流、汇报各个学习小组或个人的理解,教师要在学生做总结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提示,防止遗漏内容.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共同探讨本课所遇到的问题,应用的方法及学到的知识,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学会表现自我,敢于创新.

评价阶段.评价的内容不仅有学生本人、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还包括交流合作、责任意识等方面;评价方式可分为自评、互评、师评等.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指导学生进行自评、组织学生互评和小组评议等.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在自评、互评中有时并不能全面客观的进行评价.这时就突出了教师的评价向导作用,教师的评价,在学生心中有着权威性和代表性.教师在评价时,应重研究过程而非结果;重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参与、体验和感悟,而非经验的传授;重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在评价时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努力,鼓励他们的进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引导、疏导、向导作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导向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真正还课堂于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高效益课堂.